謠言公式

謠言公式

謠言公式是對於謠言傳播方式的一項研究,內容為:謠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眾批判能力。這個公式說明,謠言產生和事件的重要性和模糊性成正比,而公眾的判斷水平在謠言傳播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謠言公式
  • 時間:1947年
  • 國家:美國
  • 人物:G·W·奧爾波特和L·波斯特曼
  • 內容:R=I×A
公式簡介,具體含義,重要性,模糊性,判斷力,謠言破解,

公式簡介

謠言公式最早是由美國社會學家G·W·奧爾波特和L·波斯特曼於1947年總結出的:R=I×A。中文翻譯為:謠言的殺傷力=信息的重要度×信息的不透明程度。
傳播學者克羅斯將這一公式發展後提出:謠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眾批判能力。說明謠言的能量有多大,既取決於真實信息的透明度,也取決於客群的判斷水平。

具體含義

在謠言公式中,R代表英文Rumour,翻譯成中文就是“謠言”“謠傳”;I代表的是Important,其中文意思就是“重要”;其中的A代表的是Ambiguous,中文含義為“含糊”、“模糊”。從中可以看出,R是和I、A密切相關的,如果I和A其中任何一個低到可以忽略的地步就不會有謠言,相反如果一件事情極重要而表達的又模糊,那謠言就會盛行。
謠言傳播謠言傳播
謠言公式指出了謠言的產生和事件的重要性與模糊性成正比關係,事件越重要而且越模糊,謠言產生的效應也就越大。當重要性與模糊性一方趨向零時,謠言也就不會產生了。一件事情之所以引起謠言,說明它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含糊性,且事件和人們切身利益相關度越高,信息不確定性越大,謠言滋生傳播的空間就越大。

重要性

一件事情(或一個人)可能會引起謠言,說明這件事情(或這個人)有一定重要性(所謂“焦點事件”、“熱門人物”),成為造謠者足以引發公眾關注的噱頭

模糊性

四起的謠言之所以遭受“愈辟愈模糊”命運,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模糊性”在作怪。而模糊性的始作俑者,莫過於來自當事方對事實真相的有意遮蔽甚至是扭曲。謠言來襲,如果有關部門不儘快發聲,不認真回應社會關切,就難以搶占信息制高點。因此,謠言本身並不可怕,任何謠言都止於公開。

判斷力

在信息不夠公開、透明的情況下,如果與切身利益相關的權威信息得不到及時反饋,公眾無從判斷,再加上缺乏冷靜態度、理性分析、務實求證,就很可能被一些編得“有理有據有噱頭”的謠言牽著走,便很容易產生“寧可信其有”的想法,先轉發再求證,甚至腦子發熱、情緒失控,尤其是涉及官員貪腐等問題。一旦有人惡意傳謠,公眾就被利用,當了“二傳手”和擴音器。
謠言謠言

謠言破解

在粉碎謠言的工作中,搜狐“謠言終結者”欄目曾總結了7 種武器:
1、用科學反擊偽科學,一些看似很“科學”的傳言,實為偽科學,可以通過專業人士去偽存真;
謠言謠言
2、藉助常識的力量,很多流傳已久的“段子”,明顯違背常識;
3、直擊信源,無訊息來源者,不少是假新聞;
4、追擊那些缺乏“W”的“新聞”,這些謠言往往缺乏時間、地點、人物等要素;
5、不要輕信那些所謂的“名人名言”;
6、官員貪腐訊息中,不少存在細節失實,還有部分線索是虛構的;
7、有圖不一定有真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