豐湖書院

豐湖書院

豐湖書院,是廣東四大著名書院之一,在惠州乃至廣東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豐湖書院位於惠州西湖景區內,創建於宋寶祐二年(1254年),初址在橋西銀崗嶺(近銀山大廈-後所街附近),清康熙三十三年(1695)遷書院於此,院內有亭、榭、台、沼,為憩息之地,後院荒廢,嘉慶六年,知府伊秉綬重建,仍取名“豐湖書院”,院小建有澄觀樓、樂群堂、夕照亭和浴風閣,1922年院毀,不久又建,改名惠州中學。1966年,改為惠州師範,解放後,改為惠陽地區師範,文革時期,改為會議招待所。1978年,復為惠州師範,1979年,改為惠陽師專。1993年,改為惠州大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豐湖書院
  • 創辦時間:南宋寶祐二年(公元一二五四年)
  • 所屬地區:中國 廣東
  • 所在地惠州
簡介,遊覽,人文歷史,宋代,明代,清代,十九世紀,對聯題詩,豐湖書藏,伊秉綬與豐湖書院,保護改造,古樹保護,改造方案,地圖信息,

簡介

惠州大學校園前面建造的古樸牌坊,其匾聯石刻為嘉慶(1801年)清代名士宋湘撰寫。匾額“豐湖書院”,楹聯“人文古鄒魯,山水小蓬瀛”。書法莊重靈秀,渾厚超逸。
惠州學院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其前身之一惠陽師專的歷史,可追溯到宋淳祐四年(公元 1244 年),在大辦書院的潮流推動下,惠州太守趙汝馭在銀岡嶺創建“聚賢堂”,又稱為“十二先生祠”,以紀念唐、宋以來對惠州經濟文化最有貢獻的先哲名儒“十二先生”(陳偁、蘇軾、陳蕘佐、陳鵬飛、古成之、張宋卿、留正、許申、蘇過、陳瓘、陳奐),作為講學授道的場所。寶祐二年(公元 1254 ),惠州太守劉可剛進一步把“聚賢堂”改為書院,並以惠州西湖命名,即“豐湖書院”,成為當時廣東四大著名書院之一。它一直是惠州的最高學府和惠州西湖的名勝古蹟,清代名士宋湘的名聯“人文古鄒魯,山水小蓬瀛”是書院最好的寫照。
正門是一座古建築物,門首上書“豐湖書院”的石刻,兩旁聯曰“人文古鄒魯,山水小蓬瀛”。一直三進,分上中下三個大廳,廳與廳之間有大天井相隔,每個大天井,約有二百平方米,東西兩廂,是一排平房,那就是古代的科考試場。
中心園林區以仰賢亭建築組群為中心,廣場四周通過疊石堆山、布置石燈石柱和雕刻歷史人物像等進行造景,利用地勢東西高差形成的台地建造壁雕;在東側廣場草坪上分設四大發明主題雕塑,分別展現中國古科技之精和古文化之博。進入泌園,首先看到的是一座照壁。泌園分為東西兩部分,利用地勢高差設計跌水,中間以一座小橋分開;園內水池種植荷花,池邊設有茶苑,不遠處設一座露天方形台作為琴台,與茶苑之間以曲廊相連,平時可請演奏家撫琴,遊客在此品香茗、聽琴聲、觀荷花,愜意之極;園內還設有黃塘晚鐘雕塑一座,緬懷舊時風物;還將建設觀魚軒一座,池內養魚,遊客在此可觀賞“魚戲蓮葉間”景象;園內深處將種植花卉,讓遊客享受花團錦簇的美景。

遊覽

豐湖書院景點內將規劃建設遊船碼頭,與惠州西湖其他景點相連,形成水上交通。遊客在景點內部遊覽時既可乘坐電瓶車,又可徒步。
豐湖書院
景點劃分為三大區域:即北部的豐湖書院人文景區、南部的泌園嶺南園林景區和西部的水鄉食坊景區。
主要建築與景觀分為5個組團:即豐湖書院區、遊客服務區、中心園林、泌園和水鄉食坊等。其中,豐湖書院區有文學院、書畫院、藏書樓、文昌閣和湖水軒等建築。根據方案,豐湖書院景區共有牌坊、文昌閣、豐湖書院等33個景點。

