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授策略

講授是最古老、最傳統的教學行為,也是一種廣泛使用於各種學科的教學行為。課堂講授是教師運用言語和非言語向學生傳播知識技能技巧的一種方法。對教師來說,有效講授是其有效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講授最大的缺點是可能壓抑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常被描述為不必要的、單調的、浪費時間的。因此,我們在教學的時候要發揮講授的最大優勢,減少並避免缺點。也就是說要恰當運用講授,採用有效的講授策略。

常用策略,概述,

常用策略

(1)組織條理性講授。講授的組織條理性對保證學生獲得系統的有組織的知識技能至關重要。組織條理性講授指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系統、有組織、有條理的方式講授教學內容。
(2)清晰明了講授。清晰明了講授是指教師的課堂講授十分清楚而不含糊其辭,使學生清楚感知教學目標,清楚掌握教學內容。
(3)科學講授。科學講授是指講授方法的科學性,表現為遵守教學規律和教學原則。
(4)生動和熱情講授。生動講授是指教師在講授時能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豐富多樣的非言語表達以及飽滿的熱情使講授生動有趣,充滿吸引力。熱情講授是指教師在講授時能通過語言、情感、動作等顯示出自己對學科、對教學、對學生的熱愛和熱情,使講授充滿感染力。

概述

一、為什麼講?
面對人類社會在長期發展中積累的浩瀚文明成果,在有限的學校教育時間內,不可能“課課、事事”讓學生親歷過程,發現體驗。講授法是我國在班級授課制下的一種快捷高效傳承人類文明的方法,其他教學方式是不可替代的。有的教師把講授法等同於“滿堂灌”、“填鴨式”,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方法要在繼承的前提下轉變和創新,並不意味著完全放棄傳統的講授法教學。因為講授未必就是“灌輸”,因為灌輸式教學根本不考慮學生的學習心向,僅僅把學生當作一個容器,將所有的東西全部塞進去。如果教師充分考慮學生的原有認知結構、心理發展規律和內容的邏輯順序,把新舊知識建立起實質性的聯繫,採取旁徵博引、深入淺出、拓展思維的講授法,學生的情感被調動、大腦被激活、潛能被開發。那么,這樣的講授就不是灌輸,而是學生有效學習的重要途徑。
二、講什麼?
第一、教師要講教學的重點和問題的關鍵
一些基本的概念、原理、結論和規律等都是教學的重點內容和關鍵之處,是講授不可忽視的,例如化學上的質量守恆定律,通過實驗探究可以總結歸納出質量守恆定律,這個“探究過程”教師都比較重視,對於“定律內容”這個結果,教師不能輕描淡寫、一帶而過,怎樣理解教師要講,一要講定律中的關鍵字句,如“參加反應的”、“質量總和”;二要講定律的研究史和認識世界的唯物辯證法。教師如果不講,學生就會不得而知,或理解淺顯。我認為,在教學中講授和引導、過程和結果、學會和會學不可顧此失彼。
第二、要講學生易發生錯誤和產生困惑之處
例如,政治課上一位老師讓學生說一句自己的座右銘。一生答道:“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教師追問:你是怎樣理解的?生說:“只有學習特別能吃苦,才能成為名利、地位在人之上的人,讓人羨慕的人”,其他同學此時都表示認同。面對學生的準個人主義得價值觀和榮辱觀,作為教師能置若罔聞,任其發展嗎?如果教育培養的都是一些自私自利的小人,將來誰還來維護國家、民族和集體的利益?團隊精神還到哪裡去尋找呢?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告誡我們說:“當老師,知而不言是一種罪”。這位教師充分利用課堂生成的教育資源,發揮“錯誤”的警示作用,矯正說:只有學習特別能吃苦的人,將來才能成為學識、德才、貢獻、價值在人之上的人。這個例子就是教師針對學生認識上的錯誤,受到社會上功利思潮所產生困惑的講解,看似簡短的一句話,卻彰顯教育智慧。
