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評定

課堂評定主要指教師通過收集學生在課堂中的信息,對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判斷和決策,並制訂出最適合學生髮展的教學計畫的過程。課堂評定一般側重學生的學業成就,但是還包括對學生行為和態度品德等方面的評定。教師可以通過評定,來反思他的教學是否有效,確定哪些學生需要個別輔導。學生通過評定,可以了解他們的學習水平以及學習策略是否有用。家長通過評定,知道他們的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學校根據評定結果,對學生進行分班,決定學生能否升學或畢業。教育部門通過評定,來比較學校和教師的教學水平。教學中常用的評定,大致可分為三類模式:傳統的評定模式、動態評定模式和課程本位評定模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課堂評定
  • 套用學科:心理學
含義,功能,教育決策和課堂評定,三種模式,傳統的評定,動態評定,課程本位評定,

含義

課堂評定主要指教師通過收集學生在課堂中的信息,對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判斷決策,並制訂出最適合學生髮展的教學計畫的過程。當前,學生們的大部分學科成績都是通過課堂評定得到的,例如語文、地理、化學的期中考試成績。教師根據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因材施教,尤其在特殊教育領域中,課堂評定是學校人員在對學生進行分類、安置和課程設定時必須參考的主要信息。
課堂評定一般側重學生的學業成就,但是還包括對學生行為和態度品德等方面的評定。許多學校通過對操行進行優良中差的等級評定和班主任的品德鑑定,來評價學生的行為和品德。在美國的一些學校,也針對每個學生製作了行為登記卡,描述學生的行為,如“聽從教師的指導”、“聽課認真”、“能夠與其他同學合作”、“善於有效地使用時間”等。
課堂評定與教育評定相比,概念更加具體、範圍更窄。課堂評定一般是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行為、社會化程度和道德方面的評價,其重點是學習評定;而教育評定則是包括教育活動中的所有評定工作,除了課堂評定,還有學校對教師教學成效的評定等。學習評定的概念最具體,僅僅指對學生學習活動或學業成就的評定,是課堂評定的一個最重要組成部分。由於課堂評定的關鍵是學習評定,因此本章下面的行文如無特殊說明,評定、課堂評定和學習評定都僅指對學習的評定。

