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華安

謝華安

謝華安,漢族,1941年8月16日生於福建省龍巖市新羅區適中鎮,是著名的雜交水稻育種專家、農學家。1959年畢業於福建龍巖農業學校。1964年結業於福建農學院(函授),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福建省農科院研究員。

1996年至今任福建省農業科學院院長,福建農林大學客座教授、碩士生導師、博士生指導小組成員。1997年至今兼任華中農業大學碩士生導師。現任福建省農業科學院院長,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常委。2012年07月,應邀出任世界客屬第二十五屆懇親大會首席“城市驕傲”形象大使

2016年6月12日,農業部向社會公示了第五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委員名單,謝華安為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成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謝華安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福建龍巖
  • 出生日期:1941年8月16日
  • 職業:農學家
  • 畢業院校:福建農學院
  • 主要成就:雜交水稻育種
人物簡介,成長經歷,主要成就,科研成果,發表論文,主要榮譽,科研生涯,成為院士,人物特寫,火炬傳遞,支持發展,相關事件,事件,評價,

人物簡介

憑著對土地的反哺深情和對農民的摯愛,為中國雜交水稻的研究與推廣並在國際保持領先地位做出了突出貢獻。研究創立了四項關鍵技術,並套用於育種實踐,培育出中國稻作史上種植面積最大的水稻良種“汕優63”,被稱為“雜交水稻之母”。他分別先後在寧化、尤溪縣建立寧化河龍貢米產業院士工作站和尤溪縣超級稻再生稻產業院士工作站。其中,寧化河龍貢米產業院士工作站被授予福建省十佳院士工作站。他本人還榮獲福建省“6.18”突出貢獻獎。
歷任福建永安縣小陶農業中學、縣農業中學、永安農業職業學校教師。1972年起任福建三明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助研、副研、副所長,1990年任所長、研究員。
2012年07月,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院士應邀出任世界客屬第二十五屆懇親大會首席“城市驕傲”形象大使。

