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唐元和年間(806年—820年),始建謫仙樓於此。
北宋天聖五年(1027年),當塗知縣
滕宗諒重修謫仙樓。
明正統五年(1440年),工部右侍郎
周忱巡視江南,重建謫仙樓。
明萬曆九年(1581年),御史
張一鯤巡按江南,命太平知府林一材主計,當塗縣令楊維誠主持鳩工庀材,重修謫仙樓。
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謫仙樓不幸焚於大火。
清康熙元年(1661年),知府胡季瀛重建,謫仙樓改名為太白樓,又稱“唐李公青蓮祠”。
清鹹豐四年(1854年),清軍前提督
鄧紹良焚毀太白樓。
清光緒三年(1877年),兵部尚書
彭玉麟捐資重建太白樓。
1958年,馬鞍山市人民政府對太白樓和李白祠進行維修。
1959年,馬鞍山李白紀念館成立,設於太白樓。
1978年,馬鞍山市人民政府委託市城建局對太白樓和李白祠進行大規模重修。
2008年,馬鞍山市人民政府對太白樓進行維修。
建築格局
結構
太白樓為三重飛檐木結構古建築,總體建築高18米,占地面積578平方米,為三層兩進,樓後為李白祠,兩側各有廂房庭院;主樓設有李白紀念館陳列室,一層為“思詠廳”,二層為李白紀念堂,三層為“風月樓”。樓內置李白坐像一尊。
特點
太白樓整個建築近似一座道觀,飛檐重閣,歇山屋面,斗拱畫梁,挺拔壯麗。前樓後閣,左右迴廊;歇山屋頂,筒瓦滴水,鱉魚走獸,飛檐翹角,蔚為壯觀。尤其是祠堂正廳供奉的一尊楠木雕李白站像,背負雙手,昂首挺胸,神態瀟灑飄逸,十分傳神地再現了詩仙風韻。
文物遺存
太白樓以大型鍛錒介紹了李白採石“跳江捉月,騎鯨升天”的浪漫傳說和生平遊蹤,以兩尊李白楠木雕像演繹了詩人中年與晚年時期的精神風貌,通過文物的展示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唐文化的內涵深厚。
歷史文化
相關人物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青蓮鄉,二十五歲起“辭親遠遊”,仗劍出蜀。天寶初供奉翰林,因遭權貴讒毀,僅一年余即離開長安。安史之亂中,曾為永王璘幕僚,因璘敗系潯陽獄,遠謫夜郎,中途遇赦東還。晚年投奔其族叔當塗令
李陽冰,後卒於當塗,葬龍山。唐元和十二年(817年),宣歙池觀察使范傳正根據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遺願,將其墓遷至青山。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相關楹聯
李鴻章在天津行館為採石太白樓撰書楹聯一幅。聯語云:“憑眺俯江流,想當年采石磯邊,醉月謫仙,望古獨攜懷謝句;登覽余我輩,問此地天津橋畔,談瀛海客,何人解草嚇蠻書。”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蔣介石登臨太白樓,並撰楹聯一幅:“勝跡畫圖中,莫辜負此日登臨,倚山枕渚;奇才詩酒老,憶記取當年狂放,動地驚天。”
相關詩詞
唐·白居易《謫仙樓》
採石江邊李白墳,繞田無限草連雲。可憐荒壠窮泉骨,曾有驚天動地文。
明·吳承恩《太白樓》
青蓮居士登臨地,有客來遊興不孤。山水每緣人得勝,賢豪多共酒為徒。
雲飛醉墨留朱拱,花擁宮袍想玉壺。獨倚闌乾傾一斗,知君應復識狂夫。
清·安致遠《水調歌頭·泛採石飲謫仙樓》
萬樹蒼蔥處,幻出謫仙樓。倏忽淒風驟雨,陡作滿江秋。一片風帆殘照,數闕漁歌初歇,兩岸葦修修。江南風景好,喚起隔江愁。
瘦驢背,殘魚膾,敞貂裘。何如宮袍美酒,瀟灑少年游。水畔蛾眉如月,好對龍吟鼉怒,爛醉木蘭舟。古今多少事,盡付與東流。
郭沫若《采石磯太白樓漫題》
我來采石磯,徐登太白樓。吾蜀李青蓮,舉杯猶在手。
遙對江心洲,似思大麯酒。贈君三百斗,成詩三萬首!
文物保護
2013年3月5日,太白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太白樓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雨山區太白樓馬採石鎮唐賢街1號。
開放時間
08:30—17:00
交通線路
雨山區內乘坐4路公交,可直達太白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