功能

我們需要定時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向教師、家長和學生報告學生的學習狀況。教師可以通過評定,來反思他的教學是否有效,確定哪些學生需要個別輔導。學生通過評定,可以了解他們的學習水平以及學習策略是否有用。家長通過評定,知道他們的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學校根據評定結果,對學生進行分班,決定學生能否升學或畢業。教育部門通過評定,來比較學校和教師的教學水平。因此,評定的重要性幾乎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有關測驗的研究也發現,對於使用了評定的課程,學生的學習效果要優於沒有使用評定的課程。
1.首先,它為師生調整和改進教學提供了充足的反饋信息。
教師通過課堂評定的反饋,了解教學效果。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隨時提問學生,根據回答的情況推想學生對講課內容的理解程度。不過,經常讓學生做一些小測驗,能更準確地把握學生的學習進展。
學生通過課堂評定,能明確自己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例如,在等邊三角形的測驗中,教師對學生的答卷進行了仔細的評判和批註。這樣,有些學生會發現自己對等邊三角形中線的計算方法不清楚,有些學生髮現自己對等邊三角形的概念理解不夠。如果學生明白了自己的不足,在下節課的學習中就會對症下藥。
評定信息越具體,越有助於學生了解怎樣改進學習,反饋的作用越有效。早在1958年,佩基就發現,當教師的評定既含有分數也有建議時,與只有分數的評定相比,對學生的學習成績有促進作用。克羅斯夫婦的研究發現,兩種評定方式:具體的描述性評定和只有等級分數的評定,前者的學生對成功更易於進行內部歸因,而後者使得學生更偏向運氣等外部歸因。課堂評定信息還可以激發和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促使學生努力學習。這種反饋信息將重心放在課程和教學方面,促使師生對自己的教與學的活動進行反思,提高了教學活動的質量。
2.課堂評定還是家長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學校鑑別學生學業成績的主要方式。
學校通過成績單向家長報告學生的評定結果,可以使家長及時了解學生在學校中的表現。學校通過評定的結果來選拔學生,對學生進行職業指導,為學生設計出更適應其能力發展的培養計畫。評定信息是制訂特殊學生的教育方案的重要依據。
家長通過課堂評定可以及時知道孩子在學校里的表現。此外,成績單有助於家長配合學校的教育,在家庭內建立出一套以評定為標準的強化系統。有大量的研究發現,因為家長傾向於鼓勵孩子取得好成績,在學校做好學生,所以成績作為一個有效和重要的刺激物,可以促進學生的行為和學業的進步。
3.課堂評定和教學的關係,決定了評定一教學過程的有效性。 。
學習評定與教學活動是密切聯繫的。課堂評定與教學的關係越密切,教學過程越有效。在教學活動中,通過對照教學目標對教學效果進行價值判斷,有組織地提供調控教學活動的信息,以便教師和學生改進自己參與教學活動的狀態。
教學模式中,主要有四項因素:教學目標、起點行為、教學活動與學習評定,影響到教學活動的成效。其中,教學目標是目的,是教學活動的基礎,後三項是達到目的所需的手段或途徑,而學習評定對另三項有重要的反饋作用。只有通過學習評定,才能確定教學行為在多大程度上接近預計的目標,判斷教學活動的效果與效率。教學過程需要學習評定不斷向教學目標、起點行為和教學活動反饋,從而反覆循環上升,不斷逼近教學目標。當學習評定的成績表明教學已經達到了既定的目標後,標誌著舊教學過程的終結,新的循環又會產生。因此,成功的教學除了合理可行的教學目標、對起點行為的準確把握、適當的教學活動,還必須包括有效的評定方法。
最初的評定通常在教學前開始,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和結束時,教師還應不斷地進行評定,以便準確、及時地掌握學生正逐漸改變著的學習狀況。這樣,不間斷的多次評定和決策確保有效的教學得以順利實現。具體地說,評定對教學有以下幾項功能:
1.篩查:對所有的學生進行粗略、簡單的考核與測試,確定哪些學生需要更全面、綜合的檢查。
2. 分類(分班):決定學生應該接受什麼水平的教育。對於特殊兒童,可以確定學生需要接受哪一種類的特殊教育。
3.診斷:對學生進行一系列詳細地測查,了解學生的優勢與不足以及對教學的準備情況,以便為教育決策提供信息。
4. 制訂教學計畫:根據評定結果,教師可以針對個別學生制訂教育計畫。評定信息是對學生進行分類,確定教學目標和內容以及制訂教學的特殊計畫的重要依據。
5.指導學生:通過前測和後測的比較,了解學生的成就和正在取得的進步,以便指導學生的學習。有許多方法可供使用,如正式測驗、觀察、課程本位評定等。
●課堂評定的結果還是教育評價的依據。
有關部門或者社會通常從學生的評定結果來評價某個班級、學校、地區或者省市的教學水平。它也是教育管理人員評定和考查教師、學校工作業績的指標。這可能會帶來一些不良影響,比如學校過於重視學生的考試成績,給教師、學生增加了心理壓力,而忽視那些考試涉及不到的必要的能力訓練,例如創造力、社會適應技能等,造成了教育目標的變形。

教育決策和課堂評定

課堂評定為教學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任何教育決策的制訂都必須建立在評定的基礎上。但是,由於評定方式的差異,當教師具體在制訂教育決策前,還應該考慮相應的評定方式,判斷自己所採用的評定方式能否收集到有用的資料。

三種模式

心理學家對評定的看法一直存在著分歧,圍繞不同的理論觀點形成了不同的評定模式。教學中常用的評定,大致可分為三類模式:傳統的評定模式、動態評定模式和課程本位評定模式。

