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戰爭與和平

論戰爭與和平

基本介紹

  • 書名:論戰爭與和平
  • 作者:[法] 多米尼克•德維爾潘(Dominique de Villepin)
  • 原版名稱:MÉMOIRE DE PAIX POUR TEMPS DE GUERRE
  • ISBN:9787508688138
  • 頁數:488
  • 定價:69.00
  •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 出版時間:2018-4
  • 裝幀:精裝
  • 開本:32開
作者簡介,內容簡介,編輯推薦,目標讀者,專家推薦,目錄,前言/內文文摘/後記,

作者簡介

多米尼克·德維爾潘
法國前總理、外交部部長、內政部部長、國內安全與地方權力部部長、資深外交家,亞太總裁協會全球主席。
作為政治家,德維爾潘一直把建設和平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在擔任法國外交部部長期間,因在伊拉克問題上持反對態度而贏得國際聲譽,在國際政壇上擁有廣泛影響力。作為文學家,他曾多次獲獎,著有暢銷書《鯊魚與海鷗》《另一個世界》《歐洲人》等。
現在,他成為中法兩國的“使者”,致力於推動中歐經濟交往及中國“一帶一路”的宣傳。

內容簡介

戰爭,一直被視為人類文明發展的助推器,是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平,是人類的生存之本,是人類追求的願望。
人們總認為,戰爭會帶來最終的和平,卻沒有意識到,戰爭的創傷只會令人們遠離戰爭,卻沒有更靠近和平。那么,戰爭究竟會為這個世界帶來什麼?國際上的不穩定究竟因何而起?世界各國人民期盼的和平到底從何而來?
法國前總理多米尼克·德維爾潘以自己的經歷、思考與信念重新審視戰爭與和平的關係,對當下全球面臨的區域性衝突和挑戰進行了深度剖析。
在這本書中,德維爾潘認為,20 世紀提倡的是一種新型戰爭文化,而21世紀則開啟了新型和平文化時代。在這個新時代,國際社會不再只由雙邊關係來定義,更多地是要靠多邊關係來塑造,要共同擔負起和平工作,尋求有效途徑,建立一個穩定而公正的新秩序,共同書寫和平新篇章,讓“永遠不要戰爭”的思想紮根。
《論戰爭與和平》是一部立足近現代史、分析當下時局、提出未來和平建設的重要著作,堪稱集外交史、戰爭與和平研究、國際關係、國際衝突以及政治研究為一體的作品。
戰爭尚未遠去,和平還在路上。關於戰爭與和平的話題非常有必要聽一聽歐洲權威人士發出的聲音。

編輯推薦

★ 多米尼克·德維爾潘 ,中國人廣為人知的政治人物。從擔任法國外交部部長、內政部部長到法國總理,他一直呼籲世界和平、反對戰爭,並因此享譽全球。作為歐洲權威人士,他基於自身經驗、思考、總結,全面分析20世紀和21世紀初期的國際形勢與衝突,提出新時代和平建設指南。這本書對國際秩序趨勢的判斷、對各地區差異描述、對國際合作出路的分有獨到之處。
★ 《論戰爭與和平》,是繼列夫·托爾斯泰、雷蒙·阿隆的著作之後又一本全面探討戰爭與和平的力作。不同的是,本書論述的是新型戰爭時代與新型和平文化。在新型戰爭時代,戰爭的形式、波及範圍、參戰人員、武器等都與歷史上發生戰爭截然不同,所以人們也應該以不同以往的方式追求和平時代。
★ 《論戰爭與和平》是一部立足近現代史、分析當下時局、提出未來和平建設的重要著作,堪稱集外交史、戰爭與和平研究、國際關係、國際衝突以及政治研究為一體的作品。

目標讀者

1、政府官員、外交官、政治學家及政策制定者。
2、高校學者及研究人員。
3、對國際關係、戰爭史、政治類話題感興趣的普通大眾。

專家推薦

和平是人類幾千年來的共同嚮往,但和平之路沒有坦途,戰爭從未停止過。法國前總理多米尼克·德維爾潘先生的新作《論戰爭與和平》,從一個西方政治家的視角,以其國際視野、人文情懷和邏輯理性,給廣大中國讀者展現了新時期戰爭與和平的新特徵和新出路。
——姜建清 中國-中東歐基金董事長
多米尼克·德維爾潘先生的《論戰爭與和平》不同於雷蒙·阿隆的理論著作《和平與戰爭》,是政治家對全球化時代如何進行國際合作和法國如何發揮作用的政論著作。根據親身經驗的國際活動,作者對國際秩序趨勢的判斷、對各地區差異描述、對國際合作出路的分析以及對法國發揮作用的建議都有非常的獨到之處。作者對世界趨勢的認識帶有法國理想主義和浪溫主義色彩,與美、德、日西方政治家們的視野明顯不同。這是一本開卷有益的著作。
——閻學通 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
所有對當今世界國際關係格局特別是和平進程感興趣的讀者而言,德維爾潘先生的《論戰爭與和平》無疑要列入書單之中。他以獨特的視角,真實的事件進行論述,令人信服。這是對我們所生活的世界展開的一次開拓性探索與深思。現在,這場探索就將從中國開始。
——羅馬諾·普羅迪 義大利前總理