人文歷史

豐湖書院曾是廣東四大書院之一。
書院歷來是承載精神氣質和文化使命的標誌及平台。豐湖書院典藏惠州精神,其“鄒魯人文”和“蓬瀛山水”為世人所景仰,其環境幽雅清靜、湖光山色,成為惠州西湖之名勝。
歷史上,豐湖書院馳名嶺南,是廣東四大書院之一。早在700多年前的南宋時期,原市政府背後的銀岡嶺就創建有講學的“聚賢堂”,10年後被改為“豐湖書院”。明代,書院逐漸荒廢。清代康熙年間,惠州知府王瑛在這裡恢復“豐湖書院”;嘉慶年間,大規模修建豐湖書院,聘名士宋湘為山長。這一時期,“從者雲集,人競向學”,書院進入一個新的鼎盛時期。19世紀的豐湖書院,已是聞名嶺南的著名書院。近代,書院改辦惠州中學堂、惠州中學校和惠州師範學校。20世紀70年代末,國家恢復高考後改辦惠陽師範專科學校、惠州學院。由於年事久遠,朝代更替,豐湖書院原來的房舍已蕩然無存,但她對惠州文化所起的作用永載史冊。

宋代

豐湖書院創建於南宋時期,在宋代大辦書院的歷史潮流推動下,南宋淳祐四年(公元一二四四年),惠州太守趙汝馭在惠州銀崗嶺(今南門路銀山大廈所在地)創建“聚賢堂”,紀念唐、宋以來對惠州經濟文化最有貢獻的名儒“十二先生”,(陳偁、蘇軾、唐庚、陳堯佐、陳鵬飛、古成之、張宋卿、留正、許申、蘇過、陳瓘、陳奐),並作為講學援道的場所。
銀崗嶺,是惠州西湖勝景“開元佛跡”所在地。宋代余靖在《開元寺記》中生動描述銀崗嶺的山水:“重崗復嶺,隱映岩谷,長溪帶蟠,湖光相照,探幽賞異,一郡之絕”。唐代建造的開元寺是惠州“祠宇最壯、最勝之寺。”從東晉的龍興寺至唐的開元寺,至南宋的聚賢堂,在惠州文化發展史上具有歷史意義。
十年後,寶祐二年(公元一二五四年),惠州太守劉克綱就進一步把聚賢堂改為書院。按當時書院組織改組。“以州學兼山長”(院長)“挑選有志尚的生徒,講習其中”。作為惠州府的最高學府,並以惠州西湖命名“豐湖書院”(宋代對惠州西湖一般不稱西湖,愛稱豐湖)。劉克綱並擴建堂舍,在原來的“稀是堂”後面另建“十二先生祠”。西面,又另建“六君子堂”。“南辟四齋,立三門”,作為講習場所。
宋代三百年間,惠州府六個縣共有進士五十三人。歸善(今惠州市惠陽區)進士留正官至右丞相兼樞密使,封魏國公。李思純、李思義、陳國翰、陳開、黎獻臣都任過州官。州官薪俸二千石,後人稱他們住地為“萬石坊”(今市內中山南路)。悔蟠元、梁昭德、張宋卿等稱儒林人物。

明代

景定二年(公元一二六一年),攝守林畔在院前建“如沂亭”。經歷宋、元之間的戰火後,元大德三年(公元一二九九年),山長黃趙孫重建。
明代,書院幾度興廢,嶺南文化己同全國一樣。由於惠州城市建設擴展及惠州西湖聲譽日高,國內很多名士南來惠州興辦書院,如“濂溪書院”、“天泉書院”等(不久便廢),與豐湖書院競相傳道講學。著名教育家、哲學家王守仁(王陽明、公元一四七二年至一五二八年)亦曾來惠州。他的學生薛侃在豐湖書院講學,傳播他的學說。
明代,惠州府有進士四十四人。歸善進士葉夢熊官至兵部尚書,贈太子太保,留下相當價值的著作。楊起元官至吏部侍郎,對文學和理學都很有研究。他和葉夢熊的著作被收入《四庫全書》。葉夢熊、楊起元、葉萼、葉春及、李學一等被尊稱為“五先生”。車邦佑、曾守約、張萱、李樹勛、韓日瓚等分別在政治、武功、學術、文學等方面有一定成就。鄭維新在嘉靖七年(公元一五二八年)寫成《惠大記》)。
明代末年,階級矛盾尖銳,社會動盪。豐湖書院門庭冷落,逐漸荒廢。