傳統的評定

學校人員使用傳統評定的目的,是為了解答幾個方面的問題:學生在學習上有何特點?他的各項基本能力處在何種發展水平?他的長處和短處?怎樣幫助學生在今後的學習中取得進步?學生的進步情況?
傳統評定在指導思想上更多地受到了行為主義和早期認知心理學的影響。它經常使用的測驗,是標準化常模參照測驗。不過,除了標準化測驗,教師還需借鑑其他的非正式評定的手段,來確定兒童學習的狀況及原因。學校人員根據傳統模式的評定結果,可以進行有關的教育決策,包括對學生進行分班,確定學生在某些技能發展上的優勢與不足。

動態評定

近些年,傳統評定模式由於其僵化性,在套用過程中招致了不少質疑。人們的興趣開始轉向了動態評定。一些教育心理學家十分重視發揮測評對教學的作用,極力推崇動態評定並探討了動態評定的方法及程式。他們提出動態評定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不只是簡單的前測和後測,而且能夠直接指導教學,與教學融為一體。
在動態評定中,標準化測驗的作用有所下降,它較少使用標準化測驗。教師的目的是評價學生在教學情境下進行學習的能力水平,而不是確定學生已經學會了什麼。為了獲得自己感興趣或關心的信息,教師需要經常使用自編測驗,由自己決定評定的目標、對象、性質和時間。由此,動態評定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和連續性。
動態評定的目的是確定學生在適宜的條件下能夠達到的水平,評價學生在師生互動作用的教學條件下的學習情況。動態評定的關鍵性要素是學習發生的社會環境。當學生和教師之間建立了一種健康的互相影響的關係時,學生的學習能力會得到發展和充實,從而有可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學習潛能。
動態評定的過程一般是,教師先提供教學,再觀察學生在教學中的反應和表現,進行主觀評價。因為評定結果主要用於調整和指導教學,所以評定標準不是測驗分數,而是由教師自定或者和學生協商。

課程本位評定

課程本位評定是以課程內容為依據,使用標準參照測驗進行的評估,是特殊教育領域裡使用得最為廣泛的評定模式。它針對的是學生的掌握情況,而不考慮與常模團體的比較,是傳統評定方式的有效補充。
課程本位評定把教學提到最重要的位置,降低了測驗或考試的作用。與傳統評定相比,它所使用的材料通常直接來源於學生在課堂中學習的內容。採用特定學校或班級的課程要求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有助於加強評定和教學的聯繫。測驗的材料是教材和教學涉及到的內容。例如,教師計畫在一個月內教會學生讀寫100個漢字,那么月底的評定就是測查學生對這100個漢字的掌握情況。
課程本位評定要求教師首先制定課程範圍或個體教育計畫的目標,即希望學生學會什麼內容,掌握到何種程度。教育計畫的目標應該詳細,甚至可以具體到個別學生。然後,對課程範圍內的問題或學習任務,經常進行系統性和重複性測量,來評定學生。最後在圖表上繪製出測評結果,這樣學生和教師都可以清晰地看到學生取得的學習進步。
有人發現,經常測量學生在一分鐘的閱讀時間內大聲誦讀出的單詞數量,可以指導學生在閱讀方面的進步。下圖是根據課程本位評定結果繪製的學習進展圖,顯示了學生在4個月的學習期間口頭閱讀成績的發展趨勢。
縱坐標表示的是學生在1分鐘內正確流利讀出的漢字數。階段A代表基線成績,是學生在教學前連續三天測量的結果。階段B是教師運用目標教學進行教學干預後,學生取得的進步,用學生在隨後的14個星期的每周五的測驗成績來表示。虛線是個別教育計畫的目標,即教師所構想的,通過14周的教學學生能夠每分鐘朗讀120個漢字。
課程本位評定縮小了課程和教學之間的差距,加強了教學的目的性,為教學活動尤其是學習困難兒童的特殊教學,提供了一項有效的評定手段。它的特徵可以簡要地概括如下:傳統常模參照測驗的一種變換形式;以學生的學校或班級所教的課程內容為核心;把測驗與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與個體教育計畫相聯繫;要求對測評結果繪圖;使用直接的重複性測量來表示學生在某一連續時間段內取得的進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