諫以妖人鄭普思為秘書監書

諫以妖人鄭普思為秘書監書

諫以妖人鄭普思為秘書監書選自《舊唐書·文苑傳》(中華書局1975年版)。

基本介紹

作品簡介,作品原文,注釋譯文,創作背景,作者簡介,

作品簡介

從名稱上看,《諫以妖人鄭普思為秘書監書》屬於“奏疏”(上書);從功能上看,《諫以妖人鄭普思為秘書監書》屬於公務文書;從行文方向看,《諫以妖人鄭普思為秘書監書》公文的致送對象是皇帝。“書”是古代常見套用問題中“資格”最老的。“書”是古代使用範圍廣泛、功能強大、手法多樣的一種實用文體,常用的“疏”、“奏疏”、“上書”均發源與“書”,它是在公私事務中被廣泛使用,適應不同的功能和場合分離出來的“變體”。劉勰《文心雕龍·書記》說:“夫書者,舒也,舒布其言而陳之簡牘也。”古人發明了文字之後,把心中的言辭寫在簡牘等載體上就是“書”。戰國之前的“書”無固定的行移方向,不分君臣,人們來往都可用之。 戰國時期,社會動盪,群雄爭霸,大批遊說之士應運而生。他們奔走於諸王侯國之間,口述書陳,向君王剖利害論得失。由於頻繁運用,上於君主這一特定用途的“書”,逐漸成為分支文種,稱“上書”。
李邕的《諫以妖人鄭普思為秘書監書》,雖然沒有標明“上書”的字樣,但其致送對象是皇帝,所以屬於“上書”。
“上書”的內容豐富、功用不一。顏之推說:“上書陳事,起自戰國,逮於兩漢,風流彌廣。原其體度,攻人主之長短,諫諍之徒也;訐群臣之得失,訟訴之類也;陳國家之利害,對策之伍也;帶私情之與奪,遊說之儔也。”(《顏氏家訓·省事篇》)
課本所選的“上書”多來自古代史書或詩文總集,收錄者只注重其內容而忽略其形式,保留下來的只是正文部分,正文前後用以表明格式、行文關係、責任者等內容的“首書”“尾書”“末書”被刪減了,師生無法據以獲知“上書”的原貌。據《說文解字》附錄中所載東漢許沖的《上書進說文》,該文體的程式為:
某官某稽首再拜上書皇帝陛下…(正文)…臣某誠惶誠恐頓首頓首死罪死罪稽首再拜以聞皇帝陛下某年月日上
在寫作上,“上書”往往運用鋪陳、排比的寫法,縱橫議論,結構嚴謹、邏輯性強,說理透徹,語言也很生動、形象。
“書”又可作為一種上賜下的下行文書,如漢文帝賜南粵王趙佗書》、漢武帝賜嚴助書》。這種情況直到明代還存在,明人鄭曉今言》卷343中說:“凡上所下,一曰詔,二曰誥,三曰制,四曰敕,五曰冊文,六曰諭,七曰書,八曰符,九曰令,十曰檄。”“書”與“詔書”“制書”“敕書”“冊文”等御用文體並稱,因此可知是一種詔令文種。

