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蒸學說

變蒸學說是我國古代醫家用來小兒生長發育規律解釋,闡述嬰幼兒生長發育期間生理現象的一種學說。變者,變其情智,發其聰明;蒸者,蒸其血脈,長其百骸。小兒生長發育旺盛,其形體、神智都在不斷地變異,蒸蒸日卜,枚稱變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變蒸學說
  • 始見於:西晉王叔和《脈經》
  • 解釋:小兒生長發育規律
  • 詳細介紹:詳見正文
  • 類型:一種學說
變蒸之名,始見於西晉王叔和《脈經》。《諸病源候論》等醫籍關於變蒸的記載認為:小兒自初生起,32日一變,64日變且蒸,10變5蒸,歷320日,小蒸完畢;小蒸以後是大蒸,大蒸共3次,第1、2次各64日,第3次為128日。合計576日,變蒸完畢。小兒變蒸時,機體臟腑功能逐步健全完善,也就反映為表現於外的形、神同步協調發展。
變蒸學說總結出嬰幼兒生長發育具有這樣一些規律:小兒生長發育是一個連續不斷的變化過程,且每經過一定周期,則顯示出特殊的變化發展;在小兒的周期性生長發育顯著變化中是形、神相應發育、同步發展的;變蒸周期在320日內為32日,以後延長為64日、128日,說明嬰幼兒生長發育經歷著一個逐步減慢的過程;576日後不再有明顯的變蒸周期。
變蒸學說揭示的嬰幼兒生長發育規律是符合實際的,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歷史資料。今天我們認識變蒸學說,要摒棄某些古籍中關於變蒸時有體熱、汗出等症狀的說法,取其精華,仿其思路,套用現代方法,進一步總結出現代我國兒童的生長發育規律,為當代兒童保健服務。
變蒸變蒸學說是中醫兒科基礎理論的五大代表學說之一,自古以來它與純陽學說,稚陰稚陽學說,易虛易實、三有餘、四不足學說,易寒易熱學說一樣受到廣大醫家的推崇。由於歷代醫家對變蒸學說爭論頗多,在當代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因而研究進展緩慢。但變蒸學說作為中醫兒科基礎理論的一種代表學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嬰幼兒生長發育的過程和規律,有其可取之處。在現代醫學迅速發展的今天,縱觀歷代醫家對變蒸學說的論述,筆者從以下幾方面對變蒸學說進行探析。“變蒸”一詞,首見於西晉王叔和的《脈經·平小兒雜病證第九》曰:“是其日數應變蒸之時,身熱脈亂,汗不出,不欲食,食輒吐見者,脈亂無苦也。”所謂“變蒸”,是指小兒在2歲以內,由於生長發育的旺盛,其血脈、筋骨、臟腑、氣血、神志等各個方面都在不斷地變異,蒸蒸日上,每隔一定的時間就有一定的變化,並且還可表現出一些症狀,如發熱、煩吵、出汗等等,但無病態,是精神、形體階段性生長發育的一種生理現象。《諸病源侯論·變蒸候》“小兒變蒸者,以長血氣也。變者上氣,蒸者體熱。變蒸有輕有重,其輕者體熱而微驚,耳冷,髖亦冷,上唇頭自疣起如死魚目珠子,微汗出...其重者體壯熱而脈亂,或汗或不汗,不欲食,食輒吐,無所苦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