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佛庵鎮

諸佛庵鎮

諸佛庵鎮位於霍山縣西北部,是霍山西北部的經濟商貿中心。它素有“小上海”之稱,距縣城18公里,轄1個社區居委會、12個行政村,284個村民組,共26982人(2017)。山場總面積20.55萬畝,森林覆蓋率70.5%,耕地16565畝。境內最高山峰嵩山寨海拔1071米,是一個集山區、庫區、老區為一體的資源大鎮、經濟重鎮、工業強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諸佛庵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安徽省霍山縣
  • 下轄地區:12個行政村
  • 電話區號:0564
  • 郵政區碼:237200
  • 面積:179.4平方公里
  • 人口:26982人(2017)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機場:合肥新橋國際機場
  • 火車站:六安站
  • 車牌代碼:皖N
鄉鎮介紹,產業結構,經濟發展,自然資源,基礎建設,人口數據,旅遊資源,行政村社區介紹,俊卿社區,獅山村,西石門村,小堰口村,石家河村,桃源河村,仙人沖村,上谷村,三河村,大嶺村,小乾澗村,大幹澗村,沿河村,地圖信息,

鄉鎮介紹

霍山縣諸佛庵鎮地處大別山腹地,集山區、庫區、老區為一體,與金寨縣、裕安區接壤,總面積179.4平方公里,人口26982人(2017)。改革開放以來,諸佛庵鎮經濟快速發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城鄉面貌日新月異,先後被確定為全省中心建制鎮、省級綜合改革試點鎮、全省重點扶持中心鎮,2004年3月跨入全國重點鎮行列。
諸佛庵鎮區位優勢明顯,距縣城18千米、省道318線7千米、寧西鐵路43千米、省城合肥140千米。鎮政府所駐中心集鎮建成區面積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6982人(2017),人流、物流、信息流發達,是霍山西北政
諸佛庵鎮地理位置諸佛庵鎮地理位置
治經濟文化中心,素有“小上海”之稱。作為歷史悠久的商貿中心,集鎮輻射範圍不僅涵蓋本市三縣(區)12個鄉鎮,而且延伸到湖北省、河南省的部分地區,輻射人口10餘萬人。
諸佛庵鎮轄12個行政村、1個社區,總面積179.4平方公里,人口26982人(2017)。這裡生態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76%,是江北毛竹第一鎮,茶園、桑園、板栗園等種植園規模及產量均列全縣前茅,水電開發潛力大,花崗石、大理石、石灰石、礦泉水等分布廣、儲量大,小峴春、黃芽、菊花茶、瓜片、山野茶、橡粉、茶油、金針茶等有機食品已開發成功或有待規模開發,天麻、杜仲、桔梗的栽培已具相當規模。
諸佛庵鎮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始終堅持“工業富鎮、竹業富民”的發展思路,把招商引資作為加快發展的第一要務,確立了“以工業化帶動產業化,以產業化推動城鎮化”的發展戰略;同時努力實施以改造提高為主要內容的集鎮建設工程,以招商引資為主要內容的工業富鎮工程,以產業化建設為主要內容的農業振興工程,以發展林業為主要內容的生態建設工程,以交通、通訊建設為主要內容的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等五大工程。工業經濟以毛竹等特色資源加工開發為龍頭,逐步涉及建材、繅絲、紡織、食品、制炭、包裝、飼料、日用品生產等眾多領域;農業產業結構得到進一步最佳化調整,產業化經營初具規模。全鎮工業化、農業產業化、城鎮化建設步伐加快,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城鎮面貌煥然一新;1999年以來諸佛庵鎮連續榮獲全縣綜合考評先進鄉鎮稱號,其中三個年度綜合考評第一名,鎮黨委也被安徽省委授予“全省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
諸佛庵中學諸佛庵中學
諸佛庵鎮被稱為“江北毛竹第一鎮”,毛竹總面積達15萬畝,蓄積量2500萬根,年產毛竹500餘萬根,素有“安徽竹子之鄉”之稱,到處可見“萬畝竹海”壯美景觀。為推動毛竹產業化發展,2009年,該鎮規劃實施了5200畝的“安徽省霍山縣毛竹現代科技園區”項目,全面提高了全鎮毛竹園栽培管理水平,為毛竹加工業培育了高產、高效、優質的產業基地。2010年,諸佛庵鎮被省經信委批准為全省新增43個產業集群專業鎮之一,成為“安徽省毛竹產業集群專業鎮”。為加快毛竹產業集群鎮發展步伐,該鎮規劃實施了“霍山諸佛庵毛竹加工園區”,園區總面積3平方公里,含“一個核心區、三個組團”,以諸張路為軸,圍繞集鎮兩翼,打造以毛竹加工為特色的工業長廊。
全鎮現有1所幼稚園、23所國小、1所初級中學、1所完全中學,構成了完整的基礎教育體系,學齡兒童入學率100%,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99%;縣第二人民醫院配有較先進的醫療設備,鎮衛生院一所,村醫療室27個,形成鎮村醫療衛生網路,基本滿足了民眾治病就醫、防疫保健的需要。

