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形監測技術與套用

變形監測技術與套用

《變形監測技術與套用》是2010年6月1日國防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書名:變形監測技術與套用
  • ISBN:7118050636
  • 頁數:242頁
  • 出版社:國防工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年6月1日
  • 開本:16
  • 正文語種: :中文
內容簡介,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變形監測技術與套用》共分15章,前8章主要介紹變形監測的原理和方法,後7章主要介紹這些原理和方法在典型工程中的套用。
在基本原理中,主要介紹了變形監測的目的意義、精度要求、觀測周期,以及變形監測系統的設計等原理。在變形監測方法中,重點介紹了水平位移、垂直位移、撓度、裂縫等的監測技術。為擴大讀者的知識面,還補充介紹了應力、滲流等安全監測的技術內容。為反映現代變形監測技術的研究進展,本教材簡要介紹了光纖監測技術、GPS監測技術,以及自動化監測技術。為全面反映變形監測工作的全過程,本教材對監測資料的整編,以及變形監測數學模型作了系統的介紹。在實際套用方面,本教材重點介紹了工業與民用建築物、基坑工程、橋樑工程、捷運隧道工程、水利工程、邊坡工程、軟土地基工程等的變形監測技術和方法。讀者可根據實際工作需要選讀其中的有關章節。

目錄

第1章 概述
1.1 變形監測的目的與意義
1.2 變形監測的主要內容
1.3 變形監測的精度和周期
1.4 變形監測系統設計
1.5 變形監測技術進展
思考題
第2章 沉降監測技術
2.1 概述
2.3 精密三角高程測量
2.4 液體靜力水準測量
思考題
第3章 水平位移監測
3.1 概述
3.2 交會法觀測
3.4 全站儀觀測
3.5 視準線測量
3.6 引張線測量
3.7 垂線測量
思考題
第4章 建築物內部監測
4.1 內部位移監測
4.2 應力/應變監測
4.3 地下水位及滲流監測
4.4 撓度監測
4.5 裂縫監測
4.6 光纖監測技術
思考題
第5章 GPS在變形監測中的套用
5.1 概述
5.2 GPS定位基本原理
5.3 GPS實時監測技術
5.4 GPS一機多天線監測技術
思考題
第6章 自動化監測技術?
6.1 概述
6.2 自動化監測系統設計
6.3 通用分散式測量控制單元(MCU)原理及套用
6.4 安全監測自動化系統設計示例
思考題
第7章 監測資料的整編與分析
7.1 監測資料的整編:
7.2 監測資料的分析
7.3 監測數據的預處理
思考題
第8章 變形監測數學模型及套用
8.1 概述
8.2 統計模型的建立
8.4 時間序列分析模型
思考題
第9章 工業與民用建築物變形監測
9.1 概述
9.2 建築基礎沉降監測
9.3 建築物傾斜監測
9.4 工程實例
思考題
第10章 基坑工程施工監測
10.1 概述
10.2 監測內容及方法
10.3 監測技術設計
10.4 監測數據整理與分析
10.5 基坑監測實例
思考題
第11章 橋樑工程變形監測
11.1 概述
11.2 橋樑基礎垂直位移監測
11.3 橋樑撓度觀測
11.4 橋樑結構的健康診斷
思考題
第12章 捷運盾構隧道施工監測
12.1 概述
12.2 施工監測內容與方法
12.3 捷運盾構隧道監測方案設計
12.4 監測數據整理與分析
12.5 工程實例
思考題
第13章 水利工程變形監測
13.1 概述
13.2 監測項目及要求
13.3 監測系統設計
13.4 小浪底大壩安全監控系統設計
13.5 大壩安全評判專家系統設計
思考題
第14章 邊坡工程監測
14.1 概述
14.2 監測內容與方法
14.3 監測技術設計
14.4 監測數據整理與分析
14.5 邊坡監測實例
思考題
第15章 軟土地基沉降與穩定監測
15.1 概述
15.2 高速公路軟基監測
15.3 堤防工程軟基監測
15.4 堤防工程施工監測實例
思考題
參考文獻

序言

變形監測理論和技術是工程測量學中的一項重要研究內容,也是目前監測建築物安全的一種重要手段,對保障國民經濟建設和工程的正常運營有著重要的意義。該課程也是測繪工程專業的必修專業課。本教材按照高等院校測繪工程專業培養方案的要求編寫而成。編者在總結多年教學經驗的基礎上,廣泛徵求同行的意見和建議,並根據當今工程測量技術的研究進展,重點介紹了變形監測的原理和方法,同時對全站儀、GPS、光纖和自動化監測等先進監測技術進行了適當的介紹。本教材適用於測繪工程、土木工程等相關專業的教學,也可作為工程技術人員的參考書。
本教材的前8章主要介紹變形監測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術,以及監測數據處理理論和方法;後7章側重於監測技術在工程中的套用。本教材以基礎理論和基本概念為重點,力求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傳統技術與現代技術相對照,重點和難點闡述分析詳細,各部分內容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參加本教材編寫的作者及分工如下:
岳建平河海大學),撰寫第1、3、4、6、7、11、13章,負責全書的組織和統稿
田林亞(河海大學),撰寫第2、10、14、15章,負責全書的校對。
黃紅女(河海大學),撰寫第8章。
石杏喜(南京理工大學),撰寫第5章。
趙顯富(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撰寫第9章。
鄭加柱南京林業大學),撰寫第12章。
本書的部分圖表和內容取自所列的參考文獻,在此向原作者致謝。
由於編者水平有限,書中難免存在謬誤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