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正書簡

識正書簡

識正書簡,又稱“識繁書簡”,顧名思義,就是認識繁體字,要寫簡體字。主要是針對中國海峽兩岸漢字有別(台灣使用繁體字,大陸則使用簡體字),馬英九接見返台僑界代表時,提出“識正書簡”概念,並希望未來兩岸能對此達成協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識正書簡
事件簡介,背景介紹,事件影響,各方評價,

事件簡介

台灣領導人馬英九九日在台北見北美僑界代表時建議可采“識正書簡”方式,希望兩岸未來在這方面也能達成協定。
目前,台灣使用正體字(即繁體字),而大陸使用簡體字。
馬英九說,過去因為兩岸對立,也反映到海外僑社,現在希望大家不必像過去爭得你死我活,僑界也能休兵。而在國外有許多中文學校,教台灣來的學生正體字,碰到大陸來的學生,就教簡體字。有些正體字大陸人可能看不懂,因此他希望兩岸在這方面未來也能達成協定,採用“識正書簡”方式。
他認為,“識正”就是認識正體字,但要書寫的話可以寫簡體字,印刷體則儘量用正體字,這樣才能跟中華文化的古籍接軌。
他說,全球很少有文化能讀二、三千年前的文字,但中華文化就做得到。

背景介紹

漢字從甲骨文、金文到篆書、隸書楷書,一脈相傳,源遠流長。學者認為,隸書是篆書的簡化,楷書是隸書的簡化,簡體字是楷書的簡化。中共建政後,基於毛澤東意志,推動楷書簡化,於一九六四年定案,經國務院公布的簡體字,計有二千二百三十六個,使漢字起了革命性的變化。
楷書之普遍使用,魏晉時代即已成熟,簡體字之出現,則在南北朝時期,台灣通用的楷書,實則包含了簡體字(一般稱為俗字)。文字的變易,是自然演化的結果。
文字是文明的象徵,也是文化的載體,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完全體現在文字上。馬英九極力捍衛中華文化,而繁體字也是中華文化精髓,因此,“識正書簡“之說,應是對大陸的期盼。

事件影響

國務院台辦發言人范麗青表示,兩岸同胞同文同種,講的是相同的語言,使用的是相同的文字。繁體字、簡體字都是漢字型系文字,都根植於中華文化傳統,都是傳承、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所不同的只是大陸對部分文字進行了整理和簡化。兩岸交流和人員往來日益頻繁,如何使兩岸民眾在文字使用上更方便交流,兩岸專家學者可以積極探討、充分論證。

各方評價

綜合綠營對“識正書簡”的批判,直指台灣使用的繁體字,馬英九有意予以簡體化,使兩岸文字統一在簡體字之下,以遂其“終極統一”的目標。綠營眾口嚴詞抨擊,昧於兩岸繁、簡體字使用現實,而從“反中”、“反馬”思維出發,故意扭曲馬英九的原意。
許多大陸語言學家都積極主張“識繁寫簡”。
國家語委主任、教育部副部長趙沁平在二00九年度語言文字工作會議上說,認為不學習繁體字影響文化傳承進而主張“識繁寫簡”“繁體字申遺”等有一定代表性和影響力。他提出,“在依法充分保障廣大人民民眾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接受教育、獲取信息、表述思想、享受公共服務的權利,保證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作為公務活動、教育教學、新聞出版、廣播影視、主要公共服務行業的基本用語用字的前提下,對其他情形下方言、繁體字的學習使用不做干預。同時,要注意維護合法使用方言、繁體字的空間。”
有媒體觀點是:繁體和簡體是漢字的兩種形態,是情如手足的關係,都有著廣泛的套用領域,在社會生活中都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現在許多網站都設了簡體和繁體兩種版本,方便了港澳台地區及海外讀者閱讀。這表明繁體簡體的套用都有著各自廣闊的空間。應堅持識繁寫簡的原則,繼續推行使用簡化字,從國小開始教育孩子識讀一些常用字的繁體形態,在書法、古籍、文學等領域推廣和普及繁體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