產業結構

諸佛庵自然環境優美,物產資源豐富,“金山藥嶺名茶地,竹海桑園水電鄉”。2000年以來,糧食產量有了大幅增加,年均產量在5000噸左右,油料作物也達到40多噸,自給程度大大提高。該鎮盛產毛竹、茶、桑、栗,2008年毛竹園10萬畝,位居全縣之首,有“江北毛竹第一鎮”之美稱;茶葉生產是當地傳統產業,全鎮有茶園面積7700畝,其中有機茶連片基地4000畝,茶葉無性茶苗繁殖基地100畝。2002年春,通過國家環保總局有機食品發展中心驗收,1394畝茶園獲得茶葉有機轉移證書。2008年產乾茶342噸,其中名優茶114噸,年均兩季養蠶達1萬張,產繭350噸,是霍山繅絲工業的重要原料基地。板栗基地逐年擴大,板栗產量在逐年攀升。中藥材、食用菌等產量亦很可觀。支柱農業產業的不斷發展壯大,促進了農村經濟的更加繁榮。
有機茶園有機茶園

經濟發展

諸佛庵鎮素有“金山藥嶺名茶地,竹海桑園水電鄉”之美譽。全鎮森林覆蓋率76%,毛竹園面積8萬畝,立竹量1400萬根,年採伐量350萬根,是“安徽竹子之鄉”、“江北毛竹第一鎮”;有機茶園面積8000畝;桑園面積7000畝,兩季養蠶能力1萬張;板栗面積8000畝;水能蘊藏裝機7000千瓦,均列全縣之首。花崗石、大理石、石灰石、礦泉水等礦產資源分布廣、儲量大;葛粉、橡粉、茶油、水竹筍、山野菜、黃牛、山羊、山雞等有機食口發展前景廣闊;天麻、杜仲、貝母、茯苓、靈芝、桔梗等名貴中藥材儲量豐富。 茶葉生產是本地傳統產業,1394畝茶園獲得茶葉有機轉移證書。現年產乾茶342噸,其中名優茶114噸,自主開發的傳統貢茶“小峴春”及“桃源雲霧”、“菊花茶”等名優品牌。全鎮現有桑園6400畝。
諸佛庵鎮諸佛庵鎮
諸佛庵鎮是原三線軍工企業江北廠、紅星廠、皖西廠、皖化廠的坐落地,從20世紀末開始,利用三線軍工企業江北機械廠搬遷後遺留的廠房,率先成立了全市第一家私營工業園區,也是全縣唯一的專門以竹加工為主導的特色工業園區,吸引外來客商在這裡投資辦廠,生產竹地板、竹木複合地板、竹車廂板、竹建築模板、竹方格籠、壽司卷、餐簾、竹筷等5大系列20多個品種,產品出口日本、西歐等國內外市場。經過規劃建設,以原三線軍工企業遺留廠房為建築主體的三大工業園區已初具規模,通過內引外聯、招商引資等形式,現已引進企業38家,安置勞動力1800餘名。2005年,全鎮實現工業總產值2.6億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87%,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500元。

自然資源

境內群山環抱,奇峰羅列,植被條件好,森林覆蓋率高,充沛的雨量,形成發達的水系,水力資源可開發6000千瓦,從上世紀七十年代起,陸續在石家河、桃源河上興建了水口、金家灣、高板岩等水庫,水庫的興建帶動了全鎮農田水利設施的大範圍改造;全鎮有10座中小型水庫,381口山塘,100多道堰壩,10餘處小灌區工程等。

