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告行為

警告行為

警告行為(warning behavior) 是捕食者出現時被捕食者向同種成員報警的行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警告行為
  • 外文名:warning behavior
聽覺警告,視覺警告,嗅覺警告,觸覺警報,
警告行為(warning behavior)是捕食者出現時被捕食者向同種成員報警的行為。可使其他個體警覺起來。有防禦功能。分以下幾種:

聽覺警告

稱“警嗚”。如許多鳥類的警告嗚聲,許多哺乳類的打呼哨,尖叫,用腳或尾扑打地面的噪聲。套用最廣泛。有的動物對不同捕食者能發出不同的警鳴聲,讓同伴做好不同準備。如南美黑臉小長尾秧對豹、鷹、狒狒和大蟒的到來會發出不同的警報,同伴們聽到對豹的警報都上樹,聽到對鷹的警報都鑽入灌木叢,聽到對大蟒和狒狒的警報則群起而喧擾之,許多動物都有警告呼叫,這種信號的特點是開始和終結都是逐漸的,使獵食者難以確定獵物在何處。如小鳥的警告呼叫都是低等的連續呼叫,逐漸開始和結束較難定位。

視覺警告

群居動物如白尾鹿和兔子逃跑時,一閃一閃的白尾巴特別顯眼,這是對群體的警告。

嗅覺警告

通過釋放特殊物質引起同伴的嗅覺反應。如一條鰱魚刺傷了一條鰷魚,鰷魚的傷口就會釋放一種引起恐嚇的物質,使鰷魚群避開。社會性昆蟲如螞蟻釋放警告外激素,引起逃逸。但有的剪葉蟻的警告外激素能引起戰鬥,因這種蟻在地下大群體穴居,不易逃逸,遇敵害只能拚命。

觸覺警報

常見於某些魚類。許多鳥類和某些哺乳類動物對獵食者的圍攻也可看作其中的一種。常被當作利他主義的經典例子,因為發出警告者從中也不能得到好處,且由於吸引了獵食者的注意而置自身與危險之中。也有人認為對報警者有比較直接的好處。如,集體的警告呼叫可能使獵食者離開這個群體。還有一種可能,主要不是警告同類而是警告捕食者,猶如告訴它:“我已看到你了,你就別費心機了。”不能包括一切對危險跡象的反應。如家蟋蟀感到危險時只是停止唧唧叫,對同伴沒有警告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