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後大友氏

豐後大友氏

大友氏自大友能直始,但能直的出身則是眾說紛紜,見諸於各類考證中。一說是鎌倉將軍源賴朝的私生子的,一說是中原親能之子,有說是近藤(古莊)能成的繼子的,還有說是相模國御家人三浦氏一族的。這顯然是由於古記錄的混亂以及人為的誤導,讓能直的親父到底是誰的問題始終不能解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豐後大友氏
  • 國籍:日本
  • 民族:大和
  • 職業:戰國大名
家史,附錄,家臣團結構表,

家史

在大友本家的家譜,大友一族的系圖中記載初代能直的父親是源賴朝。另外在江戶時代杉谷宗重的《大友興亡記》或《大友記》和《豐後國志》等史記中對能直的出身也有同樣的說法。
抗訴的史料中都如此記載著:
“能直的母親是上野國利根莊出身的御家人波多野經家(大友四郎)的三女--利根局。利根局仕奉當時被流放到伊豆國蛭小島的源賴朝,並懷一子。但由於怕引起賴朝妻子政子的顧慮,利根局決定將此子交與其姐父中原親能。承安二年(1173),能直出生。賴朝命中原親能為能直的養父,取母系的姓氏,是為大友氏的開始。”
而能直以中原親能之子的名義(親秀)住在京都。當時在京都十分流行的藤原定家日記《明月記》和攝政九條兼實的日記《玉葉》中都留下了能直的名字,稱其為源賴朝的私生子。但在更多的書中都否定這一說法。《吾妻鑒》中說能直是中原親能的親子,建久元年(1190)有〈古莊左近將監能直〉的記錄--究竟親子還是養子呢?另外,“古莊”一說則指其母利根局後來嫁給了近藤能成,因此取其姓。近藤能成是相模國古莊鄉司,能直是近藤家的親子也說不定呢。
大友氏一直能以源為姓,堅持其祖是賴朝私生子的說法。而大友氏初次使用源姓是在南北朝初期時,建武三年足利尊氏被後醍醐天皇所擊敗,逃亡九州。期間大友氏泰極盡忠節仕奉尊氏,得到和尊氏的兄弟同等關係的承認。氏泰和弟弟氏時的“氏”字就是由尊氏所賜予的。從此大友氏的源姓說法就傳開來,和賴朝的血緣關係也廣為人知。
能直是否賴朝私生子還很難說,但能直受到賴朝的寵愛則是有正式記錄的。《吾妻鑒》記載,文治四年(1188)十月,能直十七歲時,賴朝親自向朝廷推舉他就任左近將軍監。能直被稱作“無雙之寵人”。而能直的正確記錄是在文治五年的“奧州征討”之際:“左近將監能直,當時是特殊的近侍,常在御座右侍候”;夜晚則任“上臥”。上臥是貴人寢所的守衛,非心腹不能任。後來賴朝上洛時,能直隨警備兵同行,擔任近侍。
雖然能直得到賴朝寵愛無可否認,但不承認能直是賴朝之子的人則指出,政子在文治二年生了個女兒,她指定能直的養父中原親能的妻子作乳母,可見親能是得到賴朝信任的。賴朝的女兒出世沒多久得重病死了,因為親能妻子是她的乳母,於是遺骸就葬在親能宅地的龍谷中。由以上可知政子也同樣信賴親能,若能直真是由賴朝的妾所生後送給中原親能撫養的話,政子必定不會和親能保持親密的關係。
因為能直有賴朝血統的說法一直不能給出確切的年代以證明,因此倍受質疑。那么能直的父親究竟是誰?