基礎建設

諸佛庵鎮堅持“生態立鎮、工業強鎮、商業富鎮、文明育鎮”的可持續發展之路,走經濟建設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之路,在千方百計增加民眾收入的同時,逐步引導民眾提高生活質量和改善居住環境。濃厚的生態保護氛圍,從機關到學校、從社區到廠礦、從集鎮到農村,掀起了全民創建“全國環境優美鄉鎮”高潮。該鎮還多方籌措資金,加大硬體設施投入,先後建成農民公園、垃圾填埋場等一大批環保設施和“水、廚、衛、廁、圈”五改的生態家園工程,使俊卿村躍入全省生態百佳縣,大幹澗村獲得全縣生態農業示範村行列。在國家環保總局公布的2005年度“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名單中,諸佛庵鎮榮登該榜。 諸佛庵鎮以繞集鎮而過的深水河為基礎,對河道進行綜合整治,築起1500米長護鎮大壩,修建了寬闊的濱河大道,建成了環境優美的“濱河風景區”;以映山紅路為主軸,新開闢了茶園路、茗香路、竹簧路、平安路,三縱四橫新型的集鎮框架已基本形成。1999年投入460萬元建成了長6.8公里,寬12米,由318國道通往集鎮的高標準公路。2000年投入10萬元編制了《諸佛庵2000~2010年集鎮發展規劃》,包括集鎮建設規劃、集鎮環保規劃、綠色系統和景觀規劃、防災規劃等15個詳細的子規劃;2003年投入20萬元,對規划進行修編,並出台了《諸佛庵鎮2004—2020年總體規劃》。
省級以上表彰和命名:
1、1994年被省文化廳授予“安徽省民眾文化先進鄉鎮”2、1994年被省林業廳授予“安徽竹鄉”光榮稱號3、1998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造林綠化先進單位” 4、1999年被確定為“全省中心建制鎮”5、2000年被確定為“全省綜合改革試點鎮”6、2001年被省委授予“全省先進基層黨組織”7、2001年被省工會授予“新建企業工會先進鄉鎮” 8、2002年2月被省委宣傳部、省計生委授予“全省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先進鄉鎮”9、2002年10月被省農委、省體育局、省農體協授予“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 10、2003年被中央文明辦列為《宣傳文化中心》11、2003年被省委宣傳部、省廣播電影電視局授予“先進鄉鎮標兵”12、2004年被國家建設部等六部委確定為“全國重點鎮” 13、2004年被省委思想政治工作領導組授予“全省思想政治工作先進集體”14、2004年被省建設廳授予“全省村鎮建設先進鎮”15、2005年被國家環保總局命名為“全國環境優美鎮”。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13533

6875

6658
家庭戶戶數
3963
家庭戶總人口(總)
13003
家庭戶男
6545
家庭戶女
6458
0-14歲(總)
3282
0-14歲男
1719
0-14歲女
1563
15-64歲(總)
9172
15-64歲男
4632
15-64歲女
4540
65歲及以上(總)
1079
65歲及以上男
524
65歲及以上女
555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12389
2017年總人口26982人(2017)。

旅遊資源

諸佛庵人傑地靈,具有光榮的革命歷史。諸佛庵鎮是皖西革命根據地之一,是鄂豫皖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為追求民族的獨立和解放,諸佛庵有近千人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境內有遠近聞名的萬畝竹海、華東地區僅存的一片原始森林,有霍山縣歷史上八大景觀之一的“松山瀑布”、全縣三大景區之一的“仙人沖系列景點”,還有“美人酣睡”、“大小風洞”、“西石門”、“冰坑”等令人嘆為觀止的自然景觀。 在集鎮東側的東陽山上,諸佛庵以茶園的自然景觀為背景,2000年投入150萬元,興建了占地200畝的“峴春園”農民公園,2003年又新添花壇小景和60米長廊,為集鎮居民提供了休息娛樂場所。並將繼續實施二、三期工程建設,新建根雕花鳥市場、垂鉤中心。
諸佛庵鎮有著豐富的旅遊資源。一是“紅色游”,這裡是“諸佛庵兵變”“桃源河暴動”的發起地,全鎮現存革命遺址8處,烈士墓4座,紀念碑2座,是進行革命歷史傳統游的理想之地;二是“綠色游”,這裡有“萬畝竹海”,有原始森林,有峴春農民公園,可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無窮魅力;三是“自然景觀游”,這裡有“獅山睡美人”,有“嵩山瀑布”,有“仙人沖系列景點”等等,美景甚多,引來遊人不斷。

行政村社區介紹

俊卿社區

俊卿社區位於諸佛庵鎮東部,由原俊卿、霍興、霍民、街道“三村一街道”合併而成。東與黑石渡接壤,南與獅山村相連,西與大幹澗、小堰口兩村相毗鄰,北與小乾澗交界。全社區轄28個居民組,2015戶,6211人,現有勞動力2930人。社區總面積1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159.5畝,有林地面積6800畝。2008年為霍山縣“整村推進”重點村。俊卿社區是鎮政府的所在地,是全鎮經濟、文化、政治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是大別山紅色革命老區之一,著名歌唱家吳雁澤在棘手的革命歷史紀念塔下深情演唱的一曲“再見吧大別山”!為這塊紅色土地再添光彩,
社區在鎮黨委、政府的領導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充分發揮資源和集鎮區位優勢,依託三線企業遺留廠房,大力發展以毛竹、茶葉為主導產業的農副產品的加工和銷售,不斷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現有各類工商戶500餘家,個私企業70餘家,從業人員1500餘人。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完成了三個村莊規劃點建設,改善了居民居住環境,實施了“綠化、美化、亮化、潔化”工程,強化了基礎設施建設,興建了6公里水泥路,實現了組組通車,戶戶通路。興建了農民文化活動中心和農家書屋,豐富了居民的業餘文化生活。計畫生育、民生工程、平安創建等社會各項事業得到全面推進。
隨著諸佛庵集鎮建設蓬勃發展,給社區人民帶來了巨大商機,帶動了社區二、三產業,個私企業和生態家園建設迅速發展,勤勞的社區人民在黨的政策指引下,奮力趕超,不久的將來,一個“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社區將會展現在這片紅色土地上。