成長經歷

出生農村、學歷不高的謝華安,憑藉勤奮和努力,憑著對土地的反哺深情和對農民的摯愛,有人說,他和袁隆平等中國水稻育種專家的科技成果,奠定了中國人在本世紀內實現養活自己的科技基礎。
孫春蘭(左)接見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孫春蘭(左)接見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
事業和家庭的砝碼放在天平上,總不能平衡。投身育種以來,謝華安遠離家庭的歡樂,次子和女兒出生時,謝華安都遠在天涯海角,是同事們拿著家信,告訴他又做了爸爸。特別是女兒出世那年,老大得了麻疹,老二很快被傳染上,兄弟倆躺在床上,連下床的力氣都沒有。民間說出麻疹是人脫殼,可見對患者是何等的煎熬與危險。母子四人都有生命危險,作為丈夫、父親,謝華安真想留在家裡看護照料,等妻子分娩後再走。可是,海南南繁基地育種的季節到了,育種非同一般,誤一天就誤一季。謝華安心急如焚,在痛苦中、在妻子的泣聲中,咬緊牙根,毅然踏上了南下的旅途。這第三個孩子,還是妻子自己接到人世的。
父與子
父子相見不相識,這是小說和戲劇中常有的場面,可這情景竟真實地出現在謝華安家。有一年回家,小孩不要說親熱地抱著他大腿叫爸爸,怯生生地都不敢進屋見他,一個勁地在天井旁轉,直把父親當成了陌生人。那些年,謝華安每年12月出發去海南,來年5月回家,正好橫跨兩個學期,根本管不到孩子的學習。對雜交水稻,謝華安像護著寵兒一樣看著它們長大成熟,卻不清楚自己的孩子是哪一天、哪一年突然長高長大的。有一次,謝華安回家得知大兒子學習成績不及格,馬上對他作了批評。可孩子卻不服氣地說:“人家爸爸都不去海南島,我呢,誰管?”這句話深深刺痛了謝華安的心。大兒子小時由於無人看護,曾從樓上摔下,至今仍有後遺症,謝華安為自己未盡到父責而深感內疚。還有一次,謝華安補償式地討好小女兒,說:“你長這么大了,爸爸可從來沒打過你。”小女兒卻不“買賬”,硬生生地說:“你是沒空打我!”直說得謝華安急忙轉過身去,怕當著孩子的面掉眼淚。
謝華安 院士謝華安 院士
1977年農曆臘月初十,是謝華安父親的61歲生日。按當地習慣,男人61歲生日就得叫71歲大壽,特別值得紀念。在家排行老大的謝華安,本該全盤負責操辦父親的大壽慶典,可恰逢他試驗育種基地的插秧、田管季節,苗期管理是水稻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謝華安若盡人子之孝,從海南回家為老人家做壽,以當時落後的交通,從海南到福建,千里之遙得坐輪船、乘火車,再改換幾次汽車。且不說經常買不到車船票,就算順利,來回也得半個來月呀,豈不耽誤了試驗!謝華安在海角天涯痛無分身之術,同事們知道這事後,特地在他父親生日那天晚上,在海南的橡膠林里點起了61根蠟燭,唱起了《生日快樂》歌,只不過把歌詞改為“祝你的父親生日快樂”。當謝華安替遠方的父親吹滅61根蠟燭時,潸潸熱淚無法抑制地掛上了臉頰。
親情與科研
1983年,連續7年沒在家過春節的謝華安,得空回家吃團圓年夜飯。當時,他的第二個孩子連續多日高燒不退,而妻舅剛做完胃切除手術,在他家休養,妻子認為謝華安這個遊子這次能在家住上十天半月的,幫她一點忙了。可年關未出,謝華安從電台的天氣預報中得知,海南低溫陰雨。惡劣的天氣勢必影響雜交水稻父母本的生育進度,可能造成花期不遇,海南2000多畝的“汕優63”是大面積制種的關鍵一年,他心急如焚,立即就要趕赴海南。
前腳剛踏入家門,後腳就要去海南,一向豁達賢惠的妻子,第一次沖丈夫發起了火:“你在外面搞科研育種,我在家照顧父母和孩子,料理家務,你知道有多苦嗎?這些年天大的困難我都自己咬著牙撐下來,我向你發過牢騷嗎?可現在,兒子連日高燒,我唯一的弟弟又胃切除,你又不是不知我爸爸就是因為胃切除手術而離世的,兩條命都有危險,你怎么無情無義,忍心走得成啊?”
妻子的指責,連同病中兒子和妻舅的呻吟,像刀一樣剜著謝華安的心,但面對事業他別無選擇。謝華安硬著心腸,挎著行李,義無反顧地消失在妻子的汪汪淚眼中。
1977年父親61歲大壽謝華安在海南無法回家,他那時就在心裡流著淚發誓,待他老人家71歲大壽時一齊補上。可1987年這天來臨時,謝華安又在北京忙於“汕優63”的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成果答辯。通情達理的父親沒有半句責備。1997年謝華安父親一病不起,彌留之際要家人不要告訴謝華安,別影響了他的工作,遺囑希望兒子能為人民育出比“汕優63”更好的良種。當謝華安聞訊趕到父親身邊時,老人家已經永遠閉上了眼睛。母親病重時,謝華安也未能在她病床前盡孝,走時甚至無法見上最後一面。俗話說“子欲孝而親不在”,每念及此,不知多少次,謝華安默默地面對父母的遺像垂淚。
可以說,家,是讓謝華安牽掛並常使他心頭湧起愧疚傷感的地方。他深感,作為兒子,作為丈夫,作為父親,自己都是不合格的,在感情上虧欠著父母妻兒。然而自古忠孝難兩全,面對國家,面對廣大的農民,他又深感自己責任的重大,能在廣闊的田野上為老百姓做點事,夫復何求!
謝華安的工作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肯定和隆重表彰。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國家“八五”科技攻關先進個人、中華農業科教獎、王丹萍科學技術獎一等獎、陳嘉庚獎、袁隆平獎、福建省科技重大貢獻獎……從國家到省、市各級政府頒發授予的獎項,如春風中的千樹萬樹梨花,次第盛開在謝華安的眼前。全國勞模、“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連同九屆、十屆全國政協委員和八屆全國人大代表等榮譽,也伴著鮮花為他加冕。
每每站在領獎台上,謝華安的心情都十分激動。這些獎章、獎金和榮譽,早已超越本身,那是人民的深情厚誼。但獎金再高也有價,而田間地頭一張張面對豐收合不攏嘴的笑臉,才是對他和所有育種人的最高獎賞。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歲月如歌,這位臉黑、手糙、身瘦、心紅,在平凡崗位上做出不凡業績的共產黨人,用自己數十年如一日的生命實踐,平靜地為你,為我,為離不開五穀的芸芸眾生,詮釋了詩人的靈魂和意境。

主要成就

謝華安研究員是我國著名雜交水稻育種專家,長期從事雜交水稻育種工作,據農業部資料統計,至1996年累計推廣8.6億畝,4年全國區試結果畝增稻穀74.1公斤,累計增產稻穀637.36億公斤,增收600多億元。“汕優63”再生力特彆強,實現了再生稻在我國農業生產上的突破,使再生稻在農業生產上大面積推廣成為現實,僅1996年,“汕優63”再生稻就占全國再生稻總面積1100萬畝的80%以上。培育出恢復系“明恢63”,全國以此配製的雜交水稻組合中,除“汕優63”外,推廣面積10萬畝以上的有17個,至今已累計推廣1.94億畝。繼“汕優63”後,又培育出通過國家、省、市品種審定的系列雜交水稻新組合10個,至今累計推廣8314.24萬畝。其中“汕優78”、“威優77”分別被國家科委列為“八五”和“九五”重中之重推廣項目,正在全國大面積推廣。
謝華安榮獲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謝華安榮獲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