清代

清代初期,清統治者害怕書院傳播反清愛國思想,對書院多方限制。後來清政府提倡理學,開始有一些地方官吏自行設定書院。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一六八四年),惠州知府呂應奎“奉令捐薪”建西湖書院,購黃塘錦衣園部分地基。又稱“義學”。
康熙三十三年(公元一六九四年),惠州知府王瑛鑒於惠州各地教育事業凋零,乃買錦衣園及“義學”地基以為講學習誦之所,復名豐湖書院(原艮崗嶺豐湖書院舊址,清代改建“長壽庵”。後經多次重修,直至近代)。
錦衣園即“泌園”,是明代葉夢熊的別墅。坐落在今豐湖半島北端,三面環水(今惠陽區師專主體校舍位置),是當時惠州西湖著名的園林建築之一。葉夢熊“買得龜峰千頃波,增築樓台三百堵”。巧妙地構成“疏欄架檻通間地,畫舫傳觴接水籬”。樓台掩映,景態萬千,稱為“西湖佳麗處”。明亡後,“泌園”雖已衰落,但還是愛國志士交往之地。葉夢熊之孫葉維城與號稱“嶺南三大家”的詩人屈大均、陳恭尹、梁佩蘭及其他一些明末遺臣、名儒,就在這園內寫下很多愛國詩文。
王瑛重視文化教育建設,同時重視風景園林建設。他的《豐湖書院記》,詳細闡述他的教育思想:
“土地人民,國有之寶。因其高下而修之,因其知能而教之,則為政之所先也”。“然古今為政知養教人才者猶不乏人,至於點綴湖山,則或以為無益之費,豈知山川之有助於人文若此也”。
王瑛重建豐湖書院,盡了很大努力。他籌劃經費,“買金龍鎮等處田,歲收租五百餘石。置水口圩店房,歲收租四十餘兩”。對“貧而願學者,給以膏伙之資”。“歲有贏餘,稍為修葺書院,點綴湖山之用”。“建堂舍二十四,以為講學習誦之所,修建亭、榭、台、沼,以為游息之地”。他延聘名儒來書院講學。還做到“政暇,課生徒學業其間,因以登臨嘯詠”。
不久,提督王文雄在書院西側營建“御書樓”,把康熙皇帝御書杜詩四句:“今代麒麟閣,何人第一功,君王自神武,駕馭必英雄”。摹題於石,供奉樓上。
自豐湖書院重建後,“士之讀書奮起,以得科名者,不乏其人。而遠近親朋,相與扁舟湖上,一唱一酬。篇什流傳,頗極一時之盛。”
雍正十一年(公元一七三三年),清廷頒布“諭旨”,命各省省城設立書院,並給一千兩艮子為開辦費。確定“書院是古侯國之學”(相當於“省立大學”)。於是各省紛紛設立書院,再度掀起辦書院的熱潮。
嘉慶五年(公元一八○○年),惠州知府伊秉綬以“國家尊崇正學”,應“十州人之請”,“費白金五千兩”,大規模修建豐湖書院。次年(公元一八○一年)落成。聘名士宋湘為山長。宋湘並為書院正門題額及撰書對聯。
伊秉綬號墨卿,福建汀州人。是清代名宦,又是名儒、書法家。“工古隸”。他別具風格的隸書稱為“伊隸”。他對惠州的文化教育和社會經濟都有建樹,惠州人民在書院東側建“伊公祠”以為紀念。
他在院內立石撰述他的教育主張:“學者,學聖人也,學為人也。人雖謙讓,未有讓不為人者,而奚辭乎。將與守白鹿洞之遺規,孜孜矻矻,勉乎言與動,以求慊戒欺,以後可為人,可以為賢為聖”。又在院內大堂壁上題隸書“敦重”二字,並寫跋闡述:“人需厚重也,重則威儀整,學問固。所以語云:‘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是之謂乎。余故於廳內題‘敦重’二字以銘之”。他繼承惠州西湖古典園林建築傳統,建造各種房舍。先後建成“樂群堂”、“澄觀樓”、“夕照亭”、
“風浴閣”。“面積廣百畝”,超過前代規模。他並制訂書院各種制度,訂立學規,開拓經費來源。
宋湘,號芷灣,程鄉(今梅州市梅縣區)人。是詩人和書法家。學識淵博,才華橫溢。主講豐湖書院期間,四方學儒雲集,使書院聲名大振。他著有《紅杏山房集》十一卷。其中在豐湖書院期間所寫的詩篇,集為《豐湖漫草》一卷、《豐湖續草》一卷。臨別書院時,在院內澄觀樓壁上,寫下《五別詩》。晚清詩人丘逢甲譽為“米顛書法杜陵詩”。
嘉慶二十四年(公元一八一九年)惠州知府羅含章一到任就親自過問豐湖書院。採取很多措施,“正其趨向,發其志氣,增其書舍,厚其膏伙,嚴其考課,親為講解文字”,針對當時書院經費不足,教師待遇低微,學生生活困難的狀況,帶頭“捐廉四百兩為倡,上下回響,得一萬四千五百兩,發歸(善)博(羅)當商生息”,作為書院基金。並建立財務規章:“立支銷章程,勒石碑,通詳立案”。“兩縣紳士輪管,歲上出入之數於官,各屬紳士得會校稽查之”。要求教師質量和提高教師待遇並重。“掌院老師須兩榜,品學兼優,紳士請府聘任。束修三百兩,一伙食八十兩,贄見節儀合四百兩,月米二石。監院,谷四十石”。對學生則按不同班級,提高生活補助待遇。於是,書院進一步鞏固發展。“從者雲集,人競向學”。進入一個新的鼎盛時期。

