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英伯

謝英伯

謝英伯(1882—1939),廣東嘉應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1907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10年2月,參加廣州新軍起義的籌劃工作。1911年4月參加黃花崗起義,是年8月,黃興派遣東方暗殺團成員林冠慈陳敬岳在廣州用炸彈暗殺滿清廣東水師提督李準。謝英伯因參加組建東方暗殺團,已難以在香港立足,只得潛往檀香山,向華僑籌款,支援孫中山的革命活動。1911年10月武昌起義成功,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謝英伯回國晉謁孫中山,任中國同盟會粵支部部長。

1913年7月,二次革命爆發,謝英伯在廣州主辦《討袁日報》,抨擊袁世凱。1917年7月,追隨孫中山南下護法,1932年主辦《三民日報》。1936年出任國民政府廣東省高等首席檢察官。1939年逝世,終年57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謝英伯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廣東嘉應
  • 出生日期:1882年
  • 逝世日期:1939年
  • 職業:革命家
  • 畢業院校:香港皇仁書院
  • 信仰:三民主義
  • 主要成就國民政府廣東省高等首席檢察官
人物概況,大事年表,人物生平,

人物概況

謝英伯出生於清光緒八年(1882)五月二十九日。7歲入本村私塾讀書,16歲開始學英語,翌年考進香港皇仁書院,接受西洋教育。
謝英伯從小受其父親的影響,愛自然,喜歡旅行,好歷史,特別對新聞事業有濃厚的興趣。他在皇仁書院就讀三年之後,就回廣州從事他喜歡的新聞事業,開始了他的辦報生涯。
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被帝國主義和腐敗的清政府鎮壓下去之後,清政府與十一國代表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激起愛國的仁人志士在國內和日本先後出版大批書報、雜誌,宣傳反清思想,抨擊清政府的腐敗無能,這對謝英伯影響極大。1902年,他擔任《亞洲日報》總編輯,奮筆評論時政,倡導女權。1904年又主辦《開智日報》。此後,他先後在《中國日報》、《東方報》、《少年中國報》、《拒約報》、《國民黨周刊》、《民國日報》等20多間報刊社任職。
謝英伯除任報社編輯、記者之外,還從事教育工作。1901年,謝英伯與黃晦聞等人,在廣州河南龍溪首約創辦“群學書社”,蒐集書籍及中外報刊,設立民眾閱書報處,並設編輯、辯論、體育三部。後又增設教育部,轉遷海幢寺,易名“南武公學會”,籌辦學堂。當時廣州讀書風氣日盛,政府的財力人力不足,獎勵紳民捐資辦學,於是,民辦的私立學校應運而生。清末,南武學堂、坤維女子學堂和廣東光華醫學堂,均是廣州較有名的私立學校。
謝英伯等人籌辦的學堂,初名南武兩等學堂,經省學務處立案批准,於1905年3月3日開學,校址在海幢寺園照堂。謝英伯為校長,由“南武公學會”同仁分任教職,任教的老師多為社會名流。校中男女同校,開辦後很得社會人士看重。謝英伯擔任校長數月,後由何劍英接任。他們不斷擴充校舍,增加設備,而且特別注重體育科。1912年,南武學堂更名南武中學,並附設國小,謝英伯再任校長。南武中學後發展為廣州河南最大的中學,培養了不少體育人才,其中有的成為廣東體育界元老。