科研成果

1、培育成功"明恢63"獲三明行署科技成果特等獎(第一位);
2、雜交水稻新組合"汕優63"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第一位);
3、雜交水稻恢復系明恢63的選育與利用獲福建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第一位,1998年);
4、雜交水稻新組合"V優63"(第一位,1991年)和雜交水稻早熟組合"V優77"(第二位,1991年)均獲福建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5、雜交水稻組合"汕優77"(第二位,1994年)獲三明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6、雜交水稻組合"汕優78"獲三明市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位,1986年);
7、雜交水稻組合"四汕優63"獲三明市科技進步三等獎(第一位,1985年);
8、雜交水稻組合汕優72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第三位,1998年)。
9、從福建省農科院,以中科院院士謝華安為首的創新團隊,在雲南省文鳳村培育的“宜優673”水稻百畝示範片,通過農業部組織的測產驗收,平均畝產1005.85公斤。

發表論文

在各類學術刊物上發表的論文有:《雜交水稻中季繁殖制種技術》(1982年),《燦型雜交水稻汕優63及其恢復系明恢63的選育研究》(1987年),《雜交早稻威優77及其恢復系明恢77的選育研究》(1992年),《燦型雜交水稻恢復系的選育》(1994年),《中國水稻種植面積最大的良種"汕優63"Ⅰ培育的理論與實踐》(1996年),《雜交水稻恢復系和強優組合選育進展》(1996年),《中國水稻種植面積最大的良種"汕優63"Ⅱ主要農藝學與生物學特性》(1997年),《中國水稻種植面積最大的良種"汕優63"Ⅲ光合特性與光的利用率》(1997年),《明恢63的選育與利用》(1998年)。

主要榮譽

由於謝院長在雜交水稻領域的突出貢獻,曾多次榮獲從全國到省、市各級政府授予的科技先進工作者、標兵、雙文明標兵及優秀共產黨員的稱號,是"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以及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國家"八五"科技攻關先進個人、中華農業科教獎、王丹萍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等獎項獲得者,並且是國務院特殊津貼的獲得者。1999年獲得陳嘉庚農業科學獎。

科研生涯

謝華安,1941年生於閩西地區。1972年冬,他從五七幹校被調入福建三明農科所工作。當時,正逢雜交水稻協作攻關組從全國十幾個省市自治區抽調農業科技工作者,他幸運地作為福建省協作組成員被派往海南,開始了育種生涯。
根據袁隆平的雜交水稻“三系配套”理論,1980年冬,謝華安培育出恢復系“明恢63”。第二年,“明恢63”和不育系“珍汕97A”雜交,培育出“汕優63”。“汕優63”成為雜交稻中的明星,謝華安的人生軌跡就此發生巨變。
謝華安在觀察雜交水稻謝華安在觀察雜交水稻
可以抵抗嚴重稻瘟病,這是“汕優63”的殺手鐧,解決了第一代雜交稻不抗稻瘟病的致命缺陷。此前培育的雜交稻,一旦遇稻瘟病,常常顆粒無收。質量好,適應力強,大面積畝產第一個突破600公斤……集諸多優點於一身,“汕優63”迅速擴張。
1986年,“汕優63”成為全國雜交水稻播種面積最多的種子,並在此後16年連續穩居首位,一口氣創下了雜交水稻推廣速度、年種植面積、累計種植面積、增產稻穀總量四個全國之最。
中國的水稻生產有過兩次飛躍:上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選育和推廣矮桿品種,70年代選育和推廣雜交水稻良種。在第二次飛躍中,在將雜交水稻從實驗室大面積推廣到全國各地過程中,謝華安的貢獻在業內無人不曉。
雜交水稻一度遭到“三不”非議:米不養人,糠不養豬,草不養牛。此說法一出,《人民日報》隨即登載了袁隆平的來信:雜交稻既能高產又能優質,“汕優63”就是最好的例證。
1985年,“汕優63”被評為全國優質秈稻;1987年,“汕優63”獲福建科技進步一等獎;1988年,“汕優63”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因為“汕優63”,謝華安的職稱評定一路順暢:評副研究員時破格,評研究員時免予論文答辯;因為“汕優63”,他也獲得了迅速的職務晉升,從三明農科所所長直接升任福建省農科院院長,一下由副處級跳到正廳級,直到2006年卸任;因為“汕優63”,他當選八屆全國人大代表,九屆、十屆全國政協委員;因為“汕優63”,他被授予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等稱號,是第一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汕優63之後,謝華安還培育過多個雜交水稻品種,但影響力都不及汕優63。
在以謝華安人生經歷為主線的報告文學《神農》一書中,謝華安被稱為“雜交水稻之母”、“雜交水稻救星”。該書於2000年出版後,福建省農業廳福建省科協、福建省農科院等單位曾聯合舉辦座談會,並邀請新華社中新社福建日報福建電視台等19家媒體記者參加,他被樹為農業院校和農科單位工作者的學習榜樣。

