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島海戰

豐島海戰

豐島海戰發生於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7月25日)清晨,日本海軍在朝鮮牙山灣口豐島西南海域襲擊中國海軍艦船的一次海戰。這是一次日本首先挑起的戰役,也是甲午戰爭第一戰,並因此清朝與日本正式宣戰。

基本介紹

  • 名稱:豐島海戰
  • 地點:豐島
  • 時間:1894年7月25日
  • 參戰方:日本,清朝
  • 結果:日本勝利
  • 參戰方兵力:日本:3艘防衛巡洋艦
    清朝:2艘防衛巡洋艦,1艘炮艦
  • 傷亡情況:日本:無損失,無人員傷亡
    清朝:1艘戰艦沉沒,1艘被俘,1100人傷亡
  • 主要指揮官:日本:坪井航三;清朝:方伯謙
戰爭背景,戰爭經過,日本媒體報導,相關評價,相關爭論,

戰爭背景

日本明治政府自19世紀70年代起,組建歐洲式軍隊,侵犯中國台灣,吞併琉球群島,並伺機侵略朝鮮和進一步侵犯中國。光緒二十年(1894年)6月3日,朝鮮政府請求中國協助鎮壓東學黨起義,清政府即派兵赴朝,進駐牙山。日本藉機也出兵朝鮮。不久,朝鮮政府同東學黨達成妥協。清政府命入朝軍隊集結牙山,準備撤回,同時要求日本撤軍。日本拒不接受,隨後挑起武裝衝突,企圖以武力控制朝鮮。清政府為增援牙山孤軍,派北洋海軍巡洋艦“濟遠”、“廣乙”,練船“威遠”,炮船“操江”,由“濟遠”管帶方伯謙率領,護送運載援兵的“愛仁”、“飛鯨”、“高升”三輪(均為雇用的英國商船)赴朝。當三船載兵赴朝之際,日本軍方早已得到了情報。高升號起碇的當天,日本大本營即下達了襲擊中國護航艦的密令。
豐島海戰豐島海戰
農曆六月二十一,“威遠” 護衛 “愛仁”、“飛鯨”兩輪自牙山返航。二十三日晨,“濟遠”、“廣乙”兩艦也自牙山回航,接應正向牙山駛來的“高升”、“操江”,當駛至牙山灣口豐島西南海域時,突遭日本聯合艦隊第一游擊隊巡洋艦“吉野”(旗艦)、“浪速”、“秋津洲”的截擊。中方稱日方先開火,日方則稱中方先開火。戰鬥約一小時,“濟遠”、“廣乙”負傷敗退。“廣乙”逃至朝鮮十八島附近擱淺焚毀;“濟遠”被“吉野”緊追,水手王國成李仕茂用尾炮將其擊傷。此時,“操江”、“高升”駛至。“秋津洲”逼降“操江”,“高升”被“浪速”所截,船上官兵寧死不降。“浪速”艦長東鄉平八郎竟下令將“高升”擊沉,清軍950人除200餘人生還外,余均殉難。1894年8月1日,中日兩國政府宣戰,甲午戰爭開始。

戰爭經過

濟遠」和「廣乙」兩艘中國軍艦在完成護送清軍在朝鮮牙山登入後,離牙山返航,在朝鮮豐島海面,遇上日本聯合艦隊第一游擊隊「吉野」、「浪速」及「秋津洲」這三艘以高航速和高射速為特徵的軍艦。
7時20分,第一游擊隊望見「濟遠」和「廣乙」兩艦,即時下戰鬥命令。7時45分,第一游擊隊旗艦「吉野」首先開炮:這是日本在甲午戰爭不宣而戰的開始。濟遠冒著敵艦的炮火,向西轉舵向南,於7點52分發炮回擊吉野,兩軍展開激烈炮戰。7點55分,秋津洲開始向濟遠發炮。7點56分,浪速也向濟遠炮擊。8點10分,濟遠發出一炮,擊中吉野艦首附近。8點20分,濟遠發出的15公分炮彈,擊中吉野右舷之側。日本軍艦在噸位、火炮、時速方面,較中國軍艦占較大優勢。福建船政局自製炮艦「廣乙」受重傷,無法發射魚雷,船身傾斜,於是退出戰鬥,在朝鮮十八島附近擱淺,縱火自焚。「濟遠」艦在接戰初始就有了傷亡,沒有任何實戰經驗的管帶方伯謙立刻怯陣,沒有取得較大戰果就開始逃跑。
8時30分,「濟遠」艦全速向西撤退。日艦猛追,「濟遠」艦懸起白旗。日艦追近,「濟遠」艦又加掛日本海軍旗。「浪速」艦發出信號勒令「濟遠」艦立即停輪。
此時載有第二波増援朝鮮清軍並懸掛英國國旗的「高升」號商輪和滿載軍械的「操江」艦駛來。日軍三艦見「高升」號與「操江」艦,立即以「浪速」艦攔截「高升」號,以「秋津洲」艦攔截「操江」艦。「濟遠」艦藉機西撤,日艦以時速22.5節的「吉野」號窮追「濟遠」艦不捨,「濟遠」艦拋下「高升」號而走,並發尾炮攻擊「吉野」號。
「濟遠」艦駛抵威海,在《航海日誌》中捏造戰果:「擊死倭提督並官兵數十人,彼知難以抵禦,故掛我國龍旗而奔」。而後丁汝昌誤報「濟遠」艦擊沉「吉野」號。事實上「吉野」絲毫未損,無恙而歸。真的悲慘的是「高升」號運兵船!「高升」號被「浪速」擊沉,殉難者達七百餘人。「操江」艦也被俘虜。
豐島海戰成為了甲午戰爭的重要導火索。8月1日,清朝和日本同時向對方宣戰。