獅山村

獅山村位於諸佛庵鎮東南部,由原龍鬚坳,深山兩村及茶培場、石灰廠合併而成,因天生獅山睡美人而得名,東與黑石渡鎮隔河相望,南與仙人沖村和落兒嶺毗鄰,西與小堰口村接壤,北和俊卿社區相連,總面積17.5平方公里,轄張家沖、孫家沖、宋家橋、路西、路東、宋家院、許家沖、賀家院、高橋、龍鬚坳、河灣、龍壇灣、園藝場、獅山岩、杭家沖、深水河、茶培場、油坊灣、小嶺子、放馬灘、了桿沖、木家畈、銀孔、吳家灣、黃龍崗、仙人沖26個村民組,共3100人。全村現有耕地面積1860畝,茶園1500畝,毛竹2500畝,山場總面積2萬畝,我村毛竹、茶葉生產資源十分豐富。
獅山村是諸佛庵鎮的東大門,“霍諸”公路貫穿全村,交通十分便利,諸佛庵中學、“651”變電所座落在本村境內,當年劉沛西烈士領導的諸佛庵紅色革命兵變指揮部就在境內的諸佛庵寺內,國防工辦三線軍工企業—皖西、皖化兩廠廠址也在境內。
諸佛庵鎮利用皖西、皖化兩廠遺留的廠房興辦了第一工業園區,我村積極搞好服務,使園區實現了水電路三通。現園區內進駐規模企業有安徽富邦竹業有限公司、隆興竹業有限公司、明輝板業、長興電源、躍飛食品有限公司、裕民出口產品加工廠,為我村民眾創造了較多的就業機遇,民眾工資性收入明顯增加,同時也為我村率先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作出了積極貢獻。

西石門村

西石門村位於諸佛庵鎮中部,地處江淮分水嶺,東南與小堰口村相連,西與上谷,石家河兩村毗鄰,北與大嶺,大幹澗兩村接壤。由原建華,西石門兩村合併而成。總面積13.7平方公里,轄31個村民組,3670人,全村現有耕地1841畝,桑園914畝,茶園942畝,竹園5100畝,境內釩、鈦、磁鐵礦蘊藏豐富,2005年宏發礦業已開採生產,原國防工辦三線軍工企業,第一大廠—江北廠曾在此建廠。
西石門村在鎮黨委、政府的領導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充分發揮資源和區位優勢依託鎮第三工業園區,大力以毛竹、茶葉為主導產業的農副產品的加工和銷售,不斷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現有各類私營企業50餘家,從業人員500餘人,年產值達850萬元。社會各項事業得到全面推進,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交通通訊網路已逐步形成,實現了組組通車,戶戶通路,移動通訊網路覆蓋全村,固定電話裝機達到95%以上,衛生電視、廣播網路基本普及。
西石門村人民將按照黨的“十一五”規劃要求,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目標,立足村情,著力做大做強,以竹、茶、加工為龍頭的支柱產業,帶動全村的經濟成長,加快社會事業的進步,努力建設一個文明和諧的小康西石門。