成為院士

謝華安向中國工程院院士發起衝刺。袁隆平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的1995年,謝華安第一次被提名,結果名落孫山。
福建農科院祝賀謝華安當選院士福建農科院祝賀謝華安當選院士
1997年,1999年,2001年,2005年,謝華安又被提名4次,同樣未能如願。
“主要因為理論水平低,理論成果少。”邱實這樣認為。
《神農》一書對落選原因的總結是:“院士需要憑論文和外語水平,還需要相當的學歷學位。論文,謝華安有質量,但數量可能有欠缺;外語,他參加過日語培訓班,可是世界流行英語,日語學得不對路;論文憑學歷,他也曾追求過,參加過農學院函授,但想要有顯赫的學歷學位,他又賠不起時間。”
在向院士衝刺期間,謝華安的軟肋逐漸強大,從1996年到2007年,10年發表40多篇論文,還出版專著《雜交稻育種與實踐》、《中國綠色農業》等。其中,謝華安作為第一作者發表在正規學術期刊上的論文有十來篇。
對於這些論文和著作,一位舉報者的判斷是:別人代寫。“比如綠色農業一書,謝華安沒搞過綠色農業,連相關的術語都不大懂,怎么能就綠色農業長篇大論?”
“謝華安造假,我也理解。想當院士,不能沒有論文和著作。”周易不能理解的是,“他得到的東西已經夠多,明明理論水平不夠,為什麼還要去爭當院士”。
院士的好處,中科院、工程院資深院士師昌緒在一次接受採訪時早作了解答:“當了院士,不用退休,社會地位又高,等於有了聚寶盆。”