十九世紀

十九世紀的豐湖書院己是嶺南的著名書院,既是惠州的最高學府,又是惠州西湖的優美園林勝跡。 民國23年(1934)秋,陳濟棠創辦省立勤勤大學,校址廣州石榴崗,並設附屬中學,校址粵秀書院街。民國27年(1-938)秋,勷勤大學停辦,附中改為省立教育學院附屬中學,遷校於開平百合圩。次年秋,省立教育學院改辦省立文理學院,附中亦隨之改名為文理學院附中,遷校於乳源,年底再遷於連縣東陂。民國33年(1944)附中與學院分離,獨立辦校,校名定為省立粵秀中學。民國35年(1946)3月,校長鐘國鑫率校從連縣遷駐惠州豐湖書院(原省立三中校址)辦學;同年6月奉省令改辦省立惠州師範學校。從此,惠州學院的前身,由廣州-開平-乳源-連縣-紮根在“人文古鄒魯,山水小蓬瀛”的豐湖書院遺址。
豐湖書院
據黃定國先生考證,導演外來學校強占“豐湖書院”舊址的校長鐘國鑫,原系惠陽水口人,早年就讀於省立三中,考入中山大學中文系,在當時省教廳有一定的“背景勢力”。鐘對對惠州豐湖書院這塊鐘靈毓秀的“風水寶地”垂涎,於是“棋先一著”,1946年1月取得省教廳的支持,以“教廳有權處理使用全省省立學校業產”為由,將省立粵秀中學遷駐惠州原省立惠州中學校址。
與此同時,惠州的驕傲,“豐湖書院”的正宗繼承者,“開創了惠州近代中等教育先河”的“全省最早的三所省立中學之一”廣東省立惠州中學,“由於原址早在同年三月已給從連縣遷來的省立粵秀中學進駐,只得改在縣城的舊學宮(現橋東惠新東街1號)復校”,這就是後來的惠陽高級中學、最高法院院長肖揚的母校。