小堰口村

小堰口村地處諸佛庵鎮西南部,東與俊卿社區、獅山村接壤,北與西石門村相連,總面積9.2平方公里,轄25個村民組,599戶,2135人,山場1.31萬畝,水田850畝,旱地140畝,茶園420畝,桑園340畝,毛竹園面積6500畝,板栗150畝,有桃源河河流穿境而過,縣道“諸黃”路,鎮道“諸桃”路縱橫貫通,交通便利。萬畝竹海中心區和護國寨旅遊點座落在境內,為我鎮獨具特色的旅遊景觀。
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狠抓村級黨組織建設工作及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村級黨組織嚴格按照三會一課制度執行,每月開展幹部民眾面對面活動,解決民眾實際生產,生活中困難和矛盾糾紛,健全各項規章制度,積極開展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強化治安防範,完善綜治隊伍,我村被縣委、政府授予“平安村”光榮稱號。良好的治安環境給我村經濟發展提供有力保障,村兩委一班人緊緊圍繞“發展、和諧”兩大主題,正在帶領全村人民銳意進取,齊心協力,譜寫建設更美好家園的新篇章。
我村在社會經濟發展方面,首先是搞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修建村級主幹道水泥路,小桃水泥路及小西水泥路總長11.2公里,全面改變25個村民組的交通條件,徹底消除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低級交通局面。其次是對村級支柱產業毛竹、茶葉低產林改造,我村地處“萬畝竹海”中心區,毛竹園面積占有林地面積80%以上,但毛竹畝產出效益較低,根據這種情況,鎮村兩級積極爭取,聘請浙江林學院李教授來我村指導,實施毛竹中心區長嶺片培養筍竹兩用林工程,該工程於2009年開始實施,計畫用五年時間,以墾復、施肥、拔殺柴草,定期噴水,毛竹鉤梢等方式實施,將低產、野生竹林培養成為經營耕作式高效優質筍竹兩用林。茶葉生產方面,實行老茶園改造,科學經營管理,並不斷引進早茶新品種發展新茶園,通過近幾年的改造和發展,茶葉收入與前三年翻一番,增加農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石家河村

石家河村地處霍山縣西北,位於金寨縣響洪甸水庫上游,東與大嶺村交界,南與西石門、上谷村交界,西與沿河村交界,北與金寨縣張沖、響洪甸兩鄉鎮毗鄰,由原石家河村、下谷村、韓沖林場兩村一場合併而成,村部座落在原石家河鄉政府大院內,全村總面積17.1平方公里,轄24個村民組,總人口3046人,耕地1460畝,毛竹園8000畝,有機茶園2450畝,桑園650畝,是一個集紅色革命老區、庫區為一體的山區村。
革命戰爭時期,紅一方面軍的後方醫院座落於此,蘇家埠戰役、麻埠戰役的傷員全部送此救治,余家茶行即是當年改建的紅軍醫院,其舊址仍然保存,成立民團長等36位革命烈士安息在石家河集鎮的後山崗上,後人為了紀念他們的英雄事跡,在烈士墓前建起了烈士塔和英烈亭。大革命時期,石家河即成立了黨小組,江道之等一批無產階級革命老前輩拋頭顱、灑熱血,為建設新中國做出了無畏的犧牲,在冊的就有近20位革命烈士,石家河是塊紅色的土地,他們的英友事跡永遠昭示著石家河人民為社會主義建設和建設和和諧家園而努力奮鬥。
新中國成立後,石家河民眾顧大體,識大局,為國家的響洪甸水庫建設讓出萬餘畝土地,安置了近千餘名庫區移民,全村人民戰無平地,劈山改河,新改良田千畝,新造茶園近二千畝,新栽毛竹近三千畝,新造杉木林近萬畝,徹底改變了當時人多地少,資源不足的問題。改革開放後,石家河人民積極回響黨和政府的號召,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社會各項事業全面發展為目標,辛勤勞動,勤勞致富,98%的農戶住上了新居,家家戶戶看上了彩電,通上了電話,購買了機車,還有空調,冰櫃、熱水器等進入了大部分農戶家,近50戶人家購買了家庭轎車,在縣城,省城購買了住房,新建的兩新校舍,讓全村適齡兒童全部得到了良好的教育,60%農戶的子女進入大學得到了深造,回到社會後為國家建設添磚加瓦。

桃源河村

桃源河村位於諸佛庵鎮西部,與金寨縣接壤,海拔平均500餘米,面積28平方公里,是東西走向,南北寬25公里,東西長11.2公里,27個村民組,878戶,3050人(由原桃源河、茅山、西邊山三村合併而成的中山村)。農業資源豐富,其中毛竹基地1.3萬畝,有機茶760畝,優質板栗基地300畝,全村現有中心國小一所,境內擁有萬畝竹海、嵩山瀑布、原始森林、黑龍深潭、嵩山奇觀等自然景觀和皖西著名革命烈士劉淠西故居,皖清舉人程武舉故居及桃源河暴動舊址,革命烈士墓等人文景觀。
桃源河村獨特的自然環境和文環境,受到了各級政府的關注,被列為省級新農村建設示範村和霍山縣新農村建設“一鎮十六村”示範村,進行了重點規劃、扶持。我村村莊布點規劃已完成,制定了五年發展規劃。修建完工14公里“村村通”水泥路。2、新建12間農民文化活動中心綜合樓,並修建了農民體育健身廣場,安裝了籃球架和室外桌球桌。3、維修改建擴建村級衛生室一所,實行村級衛生組織一體化管理。4、修建了農村安全飲用水工程,使150餘戶近700人用上了安全清潔衛生的自來水。5、安裝了十六盞路燈,為山村夜色添加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6、修建一處垃圾中轉站,沿中轉站上下3公里沿路住戶統一配備垃圾桶,招聘一名清潔環保人員。7、建成100口沼氣池,大都投入了使用,村民用上了環保清潔能源。
桃源河村廣大幹群正以飽滿的熱情,全力以赴投入到新農村建設工作中。我們堅信,在各級領導的關心支持下,桃源河村制定的宏偉藍圖一定會如期實現。