人物特寫

臉黑,手粗,身瘦
謝華安——福建省農科院院長,這兩者很難對上號。因為他的臉太黑了,手也太粗了,也太沒官樣了,知識分子的溫文爾雅,在他身上已經蕩然無存。有一年他回家探親,耕了一輩子田的父母竟有點不敢相認,說:“你怎么比我們還黑?你小時也是白皙皙的。”一些農民兄弟每每握著他的手,都感到驚訝:“科學家的手怎么比我們耕田的還要粗呢?”
臉黑,手粗,身瘦,是謝華安的體貌體徵,是風雨驕陽刻在他身上的印記,用鹼水和鹽水也無法洗去,因為他是水稻育種人!
餓——孩提時代的黑色記憶
1941年,謝華安生於著名革命老區閩西龍巖的一個貧困家庭,祖祖輩輩皆以農耕為生。他所在的山鄉地瘠人窮,平常年份田裡的出產尚不能自給,災荒年月更遑論“瓜菜代”!謝華安出生前,父親的兩個弟弟因挨餓受凍、缺醫少藥而夭折,此時又值抗戰歲月,父親為他取名華安,就是祈禱中國人民能打敗日本侵略者,希望中華民族早日長治久安、老百姓能過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孩提時代,父輩們在貧瘠的土地上求生存的艱辛,鄉親們面對因病蟲侵害而顆粒無收的稻田發獃的一幕,連同自己打小親歷的半飢半飽、啼飢號寒的生活,給了謝華安一個永遠無法驅散的黑色記憶。最讓謝華安刻骨銘心的是,疼愛他的外婆在臨終前,連吃一口稀飯這個小小的也是最後的願望,都沒能得到滿足。外婆死不瞑目啊!這個無法癒合的傷口,多年來一直像塊巨石壓在謝華安心頭。
謝華安在田地里跟父輩們一起“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可面臨的依舊是食不果腹的窘境。飽嘗飢餓滋味的謝華安暗下決心,一定要讓全家人吃飽飯。長大懂事後,他從小家想到了全村,從村莊想到了國家。全家人有一碗飯吃還不行,得讓父老鄉親,得讓所有的中國人都能吃飽飯。這個金色的夢,隨著謝華安年齡的增長和人生觀的漸趨成熟,而不斷壯大。謝華安中學畢業後,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福建龍巖農校。此後歲月,他一直為“讓所有的中國人都吃飽飯”這個樸素的理想而求索、奮鬥。
靠同行饋贈的15粒水稻種子起家
對田少人多的中國來說,水稻良種的重要不言而喻,它是提高畝產的有效保證。20世紀70年代,“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他的學生在海南島的一條水溝邊發現了一株雄性器官發育異常的野生稻,為水稻雜交優勢的利用找到了途徑。雜交水稻良種的選育工作隨即在全國範圍大規模展開。畢業後剛到永安農業學校任教的謝華安,也對雜交水稻的育種產生了濃厚興趣。當時永安農校的工作條件甚為簡陋,連必備設施都沒有,謝華安就到數十公里外的三明地區農業局借來儀器做科研。1972年9月,謝華安奉調三明地區農科所工作,由此正式開始了痴心不改的育種生涯。
水稻育種受季節制約很大,福建因氣候原因,一年只能種兩季水稻。為縮短試驗周期,全國農業育種專家都選擇在熱帶氣候的海南島做試驗。謝華安被選派為福建省協作組成員赴海南。海南的風光旖旎迷人,但對育種工作者來說,最嚮往的不是她的風光,而是她的陽光和溫度。
初踏育種門檻,謝華安總想比別人多學一點,因此經常奔波在各個育種基地之間。海南聚集了全國各地數十家育種單位,但相距甚遠,有的竟達幾十公里之遙。在那個交通落後的年代,雙腳便成為謝華安的“11路汽車”。他“駕駛”著他的“11路”幾乎跑遍了所有兄弟單位的育種基地,鍥而不捨地拜師取經。雖然人家不管吃飯,每次都得餓著肚子、拖著沉重的腳步回來,而且不時還被拒之門外一無所獲,但他還是樂此不疲。
來自江西的水稻育種專家鄔孝忠,非常欣賞這位同行後輩的鑽研精神,毫不吝嗇地從自己的育種田裡拔下一些稻苗給他進行育種試驗。謝華安回福建前夕,他又從保管瓶中取出自己選育多年的15粒母本不育系種子相贈。這在中國雜交水稻育種科研尚處於摸索階段、育種材料相當匱乏之時,不啻是天大的寶貝,讓一無所有的謝華安欣喜欲狂。他把其中的8粒種子分給福建同行,將剩下的7粒播在花盆裡,一粒一盆,放在鐵絲網內,細心呵護。就是這7粒種子,讓他發現了雜交水稻良種組合的途徑,為日後培育一系列良種打下了基礎。
艱辛的育種生涯譜寫奉獻之歌
一年四季都能種水稻的海南,雖是育種人的聖地,但當時的育種生活卻意想不到的艱苦。開始,謝華安和夥伴們借住在海南島最南端的崖城藤橋偏僻農村一個僅有十幾平方米的集體倉庫里,陪伴他們的是無法驅除的蟑螂、老鼠。謝華安還曾遭遇眼鏡蛇,差點丟了性命。後來,一位好心的大媽為他們的安全著想,主動把自家存放棺木的房間借給了他們。小時看到棺材就感到恐怖,可此時這間存放棺材的房間卻成了他們讀書、寫字和吃飯的地方,棺內還是他們保藏書籍、寶貴資料的場所。
三四月的海南,早已暑氣逼人,上午10時至下午1時,是一天最熱的時分,也正是水稻揚花授粉的關鍵時刻。為了觀察仔細,必須守在田頭。餓了,就在悶熱難耐的田頭吃一口麵包;渴了,就喝一口自帶的涼水。那種艱辛,無法形容。以田間做實驗室,還常常碰到意想不到的事。育種期間,謝華安他們白天要趕禽畜、飛鳥,晚上要與危害稻種的老鼠較量。每天晚上他們都得一手打手電筒,一手持木棍竹竿,不停地驅趕老鼠。在這些方法還不奏效時,他們又千方百計地在試驗田周圍挖深溝放水,甚至點上馬燈嚇老鼠。為了種苗,他們一晚數班倒,徹夜守候在試驗田頭。
