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子愷散文精品集:緣緣堂集外佚文

豐子愷散文精品集:緣緣堂集外佚文

《緣緣堂集外佚文》上、下收集了豐子愷並未整理成集子的散篇,大多數並未收集到《豐子愷文集》中,而是遺落在外的佚文,對於喜歡豐子愷的讀者和研究豐子愷的人來說,這些文章能夠讓大家了解到豐子愷的另外一面,算是給讀者的一個驚喜。

基本介紹

  • 書名:豐子愷散文精品集:緣緣堂集外佚文
  • 作者:豐子愷
  • ISBN:9787511019400
  • 頁數:388
  • 定價:40
  • 出版社:海豚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5-1
  •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編輯推薦,目錄,

內容簡介

《緣緣堂集外佚文》是被遺漏的豐子愷作品的明珠,它們大多不為人所知,不像豐子愷其他作品一樣家喻戶曉,卻一樣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文學價值,從這些文章里我們能夠很清晰地解讀藝術大師豐子愷對於人生、對於藝術的價值觀和追求。豐子愷總是通過質樸的語言表達率真的情感。他一向反對“做”文章,反對用生僻、晦澀的詞語。他在《藝術漫談》中形象地把藝術比作“米”、“麥”,認為藝術應該大眾化,為大眾所欣賞和接受,如同家家戶戶每天能吃到的米、麥一樣普及,而不應該成為只供少數人享用的山珍海味。但平易、大眾化又不影響他作品的感染力,用他自己的說法則是“曲高和眾”。讀了這兩本書,能讓讀者進入到未被探索的新的豐子愷的藝術世界

作者簡介

豐子愷(1898-1975),浙江崇德(今桐鄉)人。我國現代畫家、散文家、藝術教育家和翻譯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豐子愷是我國新文化運動的啟蒙者之一,早在二十年代他就出版了《藝術概論》《音樂入門》《西洋名畫巡禮》《豐子愷文集》等著作。他一生出版的著作達一百八十多部

圖書目錄

卷 一
《哥白尼克斯與太陽》譯者序言
豐子愷自述
個人計畫
教師之經驗及其感想
什麼是“三部曲”?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祝開明十周紀念
我的少年時代
神鷹東征瑣話
空軍的人格亦要至高無上
繪事後素
讀《愛國詩選》
看鳳凰城
宜山遇炸
論正詐及其他(讀書雜記四則)
我寫文章的一些經驗
悼念夏丏尊先生
日本人氣質
平生自序
不快的快事
不光榮的“光榮”
上海中秋之夜
答《大公報》編者問
拔牙記
新年話舊
乘火車
贈易昭雪牙醫師
裝牙經驗談
女人專家
台北雙十節
南國女郎
杵舞和台灣的番人
控訴日本罪行
上海市第二屆第二次各界人民代表
會議代表發言(摘要)
《童年與故鄉》寫者後記
檢查我的思想
《阿伊勃里特醫生》譯者序言
徹底消滅胡風集團
嚴懲怙惡不悛的胡風反革命分子
回憶李叔同先生
方不園君的“傷腦筋的十二塊”
可笑又可惡
決心書
介紹“漢文拼字遊戲牌”
行路易
參加反侵略示威大遊行志感
漫談翻譯
新年大喜
隔海傳書
弘一法師
《彌陀經》序言
《詩經新話》讀後識
卷 二
美的世界與女性
裴德文與其月光曲
白馬讀書錄(一)
白馬讀書錄(二)
白馬讀書錄(三)
白馬讀書錄(四)
無學校的教育
答詢問口琴吹奏法諸君並TY君
音樂在近世歐洲的地位的變遷
兔子和龜的競走——近世音樂之話
關於“調子”
爵士音樂
怎樣唱歌(代序)
藝術教育的本意
生活藝術漫談之一
音樂啟程式
蘇聯的音樂家——阿雷桑得羅夫
布洛西羅夫斯基(《蘇聯的音樂家》之三)

