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名著文庫:浮士德

譯文·名著文庫:浮士德

基本介紹

  • 書名:譯文·名著文庫:浮士德
  • 作者:約翰·沃爾夫岡·歌德
  • 類型:文學
  • 出版日期:2007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外文名:Faust
  • 譯者:錢春綺
  •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 頁數:475頁
  • 開本:32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譯文·名著文庫:浮士德》是歌德最主要的代表作,從1770年開始構思到1831年脫稿,前後達六十年時間,它是歌德生活實踐和藝術實踐的概括,熔鑄了他在歐洲資本主義上升時期和德國現實生活中全部的體驗。

作者簡介

作者:(德國)約翰·沃爾夫岡·歌德 譯者:錢春綺
約翰·沃爾夫岡·歌德,1749—1832,德國最偉大的詩人,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稱為與荷馬、但丁、莎士比亞並列的四大文豪。

圖書目錄

獻詩
舞台序幕
天上序曲
悲劇
第一部
第一場夜
第二場城門外
第三場書齋
第四場書齋
第五場萊比錫奧艾爾巴赫地下酒室
第六場魔女的丹房
第七場街道
第八場傍晚
第九場散步路
第十場鄰婦之家
第十一場街道
第十二場庭園
第十三場園亭
第十四場森林和山洞
第十五場格蕾辛的住房
第十六場瑪爾太的庭園
第十七場井邊
第十八場城牆裡巷
第十九場夜
第二十場教堂
第二十一場瓦爾普吉斯之夜
瓦爾普吉斯之夜的夢或奧伯朗與蒂妲尼霞的金婚紀念插劇
第二十二場陰暗的日子郊野
第二十三場夜曠野
第二十四場牢獄
悲劇
第二部
第一幕
第一場幽雅的境地
第二場皇帝的宮城金殿
廣闊的大廳
御花園
陰暗的走廊
燈火輝煌的大
騎士大廳
第二幕
第一場高拱頂、狹小的哥德式房間
第二場實驗室
第三場古典的瓦爾普吉斯之夜
法爾薩洛斯的曠野
珀涅俄斯河上游
珀涅俄斯河下游
珀涅俄斯河上游
愛琴海的岩石海灣
第三幕
第一場斯巴達、墨涅拉斯宮殿之前
第二場城堡內院
第三場阿耳卡狄亞
第四幕
第一場高山
第二場前山山上
第三場反逆皇帝的軍帳
第五幕
第一場曠野
第二場宮殿
第三場深夜
第四場半夜
第五場宮中大院
埋葬
第六場山峽、森林、岩石、荒涼之地

序言

《浮士德》是歌德畢生的大作,從二十五歲開始著手,到八十二歲完成,花了近六十年的時間。《浮士德》不僅是德國最偉大的文學巨著,也是世界文學中的瑰寶,評論家把它和荷馬的史詩、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亞的戲劇並稱為世界文學中最偉大的作品。馬克思很愛讀它,在著作中常常引用其中的詩句;列寧被流放到西伯利亞的時候,在攜帶不多的書籍之中,也沒有忘記帶一冊德文本的《浮士德》。這部巨著被譯成各種文字,在西方國家之中,往往有十種以上不同的譯本。
這部悲劇中的主人公浮士德,原來是十五六世紀德國的鍊金術師,在傳說中有二人,因為浮土德的拉丁文寫法Faustus含有“幸福的”之義,故為鍊金術師和魔術師愛用作姓氏。其一為約翰尼斯·浮士德,生於斯瓦比亞的克紐特林根,住於威丁堡。他潛心魔術,過流浪生活,借惡魔之助,在威尼斯想作空中飛行而墜落受傷。另一人為蓋奧爾克-浮士德,他是一位占星家,在當時頗負盛名,但真正的古典學者卻認為他是一個江湖騙子。他跟惡魔訂約,結果落得悲慘的下場。關於以上二人的傳說,有各種說法,最後又被認為是同一人。總之,歷史上有過一個浮士德,而在傳說中卻把各種魔術奇談都牽強附會地集中到他的身上了。
最初把浮士德傳說編成通俗故事書的是約翰-施皮斯,書名((魔術師浮士德博士傳》,於一五八七年在美因河畔的法蘭克福出版,這本書頗受讀者歡迎,屢次再版,並且被譯成外語。其後一五八八年,杜平根大學學生又將浮土德故事改編成韻文出版,並且被譯成英、法、荷蘭文,流傳國外。至一五九九年斯瓦比亞人魏德曼又加上古老的傳說,編成三卷故事書出版。一六七四年,紐倫堡的醫師普菲采將此書重新改作後出版。一七二五年又有一位化名基督教信徒的作者將此書改成縮寫本出版。這本小書頗為暢銷。青年時代的歌德可能從這本書接觸到浮士德的傳說。而前述的普菲采的故事書,歌德在魏瑪完成《浮士德》第一部時,則曾加以利用。
施皮斯的浮土德故事書被譯成英語。傳到英國以後,英國劇作家馬洛(1564—1593)根據這個故事改編成劇本《浮士德博士的悲劇故事》,於一五八八年出版,他把浮士德描寫成為巨人式的人物,肯定知識是最偉大的力量,有了知識就能獲得財富,征服自然,實現社會理想。過去對於浮士德這個人物,都把他當作是背叛天主的人而對他採取排斥的態度,到了馬洛,才脫離教會的偏見,對浮士德採取了肯定的態度。馬洛的戲劇於十七世紀初由英國的旅行劇團到德國各地巡迴演出。後來又由德國人改編成道地的德國戲,由旅行劇團往各地演出,同時也被改編成木偶戲。
馬洛的戲劇雖然把浮士德提高到巨人的地位,但是關於浮士德的結果,還未能脫離通俗故事書的窠臼,最後他的靈魂還是被惡魔劫往地獄。直到萊辛,才提出了浮士德的拯救問題,在他的《文學書簡》第十七編中,他指出把浮土德作為戲劇的題材具有很大的價值,他自己也曾寫了浮士德的劇本,在劇本的末尾,當惡魔正在高唱凱歌,要把浮土德的靈魂攫去的剎那之間,由一位天使發出呼喚道: “別高唱凱歌吧!你並未取得對人類和知識的勝利。因為天主把最高貴的衝動授予世人,並不是要讓他們永遠不幸。你所看到的,你認為已經弄到手的,不過是一場幻夢而已。”可惜萊辛的這部作品沒有寫完,只留下幾場,無從窺其全貌。歌德可能知道萊辛的這種構思,從而獲得啟發。
浮士德傳說對歌德創作這部悲劇的影響還應該追溯到他的幼年時代,他在法蘭克福常看到演浮士德故事的木偶戲和通俗戲,但那時的木偶戲和通俗戲,內容淺薄,充滿滑稽戲的情趣。等到歌德長大,進入大學求學,獲得許多體驗,才萌起加以改作的念頭。歌德最初開始寫作的年份,大約是一七七四年左右,那時他才二十五歲(也有說是一七七三年的),寫作的地點是在他的故鄉法蘭克福。到一七七五年,寫成了第一部初稿,即所謂《浮士德初稿》,亦即現在的《浮士德》第一部的前身。但這部原稿後來失落,未能發表。直到一八八七年一月,文學史家希密特去德勒斯登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