對聯題詩

書院在豐湖之中,“三面皆水,蟠踞一山”。書院面南,正門是宋湘親筆題書的石刻門額
“豐湖書院”四個大字以及兩旁石刻對聯:
“人文古鄒魯,山水小蓬瀛”。
大門內是“樂群堂”,可容數百人,是講學的大課堂。伊秉綬親為題額。在正面壁上題書“敦重”二字。兩旁懸掛宋湘撰書的木刻對聯:
“萬間廣廈庇來新,
問秀才老屋深燈,
他日幾逢賢太守;
千頃平湖游者眾,
看後起誅情沂思,
有人重起古循州”。
堂北有四室,“掌教者所居”。上有樓名“澄觀樓”。“祀文昌及周、程、朱、張五夫子”。樓門兩旁懸掛宋湘撰書的木刻對聯:
“從來此地比誅沂,
試看水色天光,
四面春宜風浴;
自後何人更蘇翟,
認取前峰燈火,
千秋名共湖山”。
樓內東壁,是宋湘用蔗渣題書的《五別詩》:
別湖花
種花見花開,花開客言別。
眷此灌溉勞,念彼歲時闊。
春花信為榮,秋實理當結。
好善護本根,持以貽來哲。
別湖山
湖山閱多人,賢愚俱不言。
山花百相媚,眾妙真一門。
念我山中人,每倒花下尊。
慚愧山鷓鴣,當別猶殷勤。
別湖水
我出具一艇,我入具一瓢。
我衣無宿垢,我硯有良苗。
猗嗟湖之水,於我乎逍遙。
懷哉清漣漪,臣心以久要。
別湖風
故人不別我,我別故人去。
今夕湖水上,明日知何處。
欲將舊釣絲,結在湖心樹。
湖樹吹且長,釣絲理如故。
別湖月
月明出湖東,落亦湖西邊。
知我在湖上,只照湖水間。
寂寞夜復夜,寸心時往還,
安得結湖屋,人月無關山。
東側是“伊公祠”、“祀太守伊公”。西側是“西祠”,“乃捐金祿位祠,凡助艮者從其主進”。“祠外堂室三,前軒西湖”。前軒數十步是“風浴閣”。宋湘親為題額並賦詩:
“盡拓窗三面,平收水一灣,
驗荷知鴨睡,窺石認星還。
艇艇去何急,榔榔嗚不平,
始知鷗鷺侶,全占好湖山。
後山高處是“夕照亭”。伊秉綬親為題額。
院之西是“御書樓”。樓之西是“黃塘古寺。”
登夕照亭四望:“雲山環繞,水木清華”。浩淼西湖,“湖光一望收”(姚璩詩)“遠近纖濃似畫圖”(獨漉詩)。遠眺“紅花峰、望天螺、荔蒲、菱溪,俱在指顧。至若芳華之洲,碧水之關,六橋暮靄,孤嶼斜暉,栩栩然覺蓬瀛之非遠也”(陳鴻猷《豐湖書院記》)。
院前湖中有“湖心亭”。亭旁有“釣魚台”。“亭有橋與院相連”。亭四周,游魚戲鳥,翠波綠浪,“淼淼湖光迥,孤亭浪拍空”。月夜,“明月照芳亭,水色天心共見”(吳騫《重修亭記》),別有一番情趣。
豐湖書院幽雅清靜的環境,秀麗的湖光山色,使歷代詩人墨客,到此流連忘返。“江山意遠,水墨緣深”。他們即興賦詩,題詞刻石。“湖山繞几案,花木盡文章”(衛金章詩),為書院增添瑰麗的異彩。
清愛國詩人丘逢甲游豐湖書院賦詩:
“門題山水小蓬瀛,
前輩談經講席橫;
一片湖雲遮不住,
藕花深處讀書聲。”
“一鏡平湖水,文明萬古長”(呂應奎詩)。此後,豐湖書院的“鄒魯人文”和“蓬瀛山水”更為世人所景仰。