序言


提到豐子愷的名字,人們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他那別具一格的漫畫。在藝術園地中,豐子愷自己最偏愛的其實是文學。他在《作畫好比寫文章》中直截了當地說:“綜合起來,我對文學,興趣特別濃厚。因此,我的作畫,也不免受了文學的影響。”他認為:“一切藝術之中,文學是與社會最親近的一種,它的表現工具是人人日常通用的語言,這便是使它成為一種最親近社會的藝術的原因。”
豐子愷最早的文學創作雖然開始於1914年,當時他在《少年雜誌》第4卷第2期上發表了四篇寓言體短文,但正式從事散文創作是從白馬湖開始起步的。1922年至1924年,豐子愷在《春暉》校刊上先後發表了《青年與自然》、《山水間的生活》、《英語教授我觀》等作品。1931年,他在開明書店出版了第一部散文集《緣緣堂隨筆》。此後,他的散文創作一發而不可收,先後有《隨筆二十篇》、《緣緣堂再筆》、《車廂社會》、《子愷小品集》、《率真集》等散文集問世。寫作時間從1922年到1974年,歷時50餘年,形成了他那種既灑脫又悲憫,清茶米酒般且極具人間情味的散文風格。
豐子愷的散文創作,從一開始就有很濃的人道主義色彩。他在《東京某晚的事》中嚮往“天下如一家,人們如家族,互相親愛,互相幫助,共樂其生活”的理想世界。而一旦這種理想在當時社會中屢屢受挫時,他則感慨:“使人生圓滑進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漸’:造物主騙人的手段,也莫如‘漸’。”他寧願造物主把人的壽命定得更短促些,“這樣也許在人類社會上可減少許多兇險殘慘的爭鬥。”(《漸》)於是他在《秋》一文中又感傷地寫道:“三十這個概念,仿佛在日曆上撕過了立秋的一頁”,“自從我的年齡告了立秋之後,兩年來的心境完全轉了一個方向,也變成秋天了。”文中所說的兩年,不僅是指作者當時超過三十歲已經兩年了,同時也可以認為,這是他皈依佛教已有兩年了(豐子愷於1927年拜弘一法師為師皈依佛教)。他皈依了佛門,但他並沒有像他的老師李叔同(弘一法師)那樣遁入空門,做起了和尚。用豐子愷自己的話說就是在他的身上具有兩重性格。在那個年代,豐子愷在社會角色中,屬於比較溫和的中間分子。但他在文藝上卻積極強調要有充實的內容。他在《藝術教育ABC》中說:“只懂得機械的畫技的淺薄的畫家,與只知玩弄美文的詞句的淺薄的文學者,逐末而忘本,不可不誡為文藝的墮落!”
既然在成人的世界裡難以找尋人間溫情,那么就進入兒童世界!這便又有了他眾多的歌頌兒童生活的作品,像《從孩子得到的啟示》、《華瞻的日記》、《兒女》等。豐子愷進入了一個純真的兒童世界,顯然是要用自己的作品,用成人間的隔膜與兒童的天真相對照,反映自己對理想生活的嚮往,寄託自己的內心情感。正如他自己在《兒女》中所說的那樣:“因為我那時這種生活,或枯坐、默想,或鑽研、搜求,或敷衍、應酬,比較起他們的天真、健全、活躍的生活來,明明是變態的,病的,殘廢的。”豐子愷在《給我的孩子們》一文的開頭就說:“我的孩子們!我憧憬於你們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我想委屈地說出來,使你們自己曉得。可惜到你們懂得我的話的意思的時候,你們將不復是可以使我懂憬的了。這是何等悲哀的事啊!”只有孩子的生活才是純潔無瑕的,才是值得憧憬的,而一旦長大成人。接觸這污濁的社會後,就失去了憧憬的價值。這就是豐子愷當時的體感。所以,他愛兒童,認為人間最富有靈氣的是孩子。孩子有著天地間最健全的心眼,天賦的健全的身手與真朴活躍的元氣。
豐子愷散文創作與他自己的漫畫創作的分期基本上一致。這種一致性不僅表現在藝術風格上,同時也表現在創作內容上。20世紀30年代,豐子愷的漫畫創作進入了第三個階段。即描繪人間相。他自己的說法是:“早在二十年代明知道社會的殘酷、醜惡,可是不願描繪,意在兒童的世界裡神遊。可是後來我的筆終於描繪了。我想,佛菩薩的說法,有顯正和斥妄兩途。西諺日:‘漫畫以笑語叱吒人間。’我為何專寫光明的美景,而不寫黑暗方面的醜態呢?於是我就當面細看社會上的苦痛相、悲慘相、醜惡相、殘酷相,而為他們寫照。”於是,他真的為此寫照了。《肉腿》寫於1934年,主要反映在大旱之年,運河上集結了大批男女老幼,拚命地取水抗旱,極其艱辛。作者將踏水車的農人的肉腿與舞台上、銀幕上舞女們的肉腿作對照,寄慨嘆於近來農人踏水每天到夜半方休,舞場、銀幕上的肉腿忙著活動的時候,正是運河上肉腿忙著活動的時候的現象。《吃瓜子》一文中,他列舉了種種瓜子的吃法,從似乎漫不經心的閒談中點出了文奄的主旨:“而能儘量地享用瓜子的中國人,在消閒一道上,真是了不起的積極的實行家!試看糖食店、南貨店裡瓜子的暢銷,試看茶樓、酒店、家庭中滿地的瓜子殼,便可想見中國人在‘格。呸’、‘的,的’的聲音中消磨去的時間,每年統計起來為數一定可驚。將來此道發展起來,恐怕是全中國也可消滅在‘格,呸’、‘的,的’的聲音中呢。”