仙人沖村

仙人沖村,位於諸佛庵鎮東南,距縣城15公里。南與落兒嶺鎮接壤,西於本鎮三河村相連,面積11.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042畝,毛竹園8348畝,茶園678畝,桑園356畝,轄22個村民組,農戶571戶,人口2056人。
仙人沖,一個充滿詩意和神秘色彩的地方,歷史悠久, 文化厚重,遠近馳名。相傳一汪姓青年,上山打柴,來到一之 平整山頂,只見兩個須髯飄飄,神情矍礫的老者正在那裡下棋,就在那呆看了起來。當那青年回到家時,己無人能認出。 後來一問,哪知己過百年。原來下棋兩老者,一為成仙得道的左元放,一為他的師兄弟,仙人沖因此而得名。仙人沖山勢奇特,風景優美:祥雲寨,巍峨磅礴,若牆一而立;勒馬嶺,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石門山,“一”字山巒,鬱鬱蔥蔥;貓兒寨,山峰聳峙,沒入雲端。仙人沖葬以其火成岩典型地貌而聞名。奇峰羅列,險壁懸崖,怪石嶙殉。師祖岩、鬼門關、鬼推磨、棋盤岩、仙人裂(也稱之為“一線天”)等,鬼斧神工,令人嘆為觀止。一線天下有兩座寺廟:一上一下,一新一舊。新的金碧輝煌,氣勢雄偉;舊的古樸典雅,古色古香。廟內的神仙菩薩,或木雕,或泥塑,披金戴銀,各具神態,栩栩如生,具有極高的宗教和文化價值。這裡是觀光旅遊的好去處,這裡是修身養性的仙樂園。
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隨著支農惠農政策的逐步落實,隨著民生工程的不斷出台,仙人沖村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精神面貌也發生著很大的變化。2000年這個村被縣委政府列為全縣49個貧困村之一。2004年就被縣政府調整為首批“老村整體推進村”之一,可見發展速度之快。整體推進工作受到了縣委政府的充分肯定。2008年,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江晨光到仙人沖村調研整鄉鎮推進工作時,對村兩委的工作和這個村的老百姓奮發精神給予高度的讚賞。

上谷村

上谷村地處諸佛庵鎮邊陲,與金寨縣張沖鄉毗鄰,平均海拔700米,面積9.8平方公里,轄16個村民組,423戶,1570人口,一所“金穗”希望國小建於2008年。境內有水田864畝,茶園1000畝,毛竹積蓄量15萬根,兩座水庫興建於上世紀70年代末。2007年興修的5公里水泥路經村部貫穿南北。
2006年在鎮招商辦的共同努力,引進溫洲企業家投資的“宏發礦業”總投資2000萬元,礦區在上谷村夾竹山境內,年產值1000萬元以上。
上谷綠茶尤為著名,制茶工藝較為複雜,從採摘、殺青、揉捻、炒坯、毛合、員合等工序都極為講究。上谷綠茶,湯色明淨,香味持久,回味甘甜、耐泡,且杯具內不存茶垢,其聲名遠揚,遠銷海內外。
上谷油茶原有茶林160畝,新造林面積150畝,2009年村兩委對原有茶林進行了撫育,其茶油不僅營養價值高,且能降血脂、降血壓,是天然綠色油類,茶餅是上茶,田間的好肥料,而且具有除蟲功效,亟待有識之士前來開發。

三河村

三河村位於諸佛庵鎮政府西南部,平均海拔450米左右,龍、南臨金寨縣大坳口,西至連線本鎮桃源河村,總面積15.3平方公里,全村轄21個村民組,480餘戶,1750餘人,現有耕地1500畝,毛竹園300畝,杉木林1500畝,茶園1650畝,其中有機茶園600畝,無性系良種茶園400畝,桑園600畝,國家生態林1.2萬畝。
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調整產業結構,栽培無性系良種茶園300畝,藥百合生產100畝,基礎設施“村村通”工程,新修村級主幹道桃坳路6公里,長嶺路3.7公里,長江路3.4公里,梧桐嶺路2.2公里,計全村水泥路15.3公里,得到66%村民組通往水泥路。林業生產有豐富的自然環境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國家公益林1.2萬畝,毛竹園300畝,杉木林1500畝,滿山遍野覆蓋著綠色銀行。通訊設圖示、移動機站、覆蓋全村,電信設備通往千家萬戶,寬頻、電腦上網致富信息給民眾帶來了發家致富的生機,電力生產、上有高板岩水電站一庫、兩站下有縣公司書房崗電站,年發電量300千瓦時,農網改造,民眾用電安全正常,醫療衛生,新建了三河村級標準化衛生室,總建築面積216平方米,徹底改善了原有的醫療衛生環境,鞏固了農村合作醫療的成果,方便了民眾就醫,建立了健全了城鄉衛生服務體系,更為今後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改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飲用水工程,受益4個村民組120戶,480人,力爭2010年新修長沖河組主體飲用水工程,受益本村5個村民組,同時受益桃源河村2個村民組,受益人口1000餘人。。三河有較強的發展空間,全村總面積位於全鎮第四位,有利於發展畜牧業養豬、養牛、養殖山羊。藥材種植、藥百合、天麻、蓖麻等,農村剩餘勞動力資源多,有利就業,我們在不久的將來,為新農村建設,構建和諧社區,建設成一個美好的新家園。