育種這一行靠天靠地。一般農民勞作,通常是太陽出來做工,颳風下雨收工,而育種人卻不管烈日暴雨都得往田間地頭跑,檢查水位,擔心秧苗水淺了曬死、水深了淹死。年復一年的櫛風沐雨,驕陽暴曬,鋼鐵也會變色,人的臉不黑才怪!一到雜交授粉時,稻葉的齒就像鋸子一樣在謝華安他們裸露的手和手臂上鋸開一道道口子,天長日久,雙手傷痕累累,皮開肉綻,先是起疙瘩,繼而化膿,接著結繭,一雙粗糙的手就這么“煉”成了!
謝華安鐘情雜交水稻,由於風吹日曬,雨淋水浸,給他留下了重度風濕性關節炎。而過度勞累,生活沒規律、三餐無定時,冷熱不顧,又使他患上了嚴重的胃病。有時胃病發作,疼得他蜷曲著身子坐在田坎站不起來,頭上豆大的汗珠直冒。嚴重的胃病給謝華安的工作造成很大麻煩,有一次,不到半年時間,他連續兩次因嚴重胃病引起便血。那年11月發病時,正遇播種期,為不耽擱時間,他不顧醫生的警告,仍然出現在海南的田頭。
品種選育初期,謝華安用數百種不同材料反覆進行組合試驗和篩選,一次次失敗,一次次總結,一次次提高,在堅持不懈中,孜孜探索積累。1975年,他和同事們培育出“矮優2號”雜交組合,試種時呈現豐產優質的良種趨勢,不料未及大面積生產推廣,一場毀滅性的病害——稻瘟病撲面而來,枯黃的稻株整片整片地倒下,潰爛于田中,慘不忍睹。妻子、孩子生病都沒流淚的謝華安,看到自己和同事們幾年的心血被這可惡的病魔無情吞噬,忍不住淚流滿面。
禍兮福所倚,對科研工作來說,從失敗中尋找出路,就是一種成功。在巨大的痛苦中,謝華安沒有泄氣,和同事們總結經驗,從慘敗中學得真經:育種不僅要高產、質優,還要能抗病、抗蟲,不抗病的雜交稻在生產上是絕對沒有前途的。他的育種生涯由此刷新:育種目標除了豐產性、適應性、米質好等優良經濟性狀外,還要具備抗病、抗蟲、抗自然災害等強抗逆性
目標選定後,謝華安馬上投入艱辛的實踐工作中。早期的科研經費很有限,為了多省錢搞育種,套袋、塑膠盤等小件物品都是反覆使用,就連幾毛錢的標籤,謝華安也捨不得買,自己動手做竹籤。生活清苦,環境艱苦,工作辛苦,在幾乎沒有科研經費的情況下,謝華安和夥伴們拿工資搞科研、辦事業,靠的是知識分子心憂天下、普濟蒼生的良知和壯懷。
十年心血開花結果,“東方神稻”譽滿全球
1980年冬,經過無數次的雜交試驗,謝華安從國內外數以百計的優良株系中,選定了一個具有抗瘟、強恢復力、高配合力的品系“明恢63”。“明恢63”的育成,改變了歷史,成為20世紀後期經久不衰的強恢復系品系,改變了中國早期雜交稻單一引用國外品種作父本的局面,同時對雜交稻更新換代起到里程碑式的作用。“明恢63”配成的各種組合,迄今累計推廣面積超過20億畝,是套用最廣、持續套用時間最長、效益最顯著的恢復系。
父本“明恢63”一問世,謝華安又親自做媒,為其選擇配對的母本,也就是不育系。這可不能亂點鴛鴦,隨便“拉郎配”,而得百里挑一。從數百個母本中,他最終選擇了生育期、抗性、豐產性狀、配合力等都較為成熟的不育系“珍汕97A”株型。1981年,這對經謝華安心血澆灌的綠色生命,成功育成了雜交水稻堪稱一代天驕的良種——“汕優63”。“汕優63”制種時,為了減少包穗,謝華安經常上午8點下田趕露水,到了晚上9點還在田裡打藥,有時稻穀來不及收回倉庫,就索性睡在穀場看護。手捧金燦燦的“汕優63”的飽滿顆粒,謝華安流下了激動而幸福的淚。要知道,一項雜交水稻的科學研究往往需要8—12年的反覆試驗才能得出結果,有的科研人員奮鬥一生也不一定能得到成果,此時此刻謝華安豈能不激動!更重要的是,這個高產品種的出世,還解決了中國第一代雜交稻不抗稻瘟病的致命問題。
汕優63”由於抗瘟性強、產量高、米質優,並具有廣泛的適應性,迅速風靡神州大地,1986年首登全國雜交水稻播種面積排行榜首。全國各地好評如潮,紛紛給謝華安他們送來錦旗和感謝信,打來喜報豐收的電報電話。袁隆平見到謝華安,第一句話就說:“祝賀你,‘汕優63’已是全國種植面積最大的雜交稻。”
農民兄弟說,雜交水稻救了大半箇中國的人,這話並不浮誇,因為原產一二百斤的稻田,在引種雜交水稻後,畝產高達一二千斤。20世紀50年代初,美國國務卿艾奇遜曾揚言:“中國共產黨能奪得戰爭的勝利,卻無法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半個世紀過去了,中國糧食總產量由建國之初的1132億公斤,增加到4925億公斤,人均糧食占有量由210公斤增加到400多公斤,雜交水稻功不可沒。西方輿論甚至稱雜交水稻為“中國的第一大發明”。
中國著名水稻育種專家楊守仁說:“汕優63”救了中國的雜交水稻。當時雜交水稻稻瘟病肆虐,不少地方顆粒無收,農民徒勞無獲,欲哭無淚,積極性備受打擊,科研人員心急如焚,雜交稻的推廣工作舉步維艱。“汕優63”橫空出世,挽救了雜交稻。據農業部統計,該品種自1986年起連續16年種植面積居全國之冠,累計種植近12億畝,累計增產稻穀近700億公斤,其推廣速度、年種植面積和累計種植面積都創下中國稻作史之最。