根據《尊卑分脈》中藤原秀賴的大友氏系圖來看,近藤景賴的兒子有能成和賴平兩個,弟弟賴平肯定是親子。賴平後稱武藤,其子資賴任鎮西守護,是為九州少弐氏之祖。
而能成則稱近藤太、武者所。其稱號是出自父親景賴的“近藤武者”。能成官位最高作到左近將監,和《波多野系圖》中的記載一致。《吾妻鑒》壽永元年五月,有叫作〈古莊鄉司近藤太〉的人和相模國金剛寺的住僧發生糾紛的記載。
近藤能成有“古莊近藤太”的記錄在前,能直則有“古莊左近將監”的記錄在後,看來能直的父親是近藤能成的說法更有事實根據。
拋開歷史中的疑團,還是讓我們真正看看風雲九州的大友家史吧。
大友能直(1172-1223)是鎌倉時代的武將,豐後大友氏之始祖,幼名一法師丸。左近將監、左衛門尉、豐前守、前豐前守、從五位下。法名能蓮。出生地是相模國,死時享年52歲。能直被認為繼承源姓。
大友能直所領有鎮西一方奉行、中九州後三國(築後、肥後、豐後)守護職。家中有能直的正妻風早禪尼深妙、妾和男子12人,女子共3人。能直最早獲得的領地,應該是《吾妻鏡》中所說的由討伐奧州藤原氏所得的奧州某地頭職。能直的領地後來都分給了兒子:
長男親秀分得了構成戰國時期大友氏核心的土地。
次男詫磨能秀得到了肥後國神藏莊地頭;飽田郡內真三大夫、沙汰惣社敷地內屋敷、在家免田散在名田畠?#092;石原;大野別府內尾崎村;鹿木東莊橘村並五郎丸南山室村地頭加治尾名。
八男志賀能鄉分到豐後國東鄉、橫城山院主;安崎鄉諸田名地頭職;夷長小野地頭職。
妻子深妙分得豐後國大野郡大野莊地頭職;相模國足上郡大友鄉地頭鄉司職。
鷹尾秀直得到築後國山門軍瀨高上莊內鷹尾,別符和倉光兩地頭職。
田北親泰得到豐後國直入郡田北村地頭職;速見郡日差莊地頭職;肥後國益城郡甘木莊地頭職;付稅所公文,國侍所司職。豊福荘內地頭職。
一萬田時直分得鎌倉的宿所。
鎌倉後期,三代大友賴泰繼承了能直和親秀在九州的勢力。同時間賴泰在幕府里也頗有影響力,任京都守衛番備之一。蒙古的來襲間接使賴泰得到權力,他握有幕府頒發的動員令,發動御家人進行抵抗。但沒想到九州軍被蒙古的集團戰術所壓制,連大宰府都被迫退向水城。御家人於是對賴泰有所抱怨。幸好蒙古軍在夜晚被颱風吹得昏天昏地,只好退兵。大友賴泰趕緊沿著博多西海岸追擊。雖然打了勝仗,但幕府最後還是追究了賴泰的責任。建治元年12月由於幕府在高麗的前進基地被滅,日本因此準備出兵朝鮮。大友氏受命收集國內的船和水手,並且要向幕府報告進度。可1281年由於擔心蒙古再度襲來,這項計畫被迫中止,大友氏轉為堅固豐後和筑前的防衛。
弘安4年蒙古果然再度來襲,大友軍在志賀島和蒙古軍交戰數次,結果還是靠颱風的幫忙讓蒙古退兵。戰後幕府的封賞十分混亂,九州各家一直爭到弘安9年才初步有了結果。