從藝術角度上講。豐子愷的散文無疑是極其誘人的。首先,他常常能從平凡瑣屑的事物中寫出深刻的人生哲理,或暗示現實社會種種較深入的問題。例如寫於1935年的《楊柳》。作者自稱自己喜愛楊柳,且與楊柳有緣(在白馬湖,豐子愷將自己的住處命名為“小楊柳屋”)。這是因為楊柳的美與別的花木不同,楊柳的美在其下垂。花木大多是向上發展的,枝葉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記了下面的根。但楊柳“它不是不會向上生長。它長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長得高,越垂得低。千萬條陌頭細柳,條條不忘記根本,常常俯首顧著下面,時時借了春風之力,向處在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親吻。好像一群的活躍孩子環繞著他們的慈母而遊戲。但時時依傍到慈母的身邊去,或者撲進慈母的懷裡去,使人看了覺得非常可愛。”《我的母親》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豐子愷從母親的座位、坐姿這一特定的角度、姿態,描寫了他那承擔了嚴父慈母雙重任務的母親形象。
豐子愷的許多散文寫得很灑脫,同時又在這灑脫中寓有深意,就如同清茶和米酒。《山中避雨》寫於1935年。這篇作品的魅力,一如他的抒情漫畫,初讀十分清淺——像清茶,然細細玩味,竟餘味無窮——如米酒。作品一開始就描繪了一幅煙雨朦朧的山村小景。為了避雨解悶,作者向茶博士借了一把胡琴,拉奏了各種西洋小曲。至此,苦雨荒山開始活躍起來,散文的意境也從古山水畫般的氛圍進入現實民間的世俗人情。作者寫到兩女孩和著西洋小曲歌唱時。作品的調子開始溫暖起來,仿佛把游山遇雨的寂寥心情遠遠地拋到了腦後,而當寫到一個女孩唱著《漁光曲》,並引得三家村裡的青年們一起合唱時,作品進入了高潮,作者本人也情不自禁大動感興,他體會到了音樂的親和力,更重要的是他體會到了民族音樂對中國普通百姓的陶冶效果。這種發自內心的感悟在任何民族或許都是相同的。日本學者谷崎潤一郎在讀了這篇散文後就有這樣的表示,他說他“不禁想到從前音樂師葛原氏乘船上京,在明石浦彈琴一夜,全浦的人皆大歡喜的故事來”。音樂的這種親和力確實在年輕人當中引起了共鳴。以至在他離開的時候,彼此竟在茫茫的雨中依依惜別。整篇作品仿佛就像一幅風格淡雅的水墨寫意畫,將山色、茶肆、雨景、琴聲、歌音、人情,統一融入了畫幅之中,給人以鮮明的印象,且很有餘韻。
再如寫於1934年的《夢痕》,通篇像一幅清麗的風俗畫卷。讀後有如步入江南水鄉的民間廳堂,體察民間濃郁的生活情趣,令人愛不釋手。這類散文,作者幾乎從來不堆砌華麗的詞藻。用筆質樸無華,沖淡靜穆,然而卻給讀者以很深的詩意感染。《湖畔夜飲》開頭的意境描寫、議論感懷。都是那樣恰如其分。豐子愷首先描繪了“酒闌人散,皓月當空。湖水如鏡,花影滿堤”的西湖春夜的氣氛。接著又以一首春月歌引出了一位多愁善感,飽經風霜的長者形象。這長者就是作者自己,但讀者卻很容易生髮不同的聯想。幾處擬人化的點景。把景物、夜色寫活了。雖然沒有用什麼形容詞,更沒有竭力描繪景物,但是那些隱伏在筆下的水光、漣漪、春意、拂柳似乎都在畫圖之中。這種藝術效果,非寫作高手是很難達到的。素樸是高級意義上的一種詩的特質。況且豐子愷會時不時地摻入摯誠的人情味,這便是他的散文藝術成就的高妙之處。
在散文創作的數量上,豐子愷在現代中國散文作家中也是較多的。1949年後,他也在寫,代表作主要有《廬山遊記》、《揚州夢》、《黃山寫生》、《西湖春遊》等等。甚至在“文化大革命”時期他還在寫。並集有《緣緣堂續筆》。這種文學現象在中國新文學史上是罕見的。