目錄

中文版序 //VII
序 言 //XXI
第一部分危機的全球化
第一章 民族國家的分崩離析 //003
失敗國家流行病 //004
“聖戰主義”:機會性病毒 //016
帝國重現 //018
第二章 政治新問題 //031
第四次工業革命中的勝者與敗者 //033
權力的劇變 //038
第二部分 新型戰爭
第三章 邪惡的根源 //047
普勒莫斯,萬物之源? //048
歐洲:“月光下的墓地” //050
21 世紀的“創傷後遺症” //054
第四章 鐵血世紀 //057
非對稱型戰爭 //058
小型戰爭的擴散 //063
奇愛博士的回歸 //068
混合戰爭 //070
神秘的軍事干預衝動 //075
無界限的戰爭 //081
第五章 軍事變革 //087
世界化的軍隊 //090
軍隊職業化 //095
軍隊民主化 //098
未來的軍隊 //108
國防力量 //109
和平的力量:盧安達教訓 //110
安全力量 //119
第六章 阻止戰爭:新的國際遊戲規則 //127
能否遏制戰爭 //129
聯盟周期 //133
第三部分 新型和平
第七章 推動“和平文化” //139
紮根和平 //140
思考不對稱的和平 //147
哥倫比亞和平鴿 //152
和平的英雄讚歌 //156
第八章 締造和平 //159
西方社會的盲目 //160
和平的義務:象牙海岸的例子 //166
製造和平:巴以衝突 //173
和平呼聲 //185
外交工具 //190
和平機構 //204
法律舞台 //207
信用和平 //212
日常和平 //216
文化紐帶 //218
和平的合作者 //228
“一帶一路” //229
“歐非”計畫 //231
第九章 拯救國家 //237
不堪重負的機器 //238
主權死了,主權萬歲 //241
一磚一瓦,重建國家 //244
擴大地區“保護傘” //252
稻草與梁木 //256
第四部分 和平使者
第十章 何謂國際社會 //261
極其活躍的外在表現 //262
世界政府的明暗兩面 //265
“管理委員會”的時代 //273
一個在尋找脊柱的世界 //278
邁向全新的世界版圖 //285
神秘的巨人 //287
國家化身為連線世界的橋樑 //290
第十一章 廢除世界特權 //295
特權泛濫 //296
網際網路,新的權力疆界 //301
思想的較量 //306
共享世界 //312
糧食安全 //316
“我們的家園著火了” //322
移民問題 //324
第十二章 歐洲的陰影 //333
歐洲內戰死灰復燃 //335
歐洲的治理 //344
關於德國的新問題 //350
“歐洲國” //356
歐洲的反恐政策 //362
歐洲與難民問題 //366
以經濟成長為明證 //369
和平的歐洲 //376
泛歐安全中心 //378
獨立、平衡與對話 //381
歐盟軍隊是否會有誕生的一日 //385
第十三章 走出沉默 //391
外交僵局 //392
國家:團結的保證 //396
郊區:被法國遺忘的角落 //405
文化:民族認同感的基石 //411
獨立:基本生存條件 //417
法國與美國:愛找麻煩的雙胞胎 //422
法國與中國:“天下太平” //424
法國的阿拉伯政策:神話結束,希望重生 //425
法國是否有非洲政策 //429
結 語 //433