豐湖書藏

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急劇變化。清朝封建教育制度隨著政治經濟的衰落而日趨腐朽。西方各種新思潮和科學藝術的傳播,使知識界耳目一新。先進的思想家如龔自珍、林則徐、魏源等力主學習西洋的教育,希望逐步得到實行。教育內容逐漸變化。圖書受到重視。
豐湖書院
道光末年(公元一八五○年),惠州知府楊希銓大力修建黌宮、校場、西湖名勝及東坡遺蹟。又組織人力,撥專款修訂郡志(即現存的光緒版《惠州府志》),禮聘各地名士,如桂林顧椿、嘉應林兆龍、廬陵王贈芳等來豐湖書院主講。並捐贈圖書六百冊給豐湖書院,為書院“藏書之先聲”。
光緒十二年(公元一八八六年),梁鼎芬主講豐湖書院,把書院推進新的階段。
梁鼎芬號節庵,番禺人,是嶺南名儒,博學多才,擅書法,著作有文集、詩詞集等。
梁鼎芬的政治教育思想,是“以文章道德氣節倡後進”。他在院西側建“蘇公(東坡)祠”。重修風浴閣,改名“洗肝亭”。取東坡詩“江月照我心,江水洗我肝”之義。在院東側建“范孟博祠”、“寓澄清天下之志”。並撰書范孟博祠的對聯:“氣節重東漢,英靈托西湖”。他在“書藏”樓上題書很多屏語:“今日者,拯斯人於塗炭,為萬世開太平,此吾輩之任也”。“陵遷谷變須高節,莫向人間作大夫”。“自勵如玉雪,不使秋毫沾污”。他撰寫書藏的對聯:
“得地已高,當做第一流人物;
有書可讀,坐想數千載人才。”
梁鼎芬治學嚴謹,對學生要求嚴格,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培養了不少人才。如江逢辰李綺青、楊壽昌、葉熔煌、張慰增等都是他的得意門徒,豐湖書院的高材生。當時,國內很多名儒學者南來豐湖書院講學,惠州的名山秀水充滿了濃郁的學術風氣。梁鼎芬當時曾撰書一副充滿自豪的木刻對聯懸掛在書院外門:
“水媚山暉,平湖聚秀;
春華秋實,閬苑儲英。”
梁鼎芬另一個貢獻是創建“書藏”(圖書館)。他向省內外賢吏名流發出捐書函信,徵集了五萬六千多捲圖書典籍,並“親手題簽,自裝部目”,編《豐湖藏書目》八卷。在院西側“築樓三楹,作藏書之用”。名為“書藏”。又親“定借書之約,設掃蠹之傭”。此後,圖書不斷充實,最多時達十萬冊。
“書藏”的創建,有力地推動了書院的學術研究和社會上的讀書風氣。李綺青記述當年院內的學習情景:“每當柳堤春暖,槐院晝長,野航在門,子衿盈室。或經生對案,證諸說之異同;或吟客攤床,手一篇以喔詠”(《番禺梁文忠公配享豐湖蘇祠記》)。江逢辰的詩反映了社會上另一個側面:
“豐湖先生作書藏,
小戶貧家知買書;
但得五車搜舊蠹,
不辭三月食無魚。”
公元一九二一年,因戰火紛飛,書藏圖書大部移置城內,一九三一年,另行建立“豐湖圖書館”(今惠州市圖書館前身)。
光緒十四年(公元一八八八年),清兩廣總督張之洞在廣州創建廣雅書院,禮聘梁鼎芬前往擔任院長。
光緒末年,石德芬主講豐湖書院時,刻伊秉綬、宋湘像於石,供奉風浴閣上。梁鼎芬於公元一九一九年卒於北京時,惠州人民在豐湖書院內致祭,並崇祀在院內蘇公祠。
一九○一年,豐湖書院改辦“惠州中學堂”。辛亥革命後,改辦“惠州中學校”。一九四六年,又改為“惠州師範學校”。
由於年事久遠,朝代更替,豐湖書院原來的房舍,至今已蕩然無存。但它對惠州文化所起的作用,是永遠記在史冊的。

伊秉綬與豐湖書院

伊秉綬任惠州知府期間的豐湖書院是豐湖書院鼎盛的時期。因此,說到豐湖書院就不能不說伊秉綬。
豐湖書院
伊秉綬(1753-1815),字組似,號墨卿。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伊秉綬應鄉試中舉人,五十四年(1789年)應會試,進士及第,初授刑部額外主事,補浙江司員外郎,繼任刑部主事、刑部員外郎、刑部郎中、惠州知府、揚州知府等職。伊秉綬從政清正廉潔,愛護百姓,除暴安良。嘉慶四年(1799年)任惠州知府,一到任就問民疾苦,革除惡習陋規,特別注意抑制豪強為非作歹,整頓社會秩序,維護地方治安。同時,他還重視教育和文化事業。除了重修豐湖書院以外,伊秉綬還重修了白鶴峰蘇文忠公故居和蘇軾侍妾朝雲墓,被當時士林傳為風雅盛事。
都說清朝官員腐敗,還有"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說法,可那時的地方官很多都重視教育,和後來的貪官只認錢大不一樣。豐湖書院就是伊秉綬一手扶植起來的。惠州大學校內殘存的豐湖書院遺蹟都是伊秉綬時代的。現存的楹聯"人文古鄒魯,山水小蓬瀛",其實是宋湘為豐湖書院的二門所題。豐湖書院頭門上的楹聯是伊秉綬題寫的"學焉得其性之所近,覽者將有感於斯文"。豐湖書院修好後,伊秉綬請來當時的著名詩人宋湘主持豐湖書院。他還與宋湘一起制訂了豐湖書院的規章制度。宋湘的詩集裡有《豐湖草》和《豐湖後草》各一卷,都是在書院擔任山長的兩年時間裡寫的。在豐湖書院期間,宋湘鐘情惠州山水,從他的詩歌里,可以看到一個非常迷人的豐湖和同樣迷人的書院:敞敞亮亮的一大片水,清清靜靜的一座院落,清風明月,春綠秋白的蘆葦,那是一幅令人神的畫卷。
豐湖書院院長--宋湘豐湖書院院長--宋湘
伊秉綬死於揚州知府任上。由於他的努力,揚州大水之年無一災民餓死,揚州人民為此深感其恩。伊秉綬死後未及一月,便被揚州百姓供奉於"三賢祠"("三賢"指的是白居易林逋蘇軾)內,時至今日,在揚州人民的心目中,伊秉綬仍被尊稱為"揚州四賢"(原"三賢"加秉綬即"四賢")之一。