其後大友氏四代親時經略北九州的國人眾勢力,進一步穩固領地的統治。
永和三年(1295)三月,大友親時病逝,隱居的大友賴泰指定親時之弟大友貞親繼任家督。貞親出任朝廷從四位、出羽守、鎮西奉行。嘉元三年(1305)貞親在鎌倉受到將軍久明親王的接見,後和北條相模守平貞時會面。
貞親接掌大友氏期間,最有名的是供養禪宗的善事。德治元年(1306)建立了府內蔣山萬壽禪寺,招來僧人直翁主持。直翁是當時的名僧,曾出仕北條貞時。貞親對直翁十分敬重,稱自己為“聖一國師的弟子”。在直翁的大力宣傳下,築後等國的禪宗文化發展迅速,特別是府內,有“佛寺三百所”之稱,所供奉的僧人高達千人。
1306年貞親將家督之位轉讓給大友貞宗。
貞宗在位時,正值鎌倉政權動盪時期,九州擁立足利氏和後醍醐天皇的勢力互相敵視。當時的鎮西探題是北條英時,而菊池氏自蒙古來襲後就對北條氏十分不滿,於是和大友、少弐相約攻打北條。北條英時及時查知了密約並故意召集三家。其中只有大友和少弐兩家回響,而菊池則以“遲到”為藉口拒絕出席。貞宗查顏觀色,判斷此時還沒有戰勝北條的把握,於是私下連同少弐貞經對菊池氏發動突襲,將菊池武時的人頭獻給北條英時以得到北條的信任。北條英時果然大喜,對大友氏越加不防範。大友貞宗加緊戰備,秘密殺害後醍醐天皇派去北條方的密使,最終叛出了鎮西探題方,連同少弐貞經、島津貞久擊敗了北條英時。
貞宗以性情複雜,行事狡猾著稱,在戰亂中始終站在武家人的立場來維繫大友氏。對於禪宗的傳播,貞宗持贊同的態度,也數次招納有名的僧人。嘉歷元年(1326)他接待了來自中國的僧人正澄清拙,後來還專門創建了筑前顯孝寺、豐後長興寺和府中金剛寶戒寺。貞宗其後落髮,取號直庵。
雖說貞宗為大友家在九州爭取了有力的地位,但當初面對鎮西探題的大軍時他也沒十足的把握,因此在博多出陣前,將所領和所職讓給了五男千代松丸--大友氏泰(1321-1362)。
其時的氏泰還沒有正式的名稱。建武二年(1335)12月12日,在伊豆佐野山之戰前,本來是天皇方的千代松丸倒向了足利尊氏。由於兵力不足,足利尊氏方大敗,不過千代松丸自願擔任殿軍的任務(金崎退卻戰?),在山崎重創了天皇方的追擊軍,順利將足利尊氏送到了九州。在往九州途中,足利尊氏對千代松丸的能力大加讚賞,將自己的“氏”字贈給了千代松丸。從此,大友氏泰便誕生了。
憑著父親的威望和自己的功績,大友氏泰將大友家帶上了新的高峰。山口隼正的《南北朝期九州守護研究》中,證實了氏泰的守護職共包括了肥後、豐後、肥前和日向四國,將整個九州占了一半。而且氏泰的母親是少弐盛經的女兒,實際上氏泰控制了大友和少弐兩家。加上其他大友家人所領的筑前領地,誰能不承認大友氏是九州的霸主?