大嶺村

大嶺村位於諸佛庵鎮西北邊陲,東連大幹澗,南接西石門,西鄰石家河,北望金寨響洪甸。全村總面積12.1平方公里,現擁有山場15100畝,其中毛竹園8531畝,茶園510畝,耕地724畝,現轄14個村民組,475戶,1715人,是一個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的山區村。 大嶺村物產豐富,其中竹園面積和毛竹積蓄量均占全鎮前列,祠堂村民組的礦藏,稀有金屬-- 礦,朱家灣的金礦,西灣的磁鐵,花石浪的花崗石等,吸引眾多客商來 探,考察。
大嶺村人傑地靈,是一塊紅色土地,早在大革命時期,我村進步青年就積極參加紅軍赤衛隊,少年參加童子團,婦女、老人組織擔架隊、支前隊,為大革命做出了突出貢獻。老紅軍張振鐸,王贊宏就是大嶺這塊紅色土地上走出的傑出代表。也有如赤衛隊大隊長吳墩和為代表的數十名烈士為紅色政權獻出了寶貴生命。
小乾澗村位於諸佛庵鎮東北部,2004年村級規模調整時由原楊泗嶺村和原小乾澗村整制合併而成,東與裕安區西河口鄉龍門沖村相鄰,南與本鎮俊卿社區相連,西與大幹澗村交界,北與金寨縣麻埠鎮齊山村接壤,諸賽路、楊齊公路穿境而過。全村總面積17.8平方公里,轄19個村民小組,680戶2400人口。全村林地總面積為2.4萬畝,耕地788畝,茶園1200畝,桑園500畝,毛竹園1.1萬畝,板栗200畝,毛竹、茶葉已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是一個典型的邊界山區村。

小乾澗村

小乾澗村設黨總支一個,下設2個黨支部,分別是村務支部和農業支部,四個黨小組,共有中共正式黨員63名,其中女黨員9人,平均年齡50歲,高中文化12人,國中21人,國小28人,中專2人,30年以上黨齡12人。村黨組織“三會一課”制度長期堅持,黨員主題教育活動成效明顯,支部和黨員作用充分發揮。
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在鎮黨委政府正確領導下,特別是在市人防辦等幫扶單位大力支持下,村“兩委”本著量力而行、先急後緩的原則,堅持集中財力辦大事,捆綁資金搞建設,切實加大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民眾生產生活環境不斷改善。2008年在縣物價局支持下投資近5萬元,對村黨員活動場所進行了改建和擴建,建設了農民文化大院和農家書屋,修繕了村級計生活動室和辦公室,添置了電腦、遠程教育、桌椅等辦公用品。交通建設方面:新修了聖沖水泥路,建設了大沖、楊泗嶺兩座大橋,拓寬改造了楊泗嶺、木耳沖公路、楊齊公路連線工程2009年通車,楊泗嶺公路硬化項目2010年春立項,九月份全面開工建設。2008年建設了村級人畜安全飲水工程,總投資75萬元,主管道4.5公里,涉及12個村民組,近千人受益,村民用上了安全放心水。2009年建設了楊泗嶺、河心三處通信機站,手機信號覆蓋率95%,通訊環境全面改善。
農村經濟迅速發展。農村經濟由傳統的種植業向現代農業和二、三產業轉變與發展。全村毛竹園達1萬畝以上,2008年全鎮實施毛竹提升工程,每年對毛竹園進行復墾,2009年進行毛竹勾梢示範,毛竹單位產量大大提高,人均毛竹收入千元以上,毛竹大戶年收入達5萬元。全村有毛竹加工企業3家,手工作坊100餘戶。茶園低產改造已全推開,青色沖瓜片和小峴春名茶均產於該村,茶葉遠銷省內外。同時,藥百合、蓖麻等特色農業發展迅速,雷竹種植、土雞養殖獲得成功。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全村有一所完小和一處單班教學點,有教師6人,在校學生近80人,完小配套設施齊全,教學環境優美,教學質量優良,民眾反映較好。2009年建設了村級農民體育運動健身工程,投資近3萬元,主體工程包括籃球場、桌球台,健身器械等,農民體育運動得到發展。村級現有衛生室一所和醫療點一處,職業醫生5人,加大了醫務人員的培訓力度,村級醫療水平不斷提高,民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得以緩解。同時,隨著文化設施的逐漸完善,農民文化娛樂也不斷豐富,民眾精神生活得到充實。

