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視野:國小科學教育的挑戰及應對

課程視野:國小科學教育的挑戰及應對

《課程視野:國小科學教育的挑戰及應對》是2010年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榮華。

基本介紹

  • 書名:課程視野:國小科學教育的挑戰及應對
  • 作者:張榮華
  • ISBN:9787121113512
  • 頁數:228
  • 出版社:電子工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07 
  • 開本:16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在系統分析國內、外課程理論的基礎上,提出研究和發展國小科學教育的課程理論。在此基礎上從課程的五個層次——理想課程、正式課程、可理解課程、實踐性課程和經驗課程上,對中國國小科學課程的發展歷程進行了歷史回顧,闡述了自文藝復興以來國際科學教育思想的演變,總結了自19世紀以來國際國小科學課程發展的歷史經驗和改革趨勢。本書基於國小科學課程發展的歷史際遇和國際挑戰,採用三角互證(Triangulations)的研究策略,從師資條件、國小科學實踐性課程實施及其現實基礎條件等幾個方面探討國小科學教育所面臨的各種挑戰;分析、討論了近年來中國科學教育實驗項目的成功案例——“做中學”,總結了“做中學”科學教育理論內涵;論述了在新世紀用“做中學”科學教育理念改造國小科學課程的可行性。最後,本書從科學文化建設和課程發展兩個角度,探討了應對各方挑戰,振興與發展中國國小科學教育事業的方略。 本書對構建中國國小科學教育新體系,構建適應21世紀發展的理想國小科學課程,尤其是構建21世紀國小科學課程發展方略等方面提出了若干觀點或建議,適合作為科學教育類教師用書,也可供科學教育研究者使用。