作品原文

蓋人有感一餐之惠,殞七尺之身;況臣為陛下官,受陛下祿,而目有所見,口不言之,是負恩矣。
  • 〔殞七尺之身〕指赴死。殞,死。
自陛下親政日近,復在九重,所以未聞在外群下竊議。道路籍籍,皆雲普思多行詭惑,妄說妖祥。唯陛下不知,尚見驅使。此道若行,必撓亂朝政。
  • 〔日近〕時間不長。
  • 〔九重(chóng)〕指皇宮。皇宮有九門,故稱“九重”。
  • 〔群下〕臣民。
  • 〔竊議〕私下議論。
  • 〔籍籍〕紛紛。
  • 〔詭惑〕指詭詐惑人的法術。
  • 〔妖祥〕吉凶禍福。
  • 〔驅使〕使喚,任用。〔撓亂〕擾亂。
臣至愚至賤,不敢以胸臆對揚天威,請以古事為明證。孔子云:“《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陛下今若以普思有奇術,可致長生久視之道,則爽鳩氏久應得之,永有天下,非陛下今日可得而求;若以普思可致仙方,則秦皇、漢武久應得之,永有天下,亦非陛下今日可得而求;若以普思可致佛法,則漢明、梁武久應得之,永有天下,亦非陛下今日可得而求;若以普思可致鬼道,則墨翟、乾寶各獻於至尊矣,而二主得之,永有天下,亦非陛下今日可得而求。此皆事涉虛妄,歷代無效,臣愚不願陛下復行之於明時。唯堯、舜二帝,自古稱聖;臣觀所得,故在人事。敦睦九族,平章百姓,不聞以鬼神之道理天下。伏願陛下察之,則天下幸甚!
  • 〔胸臆〕這裡指個人的意見。
  • 〔對揚〕對答,對抗。
  • 〔天威〕指皇帝的威嚴。
  •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意思是:《詩經》三百篇,用一句話來概括它,就是思想上沒有邪惡的東西。
  • 〔久視〕久活。
  • 〔爽鳩氏〕傳說為古帝少皞(hào)的司寇,掌管法律和刑罰。《左傳·昭公二十年》載,齊景公問:“古而無死,其樂若何?”晏子回答:“古而無死,則古之樂也,君何得焉?昔爽鳩氏始居此地……”意指若“古而無死”,則齊景公不會成為齊國的國君了。
  • 〔久〕早。
  • 〔秦皇、漢武〕秦始皇、漢武帝,都求過長生之術。
  • 〔漢明、梁武〕漢明帝、梁武帝,都崇信佛教。
  • 墨翟(dí)〕即墨子。《墨子》一書中有《明鬼》一篇。
  • 〔乾寶〕東晉史學家、文學家。所著《搜神記》一書多言鬼神之事。
  • 〔至尊〕這裡指墨翟、乾寶各自所處時代的帝王。
  • 〔所得〕指堯舜所獲得的功績。
  • 〔敦睦〕使和睦。
  • 〔九族〕指親族。
  • 〔平章百姓〕使百官各守其職。平章,辯明。百姓,這裡指百官。
  • 〔理〕治理。
〔伏〕敬詞,多用於給皇帝的奏疏中。

注釋譯文

人感動於一頓飯的恩惠,(甘願)赴死;何況我是您的官員,接受您的俸祿,而眼睛所見到的,嘴巴不說出來,就有負恩惠。
自從您親政時間不長,總是在皇宮,所以沒有聽到群臣在外面私下議論。各種方法都有,都說普思多次在做動詭詐惑人的法術,胡亂說吉凶禍福。惟恐您不知道,尚且看到任用。這種方法如果可以,一定擾亂朝政。
我最愚昧最卑賤,不敢用個人的意見對抗皇帝的威嚴,就用古代的事件來作明證。孔子說;“《詩經》三百篇,用一句話來概括它,:就是思想上沒有邪惡的東西。”您現在如果認為普思有奇術,可以達到長久的活著的方法,那爽鳩氏早早套用它,長久的擁有了天下,也不是您今天可以得到而謀求;如果普思可以達到仙方,那么秦始皇、漢武帝早早套用它,長久的擁有了天下,也不是您今天可以得到而謀求;如果普思可以達到佛法,那么漢明帝、梁武帝早早套用它,長久的擁有了天下,也不是您今天可以得到而謀求;如果普思可以達到鬼道,那么墨翟、乾寶就各自獻給他們的君王了,而二位皇帝得到它,就長久的擁有了天下了,也不是您今天可以得到而謀求。這些事都牽涉虛假荒謬,歷代沒有效果,我愚昧不願您再次用它在現在的大好時光。只有堯、舜兩位皇帝,自古被稱為聖君;我觀察他們所獲得的功績,都在於盡人事。使親族和睦,使百官各受其職,沒有聽說用鬼神的方法治理天下。希望陛下您能夠觀察它,那么,天下就很慶幸了。

創作背景

唐中宗李顯即位之初,即任用術士,迷信佛仙神鬼,荒於朝政。這篇奏疏針對“妖人”鄭普思以邪術得幸,入朝為秘書監一事發表議論,列舉歷代帝王求仙訪道終無所獲的史實,證明妖術的虛妄,得出了治國“故在人事”“不聞以鬼神之道理天下”的結論。作者先從食祿感恩的角度發而為言,既表忠心,也為自己的犯顏直諫“找藉口”。議論部分以排比長句展開,條理清晰,字句不避雷同,反覆申述,再三致意,務以進言勸諫為要,語言質樸,極有說服力。曹丕的《典論·論文》中說:“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本文可以說是奏議書論類文章的典範之作。
唐文選唐文選

作者簡介

李邕(678~747),即李北海唐代文學家書法家。字泰和,漢族,廣陵江都(今江蘇省揚州市)人。其父李善,為《文選》(梁蕭統編選)作注。李邕少年即成名,善為碑頌。後召為左拾遺,曾任戶部員外郎、括州刺史、北海太守等職,人稱“李北海”。 後為奸相李林甫殺害,含冤杖殺。
李邕李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