這個獲全國科技進步一等獎(第一位)的研究成果,為中國人民告別飢餓,為人類的種子工程和糧食工程做出了貢獻,還年復一年地被迎出國門,造福異域人民。東南亞一些國家引進並大面積種植後,感嘆其增產效果、增加效益之顯著,譽之為“東方神稻”。
雜交育種,從浸種催芽、播種育秧、移苗插秧,到之後一系列的大田管理、施肥、耘田、除草、噴藥防病防蟲,最後收穫種子、貯存,一環扣一環,其煩瑣、細緻,外人是無法想像的。在“汕優63”從選育到推廣套用的七八年中,謝華安像農夫一樣不停地忙碌,如果有不同的話,那就是除了勞作,還要細心觀察,做性狀觀察記錄,時刻關注雜交水稻這個寵兒的長勢長相。幾年下來,記載的試驗材料竟有幾麻袋。一些了解情況的農民兄弟說:“你們育種人比我們農民還苦啊,我們種田出汗出力,動手不動腦,可你們出力流汗,還要動腦,既是腦力勞動又是體力勞動!”可以說,在整個雜交育種的過程中,謝華安等育種人對秧苗的觀測,比婦產科醫生對嬰兒的觀察、測量還要認真詳盡。因此,有人戲稱,如果雜交水稻能開金口的話,一定會親切地喊謝華安“媽媽”。
袁隆平被稱為“中國雜交水稻之父”後,業內人士鑒於謝華安在育種方面的卓越成就和貢獻,親切地以“中國雜交水稻之母”相稱。但謝華安卻說過獎了,自己和袁隆平先生相比是有層次差別的。袁隆平先生開拓了雜交水稻的領域,是雜交水稻的大功臣、奠基者,而自己的科研是在袁隆平先生等前輩的科研基礎上開展的,所培育的一些品種雖然推廣面積較大,但畢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科學家虛懷若谷的謙遜美德,令人肅然起敬。
譜寫了人生一次又一次的輝煌
一個水稻良種,在一般情況下,大田種植的高峰期最多只能維持五六年,而“汕優63”大面積推廣十多年後仍能保持優良品性,堪稱世界稻作史上的奇蹟。一名科技人員,一生能育成一個這樣的良種,就足以功成名就了,但謝華安既沒有陶醉在“汕優63”的巨大成功之中,也沒有急流勇退。長期和農民打交道的他了解到,以前老百姓希望吃飽,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還要求吃好,希望出現更好吃的大米。作為育種人,今後當著力培育米質更好的雜交水稻組合。科學研究在於不斷創新,育出能取代並超過“汕優63”的接班種,是他接下來的奮鬥目標。20世紀80年代後期,謝華安先後主持選育出十來個各具特色的新良種,均已通過國家、省、市品種審定,累計推廣8300多萬畝。其中“汕優67”全國區試兩年皆獲第一名,“威優77”、“汕優77”的早熟雜交稻推廣面積分別排全國第五位和第八位,“威優77”被列為國家“八五”和“九五”重點科技成果推廣項目。
1996年,年過半百的謝華安出任福建省農科院院長。時值美國專家布朗拋出“21世紀誰將養活中國人”這一聳人聽聞的論調,他深感農業科技人員責任重大,提高糧食產量與質量乃重中之重。於是,他上任伊始就參加了袁隆平主持的中國超級稻(超高產水稻)的攻關。
志若不移山可改,這些年來,他帶領中國超級稻選育及栽培福建省課題組,先後培育出3個百畝畝產800公斤的超級雜交水稻。其中“II優明86”,在雲南的種植曾創下畝產1196.5公斤的世界紀錄。接著,謝華安又在南方進行試驗,利用頭季割起後的水稻,通過施肥、管理等一系列措施培養再生稻,這樣對農民來說既省成本又省工。謝華安所培育的超級稻已連續四年實現頭季、再生季畝產達到1300公斤以上,屢創再生稻的世界紀錄。國家農業部由此決定,在南方推廣這項日臻成熟的再生超高產水稻技術。
科學實驗證明,利用航天技術將農作物種子送上太空,通過宇宙輻射、微重力和弱地磁場等太空獨有的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可使種子基因實現地面難以實現的有益變異,從而縮短地面育種周期,提高育種效率。謝華安在生活中像岩石一樣憨厚,像泥土一樣質樸,像松樹一樣沉默,但搞起科研來,腦子裡卻有的是浪漫情結。他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決心把稻種折騰到太空去。1996年起,謝華安將浩瀚蒼穹開闢為新的育種基地,他主持的航天水稻研究走在世界前列。2002年,太空稻“Ⅱ優航一號”畝產創中國航天育種水稻問世以來的最高紀錄,同時還創下世界再生稻最高產紀錄。
2003年,福建遭受60年一遇的大旱,尤溪縣出現連續30多天超37℃的高溫,水稻結實率和粒重大受影響。令人感到稀奇的是,做再生稻栽培的超級稻新組合“Ⅱ優航1號”,仍達到百畝畝產800公斤以上的超高產水平。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翟虎渠教授親率專家驗收小組進行現場驗收,經田間考察、脫粒、稱重、丈量面積、測定稻穀雜質及含水率等科學、嚴謹的環節,對該品種的耐高溫性讚嘆不已。這個普通的種子,就像烈火中淬出的鑽石一樣,在林林總總的谷種中散發出迷人的光芒。
考慮到研製轉基因水稻是農業高新技術領域之一,也是未來水稻產業最具有競爭力的高科技項目,謝華安又積極籌備組織抗蟲基因水稻育種。國家“863”專家組鑑定認為,謝華安主持的這項研究總體上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部分屬國際領先水平。

