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驢記(變形記(阿普列烏斯創作長篇小說))

金驢記(阿普列烏斯創作長篇小說)

變形記(阿普列烏斯創作長篇小說)一般指本詞條

《金驢記》是古羅馬阿普列烏斯創作的長篇小說。小說描寫貴族青年魯齊伊遠遊途中寄宿友人家中,誤以魔藥塗身變成一頭驢子後的艱辛歷程,飽受磨難中時有風流艷事相伴。驢子後來得食埃及女神的玫瑰花環,復現人形。

此書原名《變形記》,是用拉丁語寫成的世界最古老的小說。這部小說具有充分的諷刺要素,同彼特隆紐斯的《薩蒂里卡》齊名。中世紀以來,在歐洲廣為流傳。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金驢記
  • 外文名稱:l'asino d'oro
  • 作品別名:變形記
  • 創作年代:公元2世紀初 
  • 文學體裁:長篇小說
  • 作者:【古羅馬】阿普列烏斯
  • 字數:251000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作品思想,藝術特色,作品影響,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青年魯齊烏斯一到魔法師米洛夫人家,強盜就闖了進來。魯齊烏斯用刀同強盜們交手,殺了他們。在他茫然不知所措時,米洛家掀起了笑的聲浪。他猛回身一看,強盜的屍體變成了皮袋。不久,魯齊烏斯陷入同米洛夫人侍女的戀愛之中,米洛夫人通過侍女使其變成驢子。這個故事就寫變成驢子的魯齊烏斯外出旅行,遇到山賊,又從貴婦人那兒得到寵愛的種種艱辛和冒險。

作品目錄

一頭不該被冷落的“金驢”
第六卷四處尋夫普蘇克遭遇維納斯;
第一卷背井離鄉盧公子走馬游四方;
第七卷匪巢歷險嬌小姐死裡逃生;
第二卷巫術騙人英雄夜戰眾匪徒;
第八卷天良喪盡賊人殺友欲奪妻;
第三卷誤用魔藥盧公子突變蠢驢;
第九卷浮浪女三樁風流案;
第四卷下凡人間小愛神痴戀小美女;
第十卷母戲子釀成悲劇;
第五卷爐火中燒兩姐妹計害普蘇克;
第十一卷女神大顯聖驢子復變人

創作背景

這部小說成書於公元二世紀的古羅馬。作者阿普列烏斯大約生活於公元125年到180年,他生活的時代正是羅馬帝國文化繁榮之時。這個時期在文學史上披稱為“白銀時代”。與奧古斯都時期的“黃金時代”相比,“雖然這時期並非毫無創樹,作家、作品按數量而言仍可謂興旺,和帝國後期以鋼鐵賤金象徵文化衰落不可同日而語,但金銀的差價也就形象地說明了這時期在質量上已大不如前。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恐怕皇帝的專制與宮廷的影響不能辭其咎。因為皇帝把文學當作宣傳工具,只許歌功頌德,難容自由創造,可以說是斷絕了古典文學賴以生存的自由、民主的生活環境。”正因為這樣的環境,作家在表達其思想時就更加隱晦曲折。

人物介紹

魯齊
魯齊,這個原始小說中的非人形象,這頭貨真價實的毛驢,本來是一個名門之後,而且容貌不凡,“身材高大,但並不過分,體態輕盈卻一身肌肉,面色微帶紅潤,一頭金髮天生就帶著鬃兒,淡蘭色的眼睛炯炯有神,目光猶如鷹眼一樣敏銳,臉蛋兒漂亮得象一朵花兒”。然而,他過於迷戀、嚮往神秘世界,終於一頭栽進了深淵,變成了醜陋不堪的動物,墮入塵寰飽受磨難,以便贖回自己的罪過並臻於聖域。不過,和作者的主觀意圖相區別,當代讀者在這個形象的訓誡意義之外,更多的看到了處在當時人與人冷漠關係之中的個人孤苦無援的悲慘境地乃至人性的淪喪,由於魯齊具有驢形驢性,人們在和他交往時不必披上虛偽的面紗而釋放出自己性格中所有的邪惡,從而更加深刻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質。