前言/內文文摘/後記

中文版序
2017年的世界格局中,中國、美國和歐洲之間的平衡關係再度被打破。唐納德·特朗普的當選令美國進入一個脆弱、動盪的時期;與此同時,中共中央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進一步確定了中國穩定、安寧的局面。一個巨人在衰落,另一個在崛起,如同大陸板塊的移動,引發各種震動。歐洲也逐漸意識到自己面臨的戰略新挑戰。在英國脫歐的衝擊和其他危機的重重包圍下,歐洲必須擔負起促進全球穩定的責任,否則其生活水平和自身安全都會受到影響。
中國,如今是國際秩序中的重要成員。近15年來,我經常前往中國,和教育界、政界及商界的人士進行交流。現在將這些交流成果轉達給中國讀者對我而言是件自然而有意義的事。
多年來的訪問讓我更好地了解中國,感受到其強勁的發展力、計畫執行者頑強不屈的精神,還有豐富多元的文化。中國繪畫更是為我打開了領悟中國文化的大門。無論是在趙無極的私人工作室還是其他藝術家朋友的工作間,我都有心領神會的感悟。中法繪畫藝術將沿襲其奠基者的風格繼續發揚光大。中國和法國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之處。兩國都對歷史有著濃厚的興趣,心懷天下大事,注重生活藝術和文學,對外界持有開放、歡迎的態度,還有對美食的熱愛,這些都為中法人民的交流、討論打下良好基礎。我們對文學和繪畫有著共同的摯愛,對教育問題持有同樣的想法。能長期訪問中國是一件幸事,因為我可以從中看到歷史前進的步伐。昔日退居一旁的中國如今正在滿懷信心地確立其世界地位。2017 年,更是印證了這一點。
美國與世界的疏遠
特朗普入主白宮,為美國和世界帶來巨大震動,其民族主義和保護主義的主張贏得了美國部分民眾的支持。他的支持者主要來自中西部“鐵鏽地帶”社會地位下降的工人,在非工業化的進程中,傳統保守的價值觀受到嚴酷的生活條件的挑戰,本土人士與移民者之間關係緊張。擔心自己的社會地位跌落的同時,人們對美國失去全球影響力的恐懼也與日俱增。美國在十幾年前還是超級強國,但費用高昂的境外干預行動令其昔日的雄風不再。美國在全球的財富生產和交易中的份額日益降低。在國際外交方面,反對美國的聲音如今越來越有力。
美國的國家利益以世界經濟為依託並緊密相連,和美國長期以來的文化魅力也密不可分。想要保護本國利益,就必須具有開放、熱情和理想主義精神,這也是美國的價值基礎。特朗普高調宣揚的分裂和封閉主張,打破了1917 年潘興將軍在法國港口——布羅涅登入後開啟的國際政治格局。如今,美國立場日趨強硬,繼續對外界進行軍事干預,試圖將其法制體系強加於世人,保持美元在全球貿易中的強勢,不願接受國際外匯多元化,而國際市場對國際外匯多元化的呼聲卻越來越高。這些強硬立場表明美國如今仍恃強倨傲,而2001 年以來的各場戰爭硝煙未散。
中國的地位日益鞏固
在美國衰落的同時,新的強國正在興起。在新興力量中居首的中國信心滿滿地擔負起其世界責任。歷史上的恥辱經歷使得中國一度衰落:19 世紀初,鼎盛時期的清政府貢獻了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 的近1/3,到20 世紀中葉,卻降到3%。如今,中國重新找回了尊嚴。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78 年開始奠定經濟繁榮的基礎,如今中國文化開始廣為傳播。中國不靠他人,走出了一條自己的道路,開啟了新篇章。中國的發展道路有三個支撐點:黨、民族和國家,也分別代表了三個關鍵問題:維護國家統一、修復民族自豪感、確保經濟繁榮。
中共十九大肯定了中國強盛、持久的發展趨勢,習近平主席為“中國夢”下達的指令切實有效。中國共產黨在建立國家長期發展的統一目標時,制定了“五年計畫”發展的重點,由此推動共識文化的發展。中國共產黨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納入黨章, 確立新目標,總結經驗傳統,表明中國願擔負其世界責任的信心。
