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漢語辭彙。詞語出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偈語的前半部分。意為對世出世間一切惡行皆不要去做,而對於世出世間的一切善行應當積極努力的去奉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 解釋:=
  • 出處:《增一阿含經》
原文,釋義,

原文

《增一阿含》:‘時大迦葉問阿難曰:增一阿含乃能出三十七道品之教,乃諸法皆由此生。阿難報言:如是如是,(中略)增一阿含一偈之中,便出三十七品及諸法。迦葉問言:何等偈中出生三十七品及諸法?時尊者阿難便說是偈“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釋義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對人在世間行為的指導。有兩個方面,一是身語行為上,即身不行惡行,語不出惡言。相對的身體行為上應做對國家、對社會、對家庭、對朋友有助益的行為。語言上應說對國家、對社會、對家庭、對朋友有幫助的言音。二是心靈方面,內心常應保持與善相應的正念,遠離損害惱亂國家人民及眾生的惡念。
行善對現世利益不一定有助益,作惡對現世利益不一定有妨礙。驅導我們止惡行善的動力是什麼呢?如果止惡行善反而讓我們活的不好我們是否還要如此做?這句話與佛教中的三世因果觀是有必然聯繫的。佛教認為作惡會留下不好的業力種子,從而導致未來生活的不順利,而行善則會留下良好的業力種子影響未來的生活,從而使生活更加美滿。因為這種因果思想,所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實際是佛教的價值觀。
在善惡標準上,不以人主觀定義的善惡為標準,而是以行為所帶來的影響為標準。《成唯識論》說:於此世後世能為順益的為善行。反之給此世及後世的帶來損害的為惡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