豐子愷寫作散文有自己的藝術追求。首先。他力求從平凡瑣屑的事物中寫出深刻的人生哲理或暗示現實社會較深層次的問題,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最喜小中能見大,還求弦外有餘音”。其二,豐子愷散文的藝術特色表現在別具匠心的藝術構思上。他的散文,表面上看是信筆寫來,其實與他那些眾多的構思巧妙的漫畫一樣,他的散文也講究藝術構思,前文提到的《吃瓜子》《我的母親》和《山中避雨》等都是散文藝術構思的典範。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雖苦心構思了作品,卻能在寫作過程中顯得平易、自然、協調,沒有一點斧鑿之痕。其三,豐子愷的散文,大多通過質樸的語言表達率真的情感。他一向反對“做”文章。反對用生僻、晦澀的詞語。他在《藝術漫談》中形象地把藝術比作“米”、“麥”,認為藝術應該大眾化,為大眾所欣賞和接受,如同家家戶戶每天能吃到的米、麥一樣普及,而不應該成為只供少數人享用的山珍海味。但平易、大眾化又不影響他作品的感染力,用他自己的說法則是“曲高和眾”。文學界對他的隨筆很早就有了好評。趙景深在《豐子愷和他的小品文》中說:“……子愷的小品文里既是包含著人間隔膜和兒童天真的對照,又常有佛教的觀念,似乎,他的小品文盡都是抽象的,枯燥的哲理了。然而不然,我想這許就是他的小品文的長處。他哪怕是極端的說理,講‘多樣’和‘統一’(《自然》和《藝術三味》),這一類的美學原理,也常帶著抒情的意味,使人讀來不覺得其頭痛。他不把文字故意寫得很艱深,以掩飾他那實際內容的空虛。他只是平易的寫去,自然就有一種美,文字的乾淨流利和漂亮,怕只有朱自清可以和他媲美。以前我對於朱自清的小品非常喜愛,現在我的偏嗜又加上豐子愷。”趙景深的評論可被看作是一個時期的代表。姜丹書則評價日:“子愷的語體文,亦很成功,長於描寫事物,亦莊亦諧,形容得很輕鬆,指發得很深刻,妙在能搔著癢處,打著痛處,幽默之趣,自在言外,乃是精於運思、巧幹運筆者。”
郁達夫在編選《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時收入豐子愷的五篇散文,即《漸》、《秋》、《給我的孩子們》、《夢痕》和《新年》。郁達夫在評點文字中對豐子愷評價很高,他說:“浙西人細膩深沉的風致”在豐子愷的散文里得到了體現,又說“人家只曉得他的漫畫入神,殊不知他的散文清幽玄妙。靈達處反遠出在他的畫筆之上。”郁達夫不僅推崇豐子愷的散文,更推崇他的苦學精神,他向讀者介紹說:“他是一個苦學力行的人,從師範學校出來之後,在上海半工半讀,自己努力學畫,自己想法子到日本去留學,自己苦修外國文字,終究得到了現在的地位。我想從這一方面講來。他那富有哲學味的散文,姑且不去管它,就單論他的志趣,也是可以為我們年青人做模範的。”
豐子愷是中國現當代散文史上一位風格獨特的作家。他的散文作品於他健在時已有多個集子出版,在他逝世後也有各種選本流傳。現今海豚出版社選取其代表作匯集成《豐子愷散文精品集》,囑撰小文為序,試寫以上感言。