然而,當氏泰的事業發展到了頂峰的時候,氏泰突然間在1348年將家督之位傳給了弟弟大友氏時(?-1368)。讓世人不解的是,當時氏泰掌握了國政,家中又沒有變故,正值盛年,為何會突然退位?而這個大友氏時,除了他在大友的系圖上的名字外,究竟何時、何地元服,為什麼會得到尊氏的賜字,全部不明。大友氏時,被稱為“謎一般的繼承者”。
氏時繼任家督後的貞和5年,南北朝正式踏入了紛亂的年代。足利尊氏討伐弟弟直義、直義又與南朝方和解。在複雜的局勢中,氏時始終站在足利尊氏一方。文和年間,氏時與一色道猷和懷良親王的聯合軍大戰數場。2年,於筑前的針摺原合戰後將南朝方的足利直冬驅離了九州。可是,南朝軍很快就迎來了鼎盛時期。文和4年,一色道猷攻破了大友的肥前陣地,氏時前往增援,苦戰後終於降伏了一色道猷。不過氏時連喘口氣的時間都沒有:南朝軍大神宇佐正快速地往博多前進中。經過多次的交戰,氏時將大神宇佐趕下了海,誰知又傳來南朝軍自豐後侵入的訊息。就這樣,氏時和南朝軍反覆拉扯著,一時間形成膠著之勢。
延文3年10月,南朝軍和大友軍在高崎山發生激戰,大友軍本陣設在高崎城。之後在延安4年、康安2年和應安4年的高崎城攻防戰中,高崎城以難攻不落著稱。然而到了貞治2年,菊池武光終於突襲成功,大友氏時負傷而逃,其後死去。
大友氏時死後,大友氏繼上任,然而氏繼並沒有能力承擔對抗南朝軍的重任,很快就被大友氏時的兒子,大友親世代替了。
大友親世(?-1418)接任了家督
大友親世,幼稱千代松丸,通稱孫三郎,後來作到左馬助、丹後守、式部丞、式部大輔、修理大夫、修理權大夫。
當時的大友家,雖然名稱上還是九州一強,但實際上正面臨著生死危機。長久以來與南朝軍的正面交戰使大友家疲於奔命,一部分的筑前和肥前豪族已經公開表示再這樣下去,將被迫投向南朝方。
而這種趨勢在大友氏時死後越加發展激烈。
到這裡不得不說一下南北朝時期九州的戰情:在北九州,大友家力抗由菊池氏、蒲池氏、肥前千葉氏和阿蘇氏等豪族組成的聯軍,大友的盟友少弐氏也自顧不暇;而在南九州,同屬北朝的島津貞久和肝付氏、三條氏、懷良親王糾纏不清,更別說北上援助大友氏了。與可以扼守險要地形堅守的島津氏相比,大友氏的形勢顯然更加惡劣。被拉長的戰線導致補給十分困難,無法集中兵力一次性地打擊敵人,加上國內反戰的聲浪不斷高漲,家中隨時都有分裂的危險。
此時,大友親世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拯救大友氏。
首先,大友親世為了離間南朝軍,採取了足以被稱之為卑鄙的手段。他向南朝聯軍的各家家督分別寄送了同樣的密函,內里要求和解,但希望能和對方結親以示友好。其中除了菊池氏外,其實浦池氏、阿蘇氏等豪族和大友氏並沒有什麼很大的怨仇,只是所效忠的對象不同而已。因此當各豪族得到了密函後都不約而同地打起了算盤,加上大友親世不斷地後退,各個豪族更是猶豫起來,不肯追擊。很快謠言就在南朝軍中蔓延開來,各家都懷疑戰友有否察覺自己的想法。
好不容易有了喘息空間的大友親世,立刻聯絡上新就任的北朝軍統帥今川了俊。應安4年8月,大友親世和菊池武政在高崎城對峙。今川了俊派兒子義范趁菊池軍出城後,偷襲了高崎城並且隨後夾擊菊池武政,給菊池軍帶來了極大的傷害。同時間的南朝各豪族卻還在互相指責猜忌當中,一兵一卒都沒有派出。