大事年表

1906年,謝英伯第一次離開南武中學之後,曾先後任教於梧州中華學堂、香港安懷女學校、聖約翰學校、保羅書院、檀香山華文學堂等校。此期間,他積極參加革命活動。
1907年,謝英伯在香港加入中國同盟會,並任香港支部主盟人,負責吸收中國同盟會會員入會的主盟事務,經他吸收的會員,不少後來成了民國要人。
1908年,孫中山領導雲南河口起義失敗之後,600多名起義戰士突圍撤入越南,被法國當局解除武裝後押去新加坡,後輾轉到了香港。當時在香港的謝英伯千方百計設法資助,並積極籌款幫助起義戰士返回原籍。
1910年2月,謝英伯參加了廣州新軍起義的籌劃工作。1911年4月廣州起義(後稱黃花崗起義),因實力懸殊而失敗。但此次起義影響極大,面對清政府的血腥鎮壓,激起革命者的強烈反抗。是年8月,黃興派遣東方暗殺團成員林冠慈、陳敬岳,在廣州雙門底(今北京路)用炸彈暗殺鎮壓黃花崗起義的劊子手、水師提督李準。林冠慈當場犧牲,陳敬岳被捕,後英勇就義。謝英伯因參加組建東方暗殺團,當林冠慈犧牲之後,已難以在香港立足,只得離港亡命檀香山,執教於華文學堂,並參辦《自由報》,對保重黨作抨擊。同時,他參加向華僑籌款,支援孫中山的革命活動。
1911年,武昌起義取得勝利後,孫中山回國,於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其時,謝英伯回國晉謁孫中山,在南京停留不久,便奉孫中山之命,回廣州任同盟會粵支部部長。
1912年4月,廣東省議會正式選舉胡漢民為都督。胡即位後,請謝英伯當他的高級顧問。
1913年7月,討伐袁世凱的“二次革命”爆發,謝英伯在廣州主辦《討袁日報》,猛烈抨擊袁世凱。9月“二次革命”失敗,廣東局勢逆轉,袁世凱下令通緝孫中山等人,謝英伯只得又逃亡美洲。路經日本時,他拜會了當時已轉赴日本的孫中山。其時,中華革命黨在東京正式成立,謝英伯立即加盟中華革命黨,再次受孫中山之命任美洲中華革命黨組織員。此後兩年間,他與林森馮自由、鄧家彥等人分赴美、加各地籌款,並創立五六十個中華革命黨分部。
謝英伯一向勤奮學習,他在美洲時一方面從事革命活動,一方面努力求學,先後進加州大學、和門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及雅倫學校修習政法社會學科,尤其對勞工運動深有心得體會。
1915年底,謝英伯聞訊雲南護國軍起義討袁,他即經日本返國,翌年夏抵達上海。在上海期間,他經常到環龍路(今南昌路)63號與孫中山會晤。其時,孫中山正在專心苦讀,希望尋找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理論、方針和政策。
1917年7月,謝英伯追隨孫中山南下護法,17日抵達廣州。9月,孫中山在廣州就任中華民國軍政府陸海軍大元帥職,建立反對段祺瑞反動政權的中華民國軍政府,謝英伯被任命為大元帥府秘書。1918年,謝又當選為眾議院議員。是年春天,陸榮廷唐繼堯等西南軍閥加緊策劃推翻孫中山軍政府的活動,5月,孫中山被迫辭去了大元帥職務,離開廣州。但謝英伯仍堅持留在廣州,其後因發動電燈公司及自來水廠工人罷工,桂系軍閥要捉他歸案,謝英伯只得匆忙逃離廣州赴香港。
1920年8月12日,陳炯明率軍回粵,兵分三路進攻桂軍,廣東民眾紛紛回響。經兩個月的戰鬥,驅逐了桂系勢力。粵軍返粵後,謝英伯又回到廣州,積極開展勞工運動,組織互助社,開設醫院,並主辦《廣州日報》、《互助日報》。此時他成為隱藏不露的勞工運動領袖之一。
1922年6月,陳炯明突然發動武裝叛亂。陳炯明叛亂後,自稱為客家人,陰謀利用海員中人數不少的客家人支持自己。謝英伯對此廣泛印發傳單,揭露陳炯明並非客家人這一事實。
1923年,謝英伯曾任中國紅十字會廣州市分會會長。該會組織救護隊到戰地救護傷兵、定期贈醫施藥、開辦療養院等。

人物生平

孫中山總結了從事革命40年來的經驗教訓之後,提出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實行國共合作。1923年,孫中山在廣州第二次組織政府,就任陸海軍大元帥職。1924年1月,孫中山主持召開了有共產黨人參加的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對國民党進行改組。謝英伯與馮自由等,在會上公開反對孫中山的政策。國民黨一大閉幕之後,謝英伯等迫於形勢向孫中山作了書面檢討。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國民黨一屆四中全會便正式打出反對孫中山三大政策的旗號,這批人稱為“西山會議派”。謝英伯也參加了西山會議,積極參與反共活動,後又擔任上海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1927年,滬、漢、寧三黨部合一,他又擔任了海員工會清黨委員,並用一個月的時間,將海員工會由廣東遷去上海。
1927年秋,謝英伯思想開始有些轉變,他親眼看到國民黨內暗潮起伏不已,精神、身心都很頹喪,想找新的寄託,便一心轉向搞律師工作。1928年春,他回到廣州,從事律師及新聞教育工作,並開始研究考古學、佛學。1928年,謝伯英創辦“廣州黃花考古學院”,出版《考古雜誌》創刊號。他又在廣州惠福東路168號創設中國新聞學院,任院長。次年,該校歸廣東全省新聞記者聯合會主辦,並遷往東堤國民黨廣州市黨部舊址。該校秋季起除設預科、本科外,並附設附屬中學部、華僑新聞學速成科、新聞學函授部。謝英伯仍任校長。
1932年7月,謝英伯主辦《三民日報》。1936年,謝英伯出任廣東省高等首席檢察官。1937年“七七”事變之後,他仍留在廣州執業,直至1938年10月廣州淪陷前夕,他才全家移居廣寧。因頻年積勞,糖尿病復發,於1939年10月逝世,終年57歲。
謝英伯論著不少,多散見於海內外報刊。專著有《人海航程》、《中國古玉時代文化史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