編輯推薦

《緣緣堂集外佚文》是被遺漏的豐子愷作品的明珠,它們大多不為人所知,不像豐子愷其他作品一樣家喻戶曉,卻一樣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文學價值,從這些文章里我們能夠很清晰地解讀藝術大師豐子愷對於人生、對於藝術的價值觀和追求。豐子愷總是通過質樸的語言表達率真的情感。他一向反對“做”文章,反對用生僻、晦澀的詞語。他在《藝術漫談》中形象地把藝術比作“米”、“麥”,認為藝術應該大眾化,為大眾所欣賞和接受,如同家家戶戶每天能吃到的米、麥一樣普及,而不應該成為只供少數人享用的山珍海味。但平易、大眾化又不影響他作品的感染力,用他自己的說法則是“曲高和眾”。讀了這兩本書,能讓讀者進入到未被探索的新的豐子愷的藝術世界。

目錄

《緣緣堂集外佚文·上》目錄:
卷 一
《哥白尼克斯與太陽》譯者序言
豐子愷自述
個人計畫
教師之經驗及其感想
什麼是“三部曲”?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祝開明十周紀念
我的少年時代
神鷹東征瑣話
空軍的人格亦要至高無上
繪事後素
讀《愛國詩選》
看鳳凰城
宜山遇炸
論正詐及其他(讀書雜記四則)
我寫文章的一些經驗
悼念夏丏尊先生
日本人氣質
平生自序
不快的快事
不光榮的“光榮”
上海中秋之夜
答《大公報》編者問
拔牙記
新年話舊
乘火車
贈易昭雪牙醫師
裝牙經驗談
女人專家
台北雙十節
南國女郎
杵舞和台灣的番人
控訴日本罪行
上海市第二屆第二次各界人民代表
會議代表發言(摘要)
《童年與故鄉》寫者後記
檢查我的思想
《阿伊勃里特醫生》譯者序言
徹底消滅胡風集團
嚴懲怙惡不悛的胡風反革命分子
回憶李叔同先生
方不園君的“傷腦筋的十二塊”
可笑又可惡
決心書
介紹“漢文拼字遊戲牌”
行路易
參加反侵略示威大遊行志感
漫談翻譯
新年大喜
隔海傳書
弘一法師
《彌陀經》序言
《詩經新話》讀後識
……
卷 二
《緣緣堂集外佚文·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