而在國內,則出現了一則流言:“大友家的正統家督應該是大友親著而不是弟弟親世,但由於親世比親著更有能力,所以親著便退位了。”“親世十分感激哥哥的讓賢,因此決定將親著之子持直收為養子,以後繼任家督”。姑且不說謠言的真實性,但卻大大加強了大友親世的影響力和聲譽,增強了國人的凝聚力。
應安5年,經過百餘場合戰後,大友氏終於渡過了難關,不僅重新奪回了太宰府,而且整個九州的戰情都傾向了北朝軍。
同年的少弐冬資被謀害事件發生後,大友親世向今川了俊提出“南北合一”的建議,得到重視。戰後,大友親世的知行地增加了19個,高達86所。應永2年,今川了俊由於受到大內義弘的讒言,被朝廷召還,新的探題渋川氏上任。
應永8年(1401),親世改名祖高,號勝棟,1418年冬去世,後人稱之為“大友氏中興之祖”。
大友親世要讓位給親著之子的謠言有一定的真實性,親世死後,親著匆匆上台又匆匆下台。
接著大友氏第12代家主大友持直只留下了討伐大內盛見的事跡,就在浩瀚文海中消失了。(其實是編者自己找不到)
13代家主大友親綱,事跡不詳。
14代家主大友親隆,事跡不詳。
15代家主………等等,原來是大友親繁啊!(擦汗,擦汗^^;)
大友親繁(1411-1493),是室町時代中期的武將,其父乃11代的親著,母親來自千葉氏,童年時稱五郎,後來又改名叫親重、親職。
大友親繁是大友氏首個進行朝鮮貿易的人,並且大力發展博多港。由於對外貿易給國人帶來了巨大的利益,因此親繁在國人心目中的形象是非常之好的。
另一方面,親繁注重研究大友家族的歷史,他認為長子繼承家主是一個家族繁榮的前提,因此在寬正3年正式向幕府上申,要求發給長男政親豐後和築後半國的守護職,為日後出任家督作準備。幕府方面在寬正6年同意了親繁的要求。文明9年6月,親繁將連同豐後、築後、筑前和肥前的守護職全交給了政親。自此,大友氏正式確立了長子繼位的傳統。
儘管後來足利義教曾試圖分離大友氏,但由於大友氏有長子確立制度,因此無從下手。
大友政親(1444-1496),由於父親親繁早早就確立了他的地位,所以早年可說是一帆風順。可是生的兒子卻不是心頭肉,而是眼中刺。
其長子大友親豐雖然在文明16年繼任了家督,但大友政親卻還把持著權力不放。這是因為大友親豐的母親來自大內氏,親豐的政策更為傾向於大內氏,所以大友政親擔心大內氏會藉此奪取大友氏在筑前的勢力。文明19年,兩人勉強和解,但延德元年(1489)在政親上洛的途中,政親的異母弟日田七郎親胤不滿親豐,在肥後發兵反亂。雖然被大友親繁的四男大友親治鎮壓下去,但親豐的心裡認定背後是大友政親設計的,因此越加痛恨自己的父親起來。
在朝廷方面,足利義材和義澄爭奪將軍職,親豐又一次站在了父親的對立面,選擇了支持足利義材。後來甚至改名叫大友義右。
父子兩人的對立越加深刻。明應5年5月13日,政親從海路往筑前,同時自4月以來就病在床榻上的義右在5月27日死去。
大友義右去世後,大內氏認為是被政親毒死的,因此大內氏和大友氏的關係直轉而下,極為惡劣。
大友義右離奇死去後,大友政親也無法再度執政,因此大友氏家督之位就傳給了頗有聲名的大友親治。
大友親治(?-1524),是為大友氏18代家督,在幼年時就入了僧籍,在肥後瑞光寺出家,過著不問世事的生活。但後來本家的紛爭持續到了反亂的局面,大友親治勸說無效後,只好親自帶兵擊敗了反亂首領日田親胤。戰後,親治利用手上的兵權鎮壓住大友政親和大友義右兩方,喝令兩人和解。這次事件結束後親治便回到寺院繼續修行,沒想到卻無意中奠定了日後繼承家督的基礎。