保護改造

豐湖書院的拆遷工作已正式啟動,主要對書院內的教學樓、學生宿舍等公共建築進行拆遷,惠州學院原豐湖校區的招待所和教師宿舍暫時保留。預計一個月左右即可完成拆遷工作,之後將進行施工圖設計、預算編制和招投標工作。建設計畫2011年完工豐湖書院景點首期建設用地面積為6.5萬平方米,建築占地面積0.53萬平方米,綠化率72%,概算投資1億元,是惠州西湖美化工程中面積最大、投資最多、品位最高的一個項目,首期建設計畫於2011年完工。
豐湖書院景點的建設,依據惠州西湖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以素雅幽深的山水為特徵、歷史文化為底蘊、休閒和觀光為主要功能,集文化、休閒、旅遊、園林等為一體,打造惠州西湖核心人文生態景觀、頂級景點;以豐湖書院為主線、園林建築為主體,打造富有歷史文化的新景觀和具有嶺南特色的建築群。豐湖書院共規劃景點33處,園內主要建築與景觀分為五個組團,即豐湖書院區、遊客服務區、中心園林區、泌園和水鄉食坊。

古樹保護

根據《惠州“豐湖書院”修建性詳細規劃》,豐湖書院的生態保護和生態恢復也進行規劃。生態保護和生態恢復原則上不允許對自然環境的人為消極作用,控制和降低人為負荷;保持和維護原有生物種群、結構及其功能特徵,保護典型而有示範性的自然綜合體。
根據規劃,對於豐湖書院內的古樹名木,力求做到原地保護,與規劃相結合,充分發揮其景觀和歷史文化作用。景區規劃範圍內現存的306棵古樹名木分析歸類:一類樹木在規劃中予以完全保留,並配合景觀設計,掛牌保護並說明,共294棵;二類樹木配合整體規劃設計宜進行保留,或近距離移植,與周圍環境相協調,共11棵;三類樹木嚴重影響規劃整體布局,需遠距林移植,只有1棵。