中華民族是中國重振雄風的基石。我所到之處,都看到中國重拾其文化傳統,支持藝術創作,推行創新的文化外交,發展有效的“軟實力”。傳統文化教育重新受到重視,在各個學科得到推廣,並且從孩童抓起。中國作家也在國際上日益得到認可,例如魯迅的作品最近被重新翻譯成法文,還有其他現代作家也在全球擁有讀者群。中國的名勝古蹟和旅遊資源越來越受到關注,中國的藝術展也在海外獲得成功,向世界傳播了豐富的中國文化。除了最具代表性的景點如長城和西安兵馬俑,還有修復的歷史古鎮、冬季體育場和多條遠足路線,南方則有漂亮的海灘。這些豐富的自然景觀和歷史景觀向我呈現了中國多彩多姿的面貌。中國的文化無處不在,其典型的建築風格,從胡同古巷、小橋流水、恢宏殿堂,到自然和諧的村落建築,都和21 世紀令人目眩的高樓大廈比肩共存。從孔夫子到毛澤東,如今的中國融合了5 000 年的古老文明和面向未來的現代景象,線上支付開始取締紙幣。所有的這一切都以政府為核心,政府是經濟發展的引擎。中國帶著無比堅定的意願,通過辛勤的工作、持續穩定的政策和決心來鞏固自己的地位。過去30 年來,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逐步實現了工業升級,並推動了內需增長。李克強總理在《中國製造2025》綱要中指出,要推動中國在高新領域內的帶頭作用。中國海外投資的增長引起了一些誤解和擔心。在未來的數十年,毫無疑問,中國將在眾多領域內占據全球首位,但與此同時,中國也將面對多個重要挑戰。
首先是環境問題,這也是中國的首要問題。無論是在城市規劃、農業方面還是工業方面,針對土壤和水污染的鬥爭已經展開。為了實施有效措施,中國政府已展開一項大型綠色投資計畫,涵蓋整個價值生產鏈。中國在未來的數年內將全力減少碳排放。為此,中國自第 21 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以來一直大力推動氣候契約的執行,同時進行能源過渡,將重心放在可再生能源上,特別是太陽能和風能,對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賴開始減少,成為綠色能源的最大市場。
中國的人口過渡要比世界其他地區更為迅速。因此,勞動力人口占比下降,特別是在獨生子女政策的推行下,人口趨於老齡化。開放“二胎政策”後,生育率並無明顯提高,想要孩子的夫妻需面臨職場和經濟雙重壓力。雖然這帶動了某些重要的經濟領域,如“銀髮經濟”的發展,但也給社會補助和新老兩代人的互助問題帶來新的挑戰。不但如此,這也涉及中國城市建設的重新規劃,為低收入者提供更多的住房,改善生活質量,促進各類人員融入社會,包括農民工。
在中國,經濟和金融挑戰確實存在。中國發展很快,面臨經濟失衡的危險。首先,各個經濟領域之間發展不平衡,國有企業、私營集團和小型企業的運作方式也很不相同,不同地區也有各自不同的特長業務,如東北地區的重工業和南方大都市的高新科技產業。在金融業,中國存在經濟泡沫和放緩的危險。在所有領域,中國企業都在踏上全球舞台的前沿。在工業領域有著舉足輕重的大型企業,在短短數年內就實現了驚人的技術升級。面對全球科技革命潮流,中國企業不甘落後,打造了許多本土產品和知名企業,如微信、百度、騰訊和阿里巴巴。科技巨頭不再僅僅是美國的GAFA(谷歌、蘋果、Facebook 和亞馬遜),同時存在於北京、上海、香港和杭州。當然還有空間科學,中國在這一領域也越來越成功,其空間項目的發射數量達到新高。
為了應對這些挑戰,中國成為國際舞台上的倡導者,2013 年秋, 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帶一路”計畫就是例證。這是一個重要項目, 不僅可以滿足中國自身的需求,而且可以促進多邊合作關係和包含各方的多個項目。“一帶一路”涉及的各個國家可受益於中國的眾多投資,並得到新型國際機構體系的支持,這一體系較現有機構可更好地滿足新興國家的需求。“一帶一路”倡議的挑戰在於和每個合作國建立良好的互動平台。為此,必須通過恰當的多邊機構來聯合“一帶一路”的各個國家,才能保證中國的倡議在互贏的精神下滿足所有參與方的需求。中國的長遠目標是藉此縮小發展差距,通過對話和交流來容納各地區人民,不僅是在商業領域,還有政治領域。中國外交為新的國際機構形式帶來合作精神,促進創新項目的誕生。
歐洲開啟新篇章
歐洲經歷了15 年的政治、金融和文化危機。《歐盟憲法條約》在2005 年遭法國否決,如今面臨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移民危機及英國脫歐,我希望2017 年為歐盟重建帶來了新的動力。歐洲如今處於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首先是政治轉折點。隨著新一代領導人的掌權,民粹主義至少在目前階段得以控制。民粹主義的主因是公民對政治制度失去信心、迷失政治方向。在有排外傾向的國民黨派的推動下,民粹主義在歐洲的核心地區——德國、奧地利、波蘭、匈牙利和法國都曾一度得以發展,如今有所後退。法國總統埃馬紐埃爾·馬克龍,義大利總理馬泰奧·倫齊、愛爾蘭總理利奧·瓦拉德卡、奧地利總理塞巴斯蒂安·庫爾茨和希臘總理阿列克西斯·齊普拉斯是新一代歐洲領導人,決心推動歐洲發展,改變各自國家的政黨體系,標誌著一個政治幻想周期的告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