作品鑑賞

作品思想

對於阿普列烏斯《金驢記》的思想內涵,“一般學者認為,這部小說具有雙重意義,一為娛心,二為勸善,即消遣之餘曉以事理:魯齊由人變驢,起因在於淫亂,故靈魂必然降格,墮入塵寰經受磨難,以便贖回罪身;後來他逃離惡婦,表明靈魂棄邪歸正,業已擺脫世俗誘惑,於是神靈出面相助,引導他恢復原形,成為一名信徒。”
在《金驢記》中,作家借主人公之口說出了他對人生的看法——生命只不過是一座牢籠。魯齊在變成驢後不斷地受苦,儘管他換了一個個主人,但這種不斷的改變並沒有給他帶來什麼好運,他還是在不斷地受到新的折磨。生活對於他來說,只不過是從一個牢籠走向另一個牢籠。人生充滿了悲劇。這種思想籠罩著整部小說。而這是與當時占主流地位的期多噶派哲學有著一致性的。
斯多噶派學者把理智看得極其重要,但是人又是有著本能的,這種本能會妨礙人們按照理智的判斷去生活。因此他們容易走向悲觀。“人應該擺脫生活的欲望,認識到受苦沒有什麼,因為人總有一天要受苦的”。由此可見,在《金驢記》這部小說中,作家其實在向人們講述一個人類生存的哲學問題。
人生是一座牢獄,是不自由的,生活在其中的人們不過是如驢子魯齊所說的那樣,“以另一個牢籠來換取片刻的自由”。人類認識到自己的不自由,所以才要調整自己,以消極的積極來應對人生的痛苦。在小說中,我們看到既有積極的行動,又有消極思想。主人公一方面想方設法保全性命,一方面又悲觀地生活在人世的牢獄。人生充滿不幸和苦難,所以沒有自由可言。生活於其中的人們所能做的就是要調整自己,以理智的精神使自身堅強,從而去面對生活。這種看似矛盾的思維方法其實是與斯多噶派的所謂“力量”範圍之內與“力量”範圍之外的區分是相一致的。只要做到了自己力量範圍之內的事情,就算是為保全性命所做的努力也是值得肯定的。這就是在《金驢記》中體現出來的生存觀。雖然從容觀上看是沒有自由的,但有了理性的指導便能實現人們心中相對“自由”。
在主人公的歷險記中,他其實有許多機會可以變回人形。但是他每次在思索後都沒有作這樣的選擇。最簡單的原因是他必須讓自己活下來。對生命的珍惜是他忍辱負重的理由。從這裡,我們不難看到古羅馬民族簡單的生存觀:生命比別的一切更重要。在哲學家眼裡,羅馬是一個行動的民族,而不是一個善思考的民族。而從另一方面來看,在魯齊的眼中,反抗之所以無用,他之所以不願去嘗試,是因為他認為人生根本上是不自由的。人活著不過是從一個牢籠走向另一個牢籠。正因為人生充滿痛苦,所以斯多噶派才強調要用理智指導人生,超脫痛苦。