改造方案

1號方案
總體構思:將豐湖書院建設為觀光遊覽和休閒遊憩的綜合遊覽區,以書院遺址、文化紀念為主要特徵,突出秀美的自然景觀特色。規劃結構為一心、兩調、三景、四區、五組。一心是指中心廣場;兩調是指整個豐湖書院景區集歷史文化和山水園林兩種表現格調;三景是指景區規劃為三大景群,即北部的豐湖書院和博覽館文景,南部的泌園景和西部的水鄉食坊景,各有鮮明的特徵;四區是指四個遊覽區,分別是紫荊廣場區、豐湖書院區和博覽館區、泌園區、半島鳥林區;五組是指主要建築與景觀小品有五組,分別是豐湖書院、博覽館、紫荊廣場、泌園和水鄉食坊。
專家點評
優點:豐湖書院選址及其空間組織良好,建築細部、節奏得體;古樹林木的保護和南部綠地規劃控制較好;遊覽配套設施設計充分考慮島的特徵,富有鮮明特色。
缺點:整體布局形態有些紊亂,氣氛轉換較為生硬;豐湖書院體量過大,建築風格嶺南特色不夠明顯;道路系統及廣場設計與豐湖書院風格匹配欠佳。
2號方案
總體構思:以豐湖書院為主線,打造富有歷史縱深感的新景觀;以園林建築為主體,打造以宋代風格為主的具有嶺南特色的建築群,精雕細琢環湖建築及小品;集文化、休閒、旅遊、園林等為一體,打造西湖核心人文生態景觀,將其建設成為惠州頂級景區。以陳公堤和黃塘村入口為一個半島規劃中軸線,將整個半島分為南、北兩個區域,南部區域規劃為泌園,北部區域規劃為豐湖書院和歷史文化廣場。
專家點評
優點:地形分析全面,整體布局與地形結合較好;園林小中見大富有特色,遊覽品種豐富,且分期實施操作性較強;交通組織及入院廣場設計較為科學、合理。
缺點:總體功能定位不明確,豐湖書院選址欠佳;軸線設計過於生硬,鋪裝和水體面積過大;花島作為廣場與實際地形不符。
3號方案
總體構思:湖城共賞,重構西湖風景區的旅遊路線,引入城市功能片區,完善景區配套;相互交融,將外圍景觀要素以“借景”的形式融入到本地塊中,再以“造景”的形式融入到整個景區中;傳承重生,傳承千百年蘊含於“書院”當中的人文精神,恢復“文膽”的實質性內涵;以“琴心”為立意,弘揚愛國志士的高尚情操與惠州人文精神。湖印三園——追溯城市歷史,恢復豐湖書院、黃塘晚鐘及泌園歷史文化印象;並依此分為書院文化地塊、宗教文化地塊和休閒娛樂地塊。
專家點評
優點:豐湖書院選址及建築體量較適宜;整個景區建築布局依山就勢,節奏自然鬆弛;道路交通系統規劃基本合理,島內外交通較為流暢。
缺點:島內規划水體過多,水質、水位等都難以維護;景區內建築整體布局缺乏節奏變化,且建築風格與嶺南園林風格不相適宜;泌園建築過於簡單、生硬、張揚,連廊、亭閣設定過多。
4號方案
總體構思:擬恢復豐湖書院的歷史外貌,營造古樸、儒雅的書院環境,成為惠州人文展示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根據歷史考證,安排場地的空間結構,形成“一點兩片”的規劃結構,布置三大景觀功能區,分別是:書院區、泌園和西湖博覽苑。
專家點評
優點:功能分區基本合理,易於分期組織實施;建築布局張馳有度,建築單體設計具有一定功力;島內外交通連線較為自然,出入口、停車場等設施較合理。
缺點:豐湖書院建築群軸線過長,且院內假山、水塘設定過多;人工雕琢太重,影響自然氛圍;廊橋設定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島內自然岸線的完整性;島內植物配置和綠地系統分區與景區定位不相適宜。
5號方案
總體構思:復原豐湖書院的舊貌,重現西湖歷史傳統文化風貌;再生葉氏泌園、聚賢堂,以嶺南園林藝術鍛造西湖新景觀。採用“南泌園北書院中綠谷”的三分格局:以陳公堤和指狀半島所圍合的凹形對應的用地範圍為中部,以此往北為書院部分,往南為泌園部分。
專家點評
優點:整個景區功能布局較合理,建築尺度較為適宜;建築單體造型有理有據,建築風格基本符合嶺南園林建築風格要求;淤泥、建築廢料造山提議較有創意,駁岸處理較為合理。
缺點:未處理好豐湖書院與文學院、書畫院的設定與關係;景區內雕像設定過多,與景區定位不相適宜;建築風格仍需進一步深化、完善。
6號方案
總體構思:豐湖書院定位為人文生態風景區。根據南宋建築特色,保持漢族固有建築傳統,但無大規模建設,木構建築有較強的地方特色,體現豐湖書院的歷史。整個豐湖書院規劃以書院文化為核心,主入口至書院主體建築區域是書院的核心分布區;兩端為黃塘古寺、葉氏泌園和旅遊休閒觀賞區,以及遠期的商業休閒區、創意文化與旅遊休閒購物區。
專家點評
優點:方案獨特新穎,大膽創新。
缺點:功能設定過多,建築容量過大,密度過高,與景區功能定位不相適宜。

地圖信息

地址:廣東省惠州市惠城區環城西路2號惠州西湖國家風景名勝區內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