大友義右死後,擁護他的勢力不甘心從此就被大友政親所壓制,想來想去就只有一個大友親治能出面調解,便推舉親治當家督。大友政親其時也老了,更無法反對。雖然親治本人並不願意,但出於對本家的忠誠,還是還了俗。
但嚮往寧靜的親治並不習慣前呼後擁的生活,明應7年2月就退了位,傳給了長子大友親匡,自己退居幕後作輔助。
親治整治了大友氏的領地,設立了直轄領和關所,指定奉行檢使,重新劃分了郡單位的面積。在軍事方面,他禁止百姓過度聚集以防暴動。另一方面則讓國人眾世代擔任職位,父傳子、子傳孫以保證有力武士的戰鬥力。在戰鬥中,他以小家族為單位的武士團為核心,其他弱小的武士則朝武士團集結。
大友親治的施政廣受好評,但其人在江戶世代卻被認為是個大惡人,性好殘殺。
於是在親治的輔助下,大友親匡逐漸熟悉了朝政,慢慢地成長起來。
大友親匡(1478-1513),後來改名叫義親,最後再改成我們所熟悉的大友義長。
由於初當家督時年齡尚幼,因此大友親治便在幕後輔助,兩人一起治理領地。但這對父子比大友政親和大友義右強多了。義長十分尊敬親治,凡事皆以親治的意見為主,自己的見解卻反覆考量。
永正12年12月13日,義長公布了分國法,內容是大友氏的家訓,共17條,後來再加上8條。
分國法其中第1條要求對幕府盡忠;第2條要求要敬神;第4條到第8條是對自己族人要尊重;第9條以後是家臣團的細節,例如出仕日、勤務事件表等。第11條是同輩間的交際規定;12條是對部下的限制;13條是要求奉公守法;14條是不準傳播謠言;15條是不準訴苦;16條是沒收財產的規定;17條是關於博愛精神。後來加上的8條是:對家臣進貢的要求、諸鄉莊目付的配置等。
一般認為,大友氏自分國法頒布後,正式成為了戰國大名
大友義長按照慣例,讓自己的長子大友義鑒接任了守護職。
大友義鑒(1502-1550)是為大友第20代家督,本名義鑒,又改為親敦,後來足利義晴賜名為義鑒。但他通往戰國大名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
當他13歲時,家中加判眾中的實力者朽網親滿趁家督輪接反亂。親滿以為義鑒尚年幼,義長病重,回響者又眾,這下還不成功?誰知算盡了機關,獨獨漏了當時已經60多歲,義鑒的祖父大友親治!親治暗使家臣混入親滿的陣營,從內部搞垮了親滿的軍隊(手段不詳),還親自和親滿見面,迫使他降服。
永正15年8月11日義長去世,大友義鑒正式繼承了大友氏。4年(1524)正月,祖父大友親治也離開了人世,大友氏的命運全托在義鑒的雙肩上。
自小就有遠大志向的義鑒,開始向戰國大名的地位前進。為了要充分掌握國政,消除掉國人中同紋眾和他姓眾等的反抗危險,他一步步地朝國內有實力的國人開刀。
首先被犧牲的是大神一族,從中分流出戶次氏。又將速見郡和日出藤原兩莊的本處地分給加判眾(這兩地本來是屬於他姓眾的)然後重翻老賬,以曾參與朽網親滿反亂的名義討伐府內的佐伯惟治和下城的臼杵長景。
通過戰場上和政治上的較量,義鑒終於將國內的有力家臣團肅清,完成了權力的統一。
然而由於各方的利益分配,直接導致了同紋眾和他姓眾之間的不穩,後來更發展成大規模的流血事件,二階崩之變
(同紋眾、他姓眾和加判眾的介紹請看附錄)
自16代大友政親始,大友氏和大內氏的關係就不好,兩家的矛盾在義鑒時代終於爆發。