大幹澗村

大幹澗村位於諸佛庵鎮西北部,東與小乾澗村、俊卿社區交界,南與西石門村接址,西與大嶺村相連,北於小乾澗村毗鄰。由原鹿角沖村、大幹澗村、東沖林場合併而成。全村轄20個村民組,201戶,2575人,其中移民人口達623人。全村總面積15.2平方公里,現有耕地面積1006畝,茶園430畝,毛竹7300畝,板栗376畝。是一個以木竹茶葉,板栗為主要經濟支柱的農業大村。
大幹澗村黨組織設總支一個,下設兩個黨支部,即村務支部和農業支部,共有黨員65名,村兩委班子有4人組成。其中支委3人,村委4人,書記、主任一肩擔。
大幹澗村通訊、交通較為方便,村內現有移動塔一座,電信塔一座,通訊覆蓋面達85%。村境內共有兩條總長10.3公里,寬4米的水泥路。木竹資源相當豐富。村內共有毛竹加工廠16家,主要生產竹簾、竹筷、竹拉絲、竹安全笆、小礦笆等竹製品。年需加工原條毛竹達48萬根。實現產值達1200萬元,獲利潤100萬元,有效解決了部分勞動力就業,增加了民眾收入。村內共有小綠茶,初制加工廠8家,年生產乾毛茶24萬斤,年產值達130萬元,獲利潤達13萬元,帶動了茶葉生產的大發展。
大幹澗村現有村國小一座,總用地面積4000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634平方米,該國小建於2007年,校名為“德仁希望國小”,現有教師7人,在校學生102人。各類教育教育設施齊全。改善了教學環境,學生以健康成長。

沿河村

沿河村位於霍山縣諸佛庵鎮西北部,與金寨縣張沖鄉接壤,連線金寨、霍山兩縣的“黃齊”公路貫穿全村。村東與石家河村相連,南與上谷村交界,西北部分別與金寨縣張沖鄉黃畈村、沿河村毗鄰,屬金寨縣響洪甸水庫淹沒區,集山區、庫區為一體,既是淹沒區的庫區村,又是移民安置村。
沿河村總面積10.3平方公里,轄十五個村民組,420戶1680人,其中水庫移民486人,占總人口28.9%,村黨支部有黨員29名,其中女性黨員4名,村有國小一所,村級規範化衛生室一所,村委會、黨員活動室一處。全村有耕地面積872畝,其中水田682畝,旱地190畝,人均耕地占有量僅0.52畝;有桑園800畝,茶園800畝,人均分別占有0.48畝;退耕還林67.8畝,國家級公益林10577畝,中國電信在該村建有固定電話機房一處,電信機站一處,中國移動在該村建有機站一處,現十五個村民組組組通電話,通訊覆蓋全村。村建有中心水泥路一條,長3.2公里,各村民組均通機耕路,交通比較方便。
沿河村為山區型農業村,茶葉、毛竹、蠶桑、藥材是本村四大支柱產業,茶葉以生產黃芽、炒青為主,年產量30噸,產值150萬元,銷售毛竹6萬根,產值90萬元,正常年景年養蠶800張種,藥百合生產種植處於示範推廣階段。村內有竹加工企業2家,茶葉生產經營戶4戶,交通運輸戶7戶,農產品經銷戶8戶,小商品農資零售戶5家,村外從事交通運輸戶40餘戶,大多數都集中在江蘇省無錫市從事客運和水泥砼罐裝車運輸。
該村村級經濟基礎較為薄弱,尤其是村級經濟空白,村基礎設施較差,村內仍有水毀工程多處無力恢復,雖然每個村民組都通機耕路,但路況較差,不能保證晴雨通車,村內勞動者文化素質不高,主導產業不強,農產品加工水平低,農業產業效益不高,這些問題既是本村的不足,同時也是發展的空間所在。
今後發展方向和重點:圍繞生產發展,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圍繞產業基地,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圍繞農業增效,發展勞務經濟;圍繞整體素質,培育新型農民;圍繞新農村規劃,共建和諧家園。

地圖信息

地址:六安市霍山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