諭

帝王直接通告人民。引申義:告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諭
  • 拼音:yù
  • 詞性:動詞
  • 本義:告;轉告
  • 釋義:帝王直接通告人民
  • 相關文獻:《周禮·掌交》《說文》
  • 新世紀五筆:ywgj
  • 雙拼:yu
基本信息,詳細解釋,含義,辨析,其他含義,相關詞語,詞語,詞組,古籍解釋,

基本信息

【字目】諭
諭
【拼音】yù
【注音】ㄩˋ
【筆畫數】11
【部首】訁
【輸入法】鄭碼:SOQK,U:8C15,GBK:DACD
【筆順編號】45341251122
【基本解釋】告訴

詳細解釋

含義

告訴,使人知道(一般用於上對下):面~。手~。~旨。曉~。
其子名視,字孟明,日與鄉人打獵角藝,不肯營生。杜氏屢諭不從。——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
明白,古同“喻”,明白,理解。
古同“喻”,比方。
<動>
(形聲。從言,從俞,俞亦聲。“俞”意為“捷徑”、“直接”。“言”和“俞”聯合起來表示:“直接告訴”(指帝王不通過大臣傳話給人民,而是用在城門口、鬧市街區張貼文字的形式直接通告人民)。本義:帝王直接通告人民。引申義:告訴

辨析

諭,告也。——《說文
以諭九稅之利。——《周禮·掌交》
訝士掌四方之獄訟,諭罪刑於邦國。——《周禮·秋官》
諭給諌公(袁可立)云:’於定國民,自不門為之大。——明 梁雲構《袁節寰晉大司馬奉命乘傳錦還序》
又如:諭葬(聖上發旨的葬儀);面諭;諭知(告諭而使人知曉)
明白、懂得 [understand;see]
諭,曉也。——《廣雅》
教之以事而諭諸德者也。——《周禮·師氏》注
其言多當矣,而未諭也。——《荀子·儒效》
又不能諭其內志。——《漢書·文帝紀》
先生坐!何至於此!寡人諭矣。——《戰國策·魏策》

其他含義

<名>
舊時用指上對下的文告、指示 [instruction]
這可得便來諭,著魏子英拿沙龍。——《小五義》
又如:來諭;手諭;賜諭
告誡的言辭 [edict]
比喻 [analogy]
請以市諭,市朝則滿,夕則虛。——《戰國策》

相關詞語

詞語

yùgào
[notify]∶告示
[tell]∶告訴
yùlìng
[order] 指示
諭示
yùshì
[instructions from superiors] 即諭令,上級對下級的指令。
yùzhǐ
[imperial instructions] 皇帝曉示臣下的旨意。
寡人諭矣。
明白 ——《戰國策》
神諭,教諭,曉諭口諭手諭勸諭,上諭,宣諭諭告,諭示,

詞組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羊戍切《集韻》《韻會》兪戍切,𠀤音裕。《說文》告也。《類篇》曉也。《韻會》及其未悟,告之使曉。《穀梁傳·桓六年》修敎明諭國道也。《禮·祭義》諭其志意。《疏》使祝官啟告鬼神,曉諭鬼神以志意。《周禮·秋官》訝士掌四方之獄訟,諭罪𠛬於邦國。《注》告曉以麗罪,及制𠛬之本意。《疏》諭為曉,故曰告曉。《戰國策》寡人諭矣。《注》諭,曉也。《呂覽·離謂篇》言者以諭意也。《淮南子·主術訓》衰絰棺屨,辟踴哭泣,所以諭哀也。《注》諭,明也。
又《玉篇》譬諭也。《前漢·賈誼傳》誼追傷屈原,因以自諭。《師古注》諭,譬也。
又《廣雅》諫也。
又官名。《唐書·百官志》有左右諭德。
又縣名。《晉書·地理志》新諭縣,屬荊州安成郡,吳置。《唐書·地理志》招諭縣,屬錦州,垂拱三年置。
又姓。《廣韻》東晉有諭歸,豫章人,撰《西河記》。何承天云:音樹。
又《玉篇》他口切,偷上聲。誘也。 《集韻》或作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