藝術特色

小說兼容了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兩種創作方法的藝術特質,一方面通過主人公的形象變異和復歸,在古代社會生活中搜神獵怪,使小說充滿了魔幻的色彩與神奇的美感;另一方面又有小說的浪漫故事,大致設定了一個現實主義的構架,用寫實的筆法藝術地再現了魯齊周圍的社會百態,出色地描繪了古羅馬現實生活的諷刺畫卷。
值得注意的是,《金驢記》不僅自始至終採用第一人稱敘事方式敘述魯齊的命運際遇,以保持敘事人稱的完整性和追求更強烈的逼真感,而且還在小說第3卷第15—18章巧妙地運用第一人稱敘事方式套第一人稱敘事方式的藝術技巧,讓魯齊的情人自述她的親身經歷,從而擴大了小說的生活面,增強了小說的趣味性。在小說的第3卷第12章,敘述者吉爾·布拉斯退到一旁,讓他昔日的情人羅合採用第一人稱敘事方式,敘述了她自己的生活經歷。
插曲式結構形式。《金驢記》的情節主線是魯齊由人變驢之後的命運際遇,在這條情節主線上,敘述者又向我們講述了許多人的生活插曲,如強盜的故事、碧蘭娜的故事、卡莉的故事、一對奴隸夫婦的故事、一個窮光蛋的風流韻事、磨坊主的故事、阿蘭苔與菲樂西特羅的故事、狄亞索的故事等。後世歐洲的流浪漢小說,採用的就是這種插曲式結構形式。
作家以現實生活為藝術根基,並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通過人物特定的社會關係與生存環境來刻畫人物性格。據粗略統計,《金驢記》中有名有姓且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就數以百計,其中上有總督、法官、公主、銀行家、高利貸者、軍官、祭司、貴族、鄉紳、小業主,下有奴隸、馬夫、工匠、菜農、醫生、廚師、漁翁、僕人、兵痞、小丑、衙役、教徒、星相家、牧羊人、剃頭匠、守屍人、角鬥士、女巫、先知、強盜、土匪與江湖騙子等,構成了一個龐大的社會群體。小說主人公魯齊的言行舉止與命運際遇,正是依靠作家的觀察力、想像力與表現力,在這個龐大的社會群體中間展開。在這方面,《金驢記》明顯受到了荷馬史詩藝術傳統的影響。
既重肖像又重心理、既重言語又重行動的人物描寫技巧,使得阿普列烏斯筆下的人物形象更加血肉豐滿,呼之欲出,也使得《金驢記》比荷馬史詩更關注現實人生,從而初步完成了“從神的世界到人的世界”的藝術轉型(儘管《金驢記》依然用大量篇幅描寫了神的生活以及神與人之間的矛盾衝突)。例如在小說第1卷第21—24章,阿普列烏斯運用上述藝術手法,將高利貸商人米老內這個典型的吝嗇鬼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而在小說第2卷第7章,作家對米老內家的女僕的精細描繪,則更是集中地反映出阿普列烏斯巧妙地運用多種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藝術技巧:“她穿著一件麻布緊身衣,十分合身,一條鮮紅色的腰帶以挑逗的方式將胸部束得很緊。她用胖乎乎的手攪拌著鍋中的食物,時而將鍋子搖晃幾下,自己的軀體也隨著扭動起來,呈現出一種軟綿綿而且肉感的姿態,屁股也在微微顫動著;她還故意擺動腰肢,動作挺美。”需要指出的是,為了更加深刻地表現人物的精神狀態與生存狀態,作家還在小說中運用了大量的內心獨白,這也對後世歐洲文學(尤其是戲劇與小說)產生了重大影響。
突出人物最鮮明的個性特徵,充分表現人物的內在激情。例如阿普列烏斯寫高利貸商人米老內,就通過人物的言行與不同的事例來突出他的吝嗇本性,因此我們讀過小說之後覺得,米老內這個吝音鬼跟後來莎士比亞筆下的夏洛克、巴爾扎克筆下的葛朗台、果戈理筆下的潑留希金相比,真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又如阿普列烏斯藉助小說中的插曲寫女神維納斯,則通過維納斯對兒媳的百般刁難與殘酷迫害來突出這個女神的嫉妒本性,她的嫉妒本性也足以和莎士比亞筆下的奧賽羅相提並論。

作品影響

《金驢記》是古羅馬文學中最完整的一部小說,也是歐洲第一部長篇寓言小說,在很多方面為後代作家樹立了典範。文藝復興時期,薄伽丘從中汲取了素材而作《十日談》,馬基雅維利受其啟示而作自傳體隱喻詩《金驢記》。18世紀勞雷佐寫《毛驢奇遇記》,19世紀科洛狄作《木偶奇遇記》,都受其影響。它還影響了東方各國, 《一千零一夜》中的白第魯故事,中國唐代《幻異記》中的板橋店三娘子故事,都與其相似。
在原始小說中,魯齊是對後世影響最大的一個藝術形象。在他之後,歐洲小說史上逐漸出現了一個獨特的變形藝術畫廊,生活在“巨人時代”的拉伯雷,為了張揚人性的覺醒和突進,在《巨人傳》中把卡岡圖亞、龐大固埃、約翰僧等凡人變形為天神以表現人的偉大。18世紀的斯威夫特,或把人縮小為侏儒,或誇張為巨人,或扭曲為耶胡,他的《格列佛遊記》比較典型地反映了人類對於自身之謎的困惑。20世紀的卡夫卡,在生而為人渺如甲蟲的年代裡,描寫格里高爾的變形為蟲,他的《變形記》集中表現了當代西方世界中人本質的異化。在歐洲小說史上,這些變形藝術形象多次掀起壯闊的波瀾;魯齊,則是他們的源頭。

作者簡介

阿普列烏斯,(Apuleius,Lucius 約124~170以後)古羅馬作家。生於北非馬達烏拉城,出身豪門。父親去世後,赴雅典深造。他興趣廣泛,知識淵博,尤愛哲學,自稱柏拉圖派。後去羅馬。他早年到處演講和遊歷,後與一學友之母結婚,招來不少麻煩。後半生主要在迦太基度過,深得人們敬仰,當地發現過他的兩尊雕像。他一生著述豐厚,哲學、歷史、自然科學、文學等皆有涉獵。流傳下來的著作有哲學類的《論柏拉圖及其學說》、《論蘇格拉底的神》、《論宇宙》3篇,《辯護辭》1篇,及長篇小說《金驢記》和後人摘錄的他的演說辭《英華集》。據記載,他還創作過一部名為《赫爾馬戈拉斯》的小說及一些詩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