義鑒麾下的部將秋月種時內通大內義興的部將陶美作守,掠奪筑前和築後。義鑒出兵於大永5年3月將種時擊敗,從此掀開了大友氏和大內氏的戰爭。
義鑒一方面支持安芸的尼子經久大內義興作戰,同時也從正面挑戰大內氏。大永6年,兩家在安芸府中城和草津交戰數次,互為平手。後來將軍足利義晴介於調解,兩家同意和睦。
天文元年(1532),大內義興去世,義鑒趁機發兵攻打大內家新當主大內義隆。大內義隆也毫不示弱,在筑前到處放火。天文3年兩家主力在速見郡的大牟禮山激戰,死傷者眾,稱為勢場原合戰。天文7年,將軍足利義晴又來調解,兩家又和睦了。
之後由於義鑒要對付菊池氏,而義隆和尼子氏對峙,大友和大內兩家再無正面衝突。
這時已經到了戰國的晚期,大友家的最後霸主,大友義鎮上場。
(由於珠玉在前,編者手頭上的資料並沒有什麼突出的地方,因此借宇長的文字一用)
“大友宗麟(1530--1585)
人稱"豐後的梟雄",一度曾雄據北九州六國的梟雄。
1530年誕生在豐後的府中城,是父親大友義兼的長子(一說為次子),從小就顯示出過人的天賦,師從家老入田親誠,十二歲時元服,初名大友義鎮。
年輕時的大友義鎮鋒芒太露,以至遭到包括父親的弟弟菊池義武,師傅入田親誠等重臣的嫉恨,義鎮這時候顯示出了其非凡的才能。先是利用父親與叔父菊池義武在對待大內家這一項多年來的心病大做文章,終於使父親與叔夫兄弟反目,大大削弱了自己家反對派的實力,等到這一計謀被大友義兼察覺,準備廢掉義鎮另立三子鹽市丸之時,通過軍師角隈石宗率先得到訊息的義鎮搶先到各位家中的重臣那裡做工作。以佐伯惟教,田口新人藏為首的家臣團,因為利益關係,在會議上反對大友義兼那廢掉長子立三子的計畫,會議結果一拖再拖,終於被大友義鎮在1550年發動了震驚九州的"大崩潰之變",結果是大友義兼,大友鹽市丸被大友義鎮親手所殺,跑回領地的入田親誠在居城被攻破後遭到殘殺,大友義鎮成為大友家新一任當主。
大友義鎮作人的一條準則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持功自傲的家老田口新人藏和佐伯惟教先後遭到流放,一度想出仕大內家的田口新人藏更是遭到暗殺。大友義鎮也沒有忘記當年反對他的叔夫菊池義武,率領大軍圍城,城池被攻破後將他流放到對馬,從此肅清了領內的不滿勢力。
大友宗麟是日本最早的天主教徒大名之一,他在1562年成為天主教徒,接著又改名為大友宗麟(宗麟在拉丁文中意為帶來光明的人),組織了日本第一支步槍軍隊,加上家中的立花道雪高橋紹運、豐後三老等名將,對外擋住了毛利家強大的九州攻勢,對內兼併了秋月家,城井家,高橋家等筑前豪族,一躍成為北九州六國的霸主。
成功後的大友宗麟,像許多戰國大名一樣,犯了貪享太平的毛病。大友宗麟極其好色,有子41人(除了十二子吉弘統辛還算可以以外,其他大多是廢物),愛好茶道,擁有十多副全國知名的茶器,傳說連遠在京都的足利義昭將軍都產生了邀請他上洛的願望。
1578年,帶著將日向國建成天主教國的夢想,大友宗麟帶著全國大軍進軍日向國,在一路傳教的同時,又一路搶掠。在攻擊高城受阻,全軍士氣空前低落之時,大友軍貿然與島津軍在耳川決戰,遭到大敗。從此一蹶不振,將九州的霸主地位讓與島津家
打了敗仗後的大友宗麟,開始自暴自棄起來,領地不斷被龍造寺家和島津家瓜分,以至昔日的手下敗將秋月家和城井家都開始欺負在大友家頭上,但憑藉迅速崛起的年輕一代將領和洋槍大炮的優勢,一時之間還不到滅亡的地步。1585年,再目睹家中年輕的小將立花宗茂,吉弘統辛和志賀親次在一場局部戰爭中取勝後,留下"此生無悔"四字後在府內城去世,終年56歲。 ”