圖書目錄

導言
0.1研究背景
0.2文獻梳理
0.3本書結構
第1章 國小科學教育研究的課程理論基礎
1.1 眾說紛紜的課程定義表明課程是一個“複雜事物”
1.2 課程具有層次性和發展性
1.2.1 課程的層次性
1.2.2 課程的發展性
1.3 課程發展的含義及其研究意義
1.3.1 課程發展的含義
1.3.2 研究課程發展的意義
1.4 小結
第2章 中國國小自然課程生存與發展的歷史之路
2.1 理想科學課程匱乏
2.1.1 道德教化的儒家理想課程觀統治中國近兩千年
2.1.2 張之洞的“中體西用”的理想課程觀出現了科學
教育萌芽
2.1.3 嚴復的“物理科學為當務之要”理想科學課程觀
2.1.4 與科學教育擦邊而過的幾種理想課程觀
2.1.5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想科學課程觀
2.1.6 劉默耕的“科學啟蒙教育”理想科學課程觀
2.2 正式課程幾經變更
2.2.1 自然課程課時長期低於語文、數學課時
2.2.2 自然課程的課程目標、內容和教學方法幾經變更,未
形成一個一脈相承的教育傳統
2.2.3 自然課程發展的相關規定未得到繼續傳承
2.3 可理解課程開發呈現出“引入—改編—再引入”的單一
編寫模式
2.3.1 不同歷史階段的幾種自然教材及其特點
2.3.2 國小自然教材開發特點
2.4 實踐性課程徘徊在探究性科學教育的大門之外
2.4.1 個人課程:對科學和科學教學的認識匱乏
2.4.2 實施課程:忽視科學方法教育
2.4.3 實際課程:未顯科學探究性質
2.5 經驗課程尚未獲得科學真諦
2.6 小結
第3章 國際國小科學教育發展概述
3.1 文藝復興以降的科學教育思想及其影響
3.1.1 弗吉里奧和培根的科學教育思想及其影響
3.1.2 夸美紐斯的科學教育思想及其影響
3.1.3 盧梭的科學教育思想及其影響
3.1.4 裴斯泰洛齊的科學教育思想及其影響
3.1.5 斯賓塞和赫胥黎的科學教育思想及其影響
3.2 19世紀國際國小科學課程發展歷史概述
3.2.1 美國
3.2.2 法國
3.2.3 德國
3.2.4 英國
3.3 20世紀美國國小科學課程發展歷史概述
3.3.1 “科學的”、“美國式”的教育改革模式
3.3.2 美國20世紀國小科學課程發展歷史概述
3.3.3 美國20世紀60年代國小新科學課程開發的經驗
3.4 20世紀國際國小科學教育和課程發展特點
3.4.1 科學課程被確定為核心課程,從幼稚園開始開設
3.4.2 各國都致力於提高國小科學教育水平
3.4.3 總結和提出了課程開發原則
3.4.4 形成多樣的國小科學課程形式
3.4.5 國小科學教學理論層出不窮
3.5 小結
第4章 中國新一輪國小科學課程改革概況及凸現的問題
4.1 中國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簡介及凸現的問題
4.1.1 中國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背景
4.1.2 中國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概況
4.1.3 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凸現的問題
4.2 國小科學課程改革凸現的問題
4.2.1 理想課程缺失
4.2.2 科學課程開發的基礎性研究工作不足
4.2.3 可理解課程開發程度不足,只進行部分開發,而未
達到全面開發程度
4.2.4 教師實踐性課程未能得到有效改善
4.2.5 正式課程出現科學性的錯誤
4.3 三角互證與國小科學課程實施現狀研究
4.3.1 問題的提出與研究目標
4.3.2 研究樣本
4.3.3 研究策略——三角互證
4.4 小結
第5章 國小科學教育面臨的挑戰之一:師資隊伍狀況考察
5.1 年齡結構、性別比例及平均年齡
5.2 職稱結構
5.3 第一學歷結構
5.4 樣本的教齡和自然課教齡結構
5.5 自然教師專/兼職情況
5.6 小結
第6章 國小科學教育面臨的挑戰之二:實踐性課程狀況的調查
與研究
6.1 科學教師個人課程之調查
6.1.1 問題的提出與研究目的
6.1.2 方法與樣本
6.1.3 數據的整理與分析
6.1.4 結果與分析
6.1.5 結論
6.2 科學教師實施課程的調查
6.2.1 問題的提出與研究目的
6.2.2 方法與樣本
6.2.3 數據編碼與統計
6.2.4 編碼系統的評估者間信度
6.2.5 結果分析與討論
6.2.6 結論
6.3 科學教師實際課程的觀察與研究
6.3.1 研究目的
6.3.2 方法與樣本
6.3.3 數據的收集、轉錄與編碼
6.3.4 研究的信度與效度
6.3.5 結果
6.3.6 討論與分析
6.3.7 結論
6.4 小結
第7章 國小科學教育面臨的挑戰之三:現實基礎考察
7.1 研究目的
7.2 方法與樣本
7.3 數據的收集、轉錄與整理
7.4 研究的信度與效度
7.5 結果與討論
7.5.1 訪談結果
7.5.2 討論與分析
7.6 小結
第8章 國小科學教育發展趨勢探討
8.1 “做中學”探究式科學教育實驗項目及其特點
8.1.1 “做中學”探究式科學教育實驗項目簡介
8.1.2 “做中學”探究式科學教育實驗項目的特點
8.2 “做中學”與杜威“從做中學”教育理論
8.2.1 杜威的“從做中學”課程開發實踐及其理論
8.2.2 自然科學研究與杜威的“從做中學”
8.2.3 “做中學”與“從做中學”的區別與聯繫
8.3 “做中學”科學教育理論
8.3.1 對“做中學”的深層次分析
8.3.2 “做”的結構理論
8.3.3 “學”什麼
8.4 用“做中學”改造國小科學課程的可行性
8.4.1 用“做中學”改造國小科學課程的必要性
8.4.2 用“做中學”改造國小科學課程的含義
8.4.3 用“做中學”改造國小科學課程的可行性
8.5 小結
第9章 國小科學教育事業的發展與振興
9.1 科學文化自覺及建設
9.1.1 科學文化自覺
9.1.2 科學文化分析
9.1.3 科學文化建設
9.2 構建適應新世紀發展的理想科學課程
9.2.1 幼稚園、國小科學課程的“啟智”性質
9.2.2 國小科學課程的“核心”地位
9.3 新世紀國小科學課程發展方略
9.3.1 基於實踐性課程發展的科學教師師資隊伍建設
9.3.2 基於課程規律的課程發展
9.3.3 基於“做中學”經驗課程發展的國小科學課程
評價機制
9.4 小結
第10章 結語
附錄A “物體熱脹冷縮”教案分析
附錄B 國小自然教師問卷調查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