火炬傳遞

成為奧運火炬手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我得知自己成為奧運火炬手,很興奮。奧運火炬手肩負著神聖的使命,在感到榮幸的同時,我更深感責任重大。”19日,仍在海南南繁育種基地忙碌著的謝華安院士,通過電話接受了本報記者的採訪。
謝華安成為奧運火炬手謝華安成為奧運火炬手
採訪謝華安不容易,因為他實在太忙了。作為水稻育種專家,他幾乎以田間地頭為家。每年12月至次年5月,謝華安總在福建、海南兩地奔波,至今已30多年:冬天到海南選種、育種,5月份把種子運回福建施種,提高育種效力。
謝華安,1941年生於閩西一個貧窮的農家。童年時,他目睹過鄉親對顆粒無收的絕望,經歷過飢腸轆轆的日子,讓所有中國人都能吃飽飯、吃好飯成為他一生的夢想,也成為他堅守育種事業的動力。
育種是項長期而艱苦的工作,蹲田頭、做實驗,日曬雨淋。於是,黝黑的臉、粗如老農的手,成了謝華安最鮮明的特徵。然而,梅花香自苦寒來,實踐中的勤奮與刻苦,讓謝華安培育出一系列廣為播種的優質良種。如,對我國雜交水稻更新換代起到里程碑作用的“明恢63”,我國當今推廣時間最長、套用面積最大、增產最顯著的水稻良種“汕優63”,屢破世界紀錄的超級稻“II優明86”,目前世界上利用航天科技育成的表現最為突出的作物新品種、曾創下了航天水稻最高單產紀錄的“Ⅱ優航一號”等,從而成就了他“中國雜交水稻之母”的美譽。謝華安當選為中科院院士。
謝華安說,科學精神與奧運精神有共通之處,科學研究不可能一帆風順,正如同運動員在訓練、比賽中會失利一樣,這時需要我們認真總結,肯吃苦、去探索,不斷反思、改進,發揮團隊協作精神,通過科技創新,做到更高、更快、更強,為國爭光。
“為迎接奧運聖火5月份到達福建,我要積極鍛鍊,不辜負這項神聖的使命。”他說,“我期待北京奧運取得成功,把我們國家的實力和民族凝聚力充分展現出來,讓世界更加了解中國;期待我國運動員賽出好的成績,為國爭光;期待辦得文明和諧,體現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精神,體現我們中國人的胸襟。”
舉起奧運火炬
一雙手,皮膚粗糙、黝黑,長滿老繭;一雙手,與鋤頭打了半輩子交道;一雙手,培育出連續16年種植面積居全國之冠的優良稻種;一雙手,將奧運火炬高高舉起。 這雙寫滿艱辛與榮耀的手,屬於奧運火炬手、中科院院士謝華安。 5月11日上午,謝華安作為福州的火炬手之一,用他那雙又黑又粗的大手,將象徵人類和平、友誼的奧運聖火高高擎起。 謝華安的那一棒火炬接力跑得非常穩健。“我整天下田地,跑農場,這雙手一輩子與鋤頭、稻種打交道,這點距離對我來說很輕鬆,”謝華安說,“但今天重任在肩,因為我代表的是千百名農業科技工作者。”

支持發展

本次全國人大會議上,福建省全國人大代表謝華安建議支持海峽兩岸(福建)農業合作試驗區發展。建議指出,農業是海峽兩岸交流與合作中的先行產業和重點行業,發展兩岸農業合作,不僅惠及大陸廣大民眾,也惠及台灣農民,且有利於密切兩岸人民之間往來,增進台灣民眾對祖國的了解,增強台灣人民對祖國大陸的認同。
閩台農業合作雖取得一些成效,但在發展過程中也遇到一些困難與問題,主要有:投入力度仍顯不足、優惠政策落實不夠到位、支持措施還不夠有力。
建議國家有關部委在籌劃兩岸農業合作時,對福建予以特殊考慮,在政策、項目、資金、資源等方面予以傾斜。擴大海峽兩岸農業合作專項資金規模。繼續支持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建設,特別在試驗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台灣農民創業園建設項目、台灣農業良種繁育與技術引進推廣項目、兩岸合作農產品加工出口基地建設項目、兩岸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試點項目等給予重點扶持。同時,設立兩岸農業合作基建項目,特別是在利用擴大內需的盤子中,專列對台農業合作基礎建設項目,支持福建的對台農業合作。出台海峽兩岸(福建)農業合作試驗區優惠政策及實施細則。

相關事件

事件

謝華安一方面被稱為“雜交水稻之母”,業內貢獻卓越;另一方面他又被指論文抄襲,學術能力被質疑
1981年,謝華安培育出雜交水稻“汕優63”。1986年,“汕優63”成為全國雜交水稻播種面積最廣的水稻品種,並在此後16年連續穩居首位,謝華安的貢獻在業內無人不曉,他於去年底成為中科院院士,這是中國科學技術最高學術稱號。但是,他的學術能力正遭受質疑,他的論文和專著被指抄襲和侵占他人勞動成果。
中國雜交水稻被世界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20世紀世界農業的偉大創舉、中國對全球“糧食工程”和“種子工程”的重大貢獻和人類遺傳育種科學研究的一次偉大飛躍。
出生閩西農村、現任福建省農業科學院院長的謝華安,學歷不高,僅僅是龍巖市農業學校畢業的中專生,但他憑藉自己的勤奮和努力,為我國雜交水稻的研究與推廣並在國際保持領先地位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他於1981年選育成功“明恢63優良恢復系”,並以其配組成功組合品種“汕優63”。該品種已成為20世紀推廣面積最大的雜交水稻品種,至1999年止,其在全國的推廣面積已達9億多畝,淨增糧食600多億公斤,取得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人說,他和袁隆平院士等中國的水稻育種專家的科技成果,奠定了中國人在20世紀內實現養活自己的科技基礎。

評價

在院士增選過程中,中科院的確接到過舉報謝華安的材料,我們也派人去調查過。調查結果在院士增選大會上公布過,討論過。最後,謝華安以超過2/3的票數當選院士。
———中科院院士工作局局長馬揚
中科院既然批准他成為院士,舉報的問題是真是假,答案已經很清楚。他是踏踏實實做事的人,工作成果都在農田裡。
———福建省農科院宣傳部負責人
對於實際貢獻大而理論水平達不到某種標準的人,可以用其他辦法給予獎勵,如發獎金,評勞模,提工資,而不能隨便降低某一職稱的最低標準。
———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