第三、要講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對於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就能解決的問題,教師不宜在課堂上大講特講;對於學生不能拓展、難以深入、遇到障礙和產生困難之處,教師就要“雪中送炭”,幫扶一把,在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上,通過精講點撥,對學生起到舉一反三、畫龍點睛之功效。
三、誰來講?
過去,課堂是教師壟斷的場所,現在,要變“一言堂”為“群言堂”。法國哲學家笛卡爾有一句名言:我思故我在。課堂上教師要給學生思想權和話語權,讓學生感到自身存在的價值。否則,教師就會把學生奴役成依附於人、仰人鼻息的人。
每個學科都有學生可以講授的內容,比如,國小數學“角的大小”,教師可讓學生講講:在足球評說中經常聽到“下底傳球”的戰術是怎么回事?最好讓學生上講台在黑板上邊畫示意圖邊講解;理化生課上,可讓學生上台邊講邊演示簡便易行的實驗和學生創新改進的實驗;語文課上,可讓學生講講課文的主旨和對某段文字個性化的理解等等。
事實證明:學生講一遍勝過聽教師講多遍。學生能講清楚的一定讓學生講,反之教師再講。當然,教師不能盲目地讓學生充當“小先生”講授,學生要有選擇、內容要有選擇、時機要有選擇。
四、怎么講?
1、教師要有廣博的知識和獨特的見解
例如,國中生物教材上有一個開放性問題:為什麼許多國家都禁止複製人?回答這個問題:有的教師僅從生物生殖進化角度來分析,有的教師僅從社會倫理角度來解釋,從而將問題局限在某個領域,而不能從更廣闊的視角,如學科知識、科技、人文、社會知識來綜合分析,為什麼呢?教師缺乏廣博的知識,因此不能融會貫通。目前,中國小教材中出現了大量現代社會中的科技新成就、新知識和新問題,如基因、環境、資源、食品、宇航、軍事、旅遊、財政、稅收、儲蓄、債券、股票、信用卡、支票、WTO等,對教師的知識結構提出了巨大挑戰,教師在占有知識方面的絕對優勢和領先地位受到了嚴重衝擊。教師如果自己不懂,就無法向學生講授清楚;面對課堂上學生的質疑,也就無法應對。因此,教師要有廣博的知識和獨特的見解,否則,教師難以駕馭課堂。
2、教師講授的語言要做到“三精”
“三精”即精確、精煉和精彩,“三精”的講授語言,均源於精心。教師要精心地去琢磨,精心地去設計,精心地去表達。一般文科教師的講授語言往往囉嗦重複,邏輯性不強,理科教師則單調貧乏,缺少感染力等。
3、教師要善於將生成性的知識作為講授的內容
教師要有一顆敏銳的眼睛和敏感的心境,善於發現、捕捉和利用來自學生有價值的信息,適時地轉化為講授的內容,使課堂成為教學相長、富有魅力的地方。例如,一次公開課上,教師出了一道套用題:一個車間要裝配288台洗衣機,工人們每小時裝配36台,經過5個小時,還剩多少台沒裝?一般的解法是:288-5×36=108台,一學生在黑板上列的算式為:288÷36,下邊的同學竊竊私語,笑話她這么簡單的題都不會做,該生的小臉漲的通紅。此時教師機智地評價說:“這道題她沒有做錯,只是沒有做完”,接著又補充講授了第二種解法:36×(288÷36-5)=108台,並讓學生對以上兩種方法進行對比。教師憑著自己的細心觀察,用心分析,巧妙的把錯誤引向了正確,同時,也培植呵護了學生極易受傷害的自尊心,真是一舉多得。
4、教師要處理好講授與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關係
美國著名創造家托蘭斯曾經提出“內容不完全講授法”,即教師不應該毫無保留地、完全徹底地給學生講清一切,而應該把某些問題留給學生,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進行探究、合作,親歷提出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他們從中獲取的感悟和體驗是教師講授難以給予的。
講授時教師要注意:一是時間不能過長,內容不能過多,節奏不能過快。如果出現了超限效應,教師的講授就是無效講授;二是該講的一定要講,不能頻繁地、膚淺地讓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三是不該講的不要講,有句話說得好:“你給學生一個機會,學生會送你一個驚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