在義鎮崩潰後,大友義統扛起了大友氏的重擔。
大友義統(1558-1605),豐後府內上野館出生,後受足利義昭賜“義”字而改名義統。天正16年(1586),豐臣秀吉賜“吉”字改為大友吉統。
天正6年9月,義統沒有跟隨大友義鎮進攻日向,受命留守大野郡的野津。此時的義統和父親一樣,對教會十分狂熱,聽不進家臣的勸告。終於義統駐守的野津地方爆發了大規模的反教暴亂,在自領瀕臨潰滅的危機下,義統看清了局勢,對教會的熱情冷卻下來。
天正8年,田原親貫反亂,早已不滿父親的人事安排的義統宣布退隱,後被義鎮挽留。
《增補訂正編年大友史料》中記載,一萬田宗慶向義統提出了考量要周到,領地的給予和賞罰要公正,要尊重家中宿老等18條諫言。天正14年10月,豐薩合戰中島津軍自豐後侵入。12月戶次河原合戰中,義統違反了豐臣秀吉的指示出戰,結果大敗而狼狽逃跑,大失臉面。
雖然義統在天正15年3月受洗,但在6月豐臣秀吉的禁教令發出後,又立刻棄教,命令傳教士離去,還強制志賀親善等信徒退教,鎮壓國內的教徒,使國人對義統的信賴大跌。
文祿元年3月,大友義統奉秀吉之命入侵朝鮮,歸屬在黑田長政軍下。4月渡海後占領了鳳城。11月,秀吉給予了義統朱印壯以示獎勵軍功。第2年正月,明朝武將李如松猛攻平壤的小西行長,小西行長便向黑田長政請求援助。黑田長政小早川秀包認為不可救,大友義統卻獨自前往,結果打了敗仗,反而受到秀吉的責難。戰後,由於這事,義統被指無能,連帶大友氏也被除國。文祿2年5月,義統被幽禁在周防山口本國寺,剃髮為僧,號宗嚴。第3年9月轉移到水戶,在佐竹義宣的監視之下。
秀吉死後,義統的罪狀在慶長4年(1599)被赦免。第5年9月,於關原合戰中被黑田如水大概,流放出羽國。1605年義統孤獨地死去,享年48歲。
長達22代的大友家史,自此終於完結。

附錄

文明時期,大友義鑒將領國的治理從家政機關變為國政機關,分別任命了譜代家臣和庶家以及他姓眾的領地。同時,一萬田、臼杵、入田等有力的同紋眾和加判眾的勢力也大大加強。這種分國法直接導致了同紋眾和他姓眾之間的權力鬥爭。其結果為亨祿三年、大友一族和他姓眾的大神一族的武力衝突。在這段期間,大友氏的內斗十分頻繁。
為了整頓國政,大友義鎮實行加判眾和同紋眾三人任、他姓眾六人任的制度。加判眾位居大友家臣團的最上位,支配領國;而負責大友氏領主權力的具體內容的,則是由他姓眾和同紋眾組成的評定眾。在大評定中,由大友家督和評定眾所下的決定,由加判眾以分國和郡的單位來分擔各地域的軍事和行政責任。

家臣團結構表

大友氏---
御一家眾:托摩八郎、久我三休、門司親家、田原紹忍……
近邊眾 :小笠原上總入道、實相寺、齋藤道?、德丸左馬助……
國人眾 :佐伯惟定、志賀道輝、吉弘統幸田北統員……
郡眾 :玫珠郡眾(森、野上、清源一族)、
國東郡眾(吉弘、崎部、竹田津、都甲氏等)、
日田郡眾(坂本、財津、大藏一族等)
鄉莊眾 :大分眾(戶次眾、高田眾)
大野郡(緒方眾、井田鄉眾、宇田枝眾、野津院眾)
直入郡(直入鄉眾)
速見郡(由布院眾、山香鄉眾)
海部郡(丹生莊眾、臼杵莊眾、津久見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