日本媒體報導

東京《時事新報》在1894年7月29日報導:“日清兩國於是開戰,清艦首先發炮,我艦應戰”,“昨晨自釜山到達之電報,所傳一大快報稱:二十五日上午七時於豐島附近,由於清國軍艦向我發炮挑戰,我軍艦還擊應戰,擊沉清軍一千五百人乘坐之運送船一艘,捕獲清軍艦‘操江’,‘濟遠’向清國,‘廣乙’向朝鮮西岸逃遁。”

相關評價

根據《近世帝國海軍史要》描述,此前,日本聯合艦隊第一游擊隊“吉野”、“浪速”、“秋津洲”三艦在前一日,即7月24日下午離開主力艦隊,並計畫在7月25日清晨,在豐島海面與通報艦“八重山”艦及舊式巡洋艦“武藏”艦會合。但是並沒有如期發現上述二艦。在搜尋二艦的時候,約上午6時許,發現了兩縷煙柱,即從牙山歸航的“濟遠”艦和“廣乙”艦。第一游擊隊加大航速向二艦接近。 防護巡洋艦吉野大日本帝國海軍聯合艦隊第一游擊隊: 巡洋艦“吉野”、“浪速”、“秋津洲”。
豐島海戰豐島海戰
平壤。8月1日,中日雙方正式宣戰。
中方認為日本不宣而戰,襲擊中國租用外輪,違反“國際法”。日方則以“浪速”艦長東鄉平八郎的報告,及為英國船長T. R. Galsworthy的證言為依據,指出日本對運載作戰人員的“高升”號及戰爭物資的“操江”艦的做法符合“戰時國際法”,即可以根據需要予以攔截、檢查、俘獲甚至擊沉。
關鍵分歧在於雙方對開戰問題的觀點不一致。中方認為,在沒有正式宣戰之前則不為開戰狀態,應遵循“國際法”中關於中立國船隻保護的規定。而日方認為,既然爆發軍事衝突,即適用“戰時國際法”,而且“高升”號運載的是交戰國的軍隊,屬於敵對行為,所以不應作為中立國船對待。
中方清政府希望借“‘高升’號事件”將英國拖入戰爭。而英國政府考慮自身利益,不希望朝鮮經由清廷之手,最終轉入當時實力強大的俄國手中,所以在朝野一度抗議聲後,轉而支持日方立場。此外,日方的公關也對英國輿論起了不小的影響。
豐島海戰的疑點不在於單純的“‘高升’號事件”。事實上,由於此次海戰是雙方承認的甲午戰爭開始的起點。那么,究竟是哪一方先不宣而戰的成為了問題的關鍵。如果是中方清軍首先開炮,那么即使之後日方對“高升”號、“操江”號的措施過當,中方的立場也難以穩固。而如果是日方首先開炮,那么不但不宣而戰的責任在於日方,而且一系列事件被視為蓄謀也無可駁辯其可能性。如果責任在於日方,那么即使對“高升”號的做法符合“戰時國際法”,也難以維繫其自身行為的正當性。
然而,由於沒有第三方的證言,所以也許永遠無法知道開戰的時刻事件發生的順序。只有新的證據出現,才可能真正了解這一系列悲劇的歷史真相。

相關爭論

對於“濟遠”退出戰鬥的原因,至今仍有爭論,大概為以下幾種說法:
  1. 誘敵深入。
    濟遠吃水淺,而日艦吃水深,濟遠掛白旗而不停船,引起日軍指揮官猜疑,下令追擊,濟遠正在將吉野引入淺海之際,日艦擔心靠近海岸可能擱淺而撤離(吉野號吃水深,近海處海水淺)。而《航海日誌》的內容則是有人為推卸責任而杜撰的。
  2. 逃逸。
    濟遠號管帶貪生怕死,因害怕不敵日艦而逃跑,掛白旗、日旗,希望日軍不再追擊。
  3. 非方伯謙指揮
    濟遠被吉野擊中時,方伯謙已被震暈,有人代為指揮。
    不過,現在只有等新的證據出現,才可能真正了解這一系列悲劇的歷史真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