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玉珩

謝玉珩,清朝進士,師從董詔(1732~1810)幼聰慧,五、六歲嗜學如成人,從兄學經書,後與張補山共師鄉賢董朴園。董謂張博而才,謝拘而謹。學有所成,嘉慶十八年(1813)拔貢。二十一年中舉

基本介紹

  • 本名:謝玉珩
  • 字號:字寶書,號鶴齡
  • 所處時代:清朝
  • 出生地:陝西安康
  • 出生時間:1781
  • 去世時間:1854
  • 主要作品:《守拙齋集》
  • 主要成就:救災散賑,歸賑濟局,執政愛民
謝玉珩(1781~1854)字寶書,號鶴齡,陝西安康流水店陳家壩人。幼聰慧,五、六歲嗜學如成人,從兄學經書,後與張補山共師鄉賢董朴園。董謂張博而才,謝拘而謹。學有所成,嘉慶十八年(1813)拔貢,二十一年中舉,二十五年以進士分發四川,歷署新寧、德陽、昭化、綿竹、達縣知事。將赴蜀時,其父告誡:“當為蜀民造福,不義之財,分文不取。”次年因費用不足,遵父囑著人歸取銀二百兩,拮据而不累及百姓。新寧俗朴,文事不舉,他於四鄉設義學,常攜筆墨書籍躬往勸導,獎掖學業優秀者,果有張姓生員鄉闈告捷,時人譽為“破天荒”。文廟傾頹,募金逾萬,十月乃成。後移任綿竹,道光四年大災,謝玉珩全力以赴救災散賑。先清戶口,分極貧、次貧,據門牌發給米票。設兩局,極貧歸賑濟局,次貧歸零賑局。貼出安民告示,約日散濟,每砍領五日糧,民無擁擠守候之苦。有議設粥廠,他說:“施粥雜沓,稍有顏面者,甚於嗟來之食!”善折獄,凡遇疑案,再三推勘,不得真情不止,稱為青天。他還辦團練,禁盜竊以民捕賊。為勸化鄉民,又用樂天體,編五、七言俚句俗歌,張貼街市通衢,婦孺皆能成誦。鄰邑並有抄錄,傳為家訓,地方一紳士錄為一冊,題名《謝公宦蜀政治錄》。凡官去任時必減價稅,印契人驚問其故,他說:“吾資金無憂不給若後任新蒞斯土,倘所需不敷,不又重累吾民乎!”執政愛民深得川人擁戴。離任新寧,士民攀留,四境奉送萬民傘,抵昭化,民相候道左迎接,並建德政坊,書“為民父母,除暴安良”,謝力阻未能。此坊曾毀壞,光緒四年,又重修。道光五年,因父喪歸家。百姓贈匾書“上蔡遺風”。謝雖出身封建家族,卻能平等待人。歸家後不再為官,優遊林下二十年。興安太守白維清、徐棟先,先後聘他任關南書院講席。因治學精博,謹於言,慎於行,不自驕矜,人稱良師。所撰《淙城草》、《葭萌草》皆不示人。道光二十八年(1848)其學生章聲揚、阮鈞衡揀所錄存者數十篇付諸同鄉,安康知縣陳僅弁言簡端,依其自居名號,題書《守拙齋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