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四家

說話四家

“說話”是一種盛行於唐宋時期(公元7~13世紀)的民間技藝,“說話”藝術發展到南宋時期(公元1127~1279年),由於所敘說內容和表演風格的豐富完善,呈現出流派紛紜的局面,這時的說話藝人不僅人數多,而且分工細緻,出現了所謂的“說話四家”。

“說話四家”指的是“小說”、“說經”、“講史”和“合生”四種曲藝表演形式。小說家是“說話四家”中藝術技巧最成熟、最興盛的一家,小說家的話本通常稱為“小說”,都是講說短篇故事,一次或數次講完。題材除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外,大多取材於當代社會生活,與現實聯繫比較密切。講史家的話本通常稱為“平話”,講史以講說前代史書文傳,朝代更迭,歷史戰爭為主,題材廣泛,內容豐富,一般篇幅較長。為了講述方便,講史大多根據故事內容的需要進行分卷立目,以示情節發展的段落,後來逐漸演變成章回小說的回目。“說經”主要講說佛教經典和人物故事,也包括民間關於參禪悟道的題材。合生家是“說話四家”中勢力最小的一家,從現在很少的記載中推測,“合生”大概以講說當世故事為主,篇幅較短,一般一篇只講說一個故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說話四家
  • 起源時間:唐宋時期(公元7~13世紀)
  • 屬性:曲藝表演形式
  • 種類:小說、說經、講史和合生
說話四家,小說,鐵騎兒,說經,講史,

說話四家

“說話”是一種盛行於唐宋時期(公元7~13世紀)的民間技藝,“說話”藝術發展到南宋時期(公元1127~1279年),由於所敘說內容和表演風格的豐富完善,呈現出流派紛紜的局面,這時的說話藝人不僅人數多,而且分工細緻,出現了所謂的“說話四家”。
“說話四家”指的是“小說”、“說經”、“講史”和“合生”四種曲藝表演形式。小說家是“說話四家”中藝術技巧最成熟、最興盛的一家,小說家的話本通常稱為“小說”,都是講說短篇故事,一次或數次講完。題材除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外,大多取材於當代社會生活,與現實聯繫比較密切。講史家的話本通常稱為“平話”,講史以講說前代史書文傳,朝代更迭,歷史戰爭為主,題材廣泛,內容豐富,一般篇幅較長。為了講述方便,講史大多根據故事內容的需要進行分卷立目,以示情節發展的段落,後來逐漸演變成章回小說的回目。“說經”主要講說佛教經典和人物故事,也包括民間關於參禪悟道的題材。合生家是“說話四家”中勢力最小的一家,從現在很少的記載中推測,“合生”大概以講說當世故事為主,篇幅較短,一般一篇只講說一個故事。
“說話”藝人所用的底本,統稱為“話本”。話本的創作過程大抵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先有流傳的故事,其後整理成話本,說話人依據自己知識和技巧,仔細揣摩聽眾的心理,將原來口頭流傳的故事,重新加工,創作成為動人的說話節目,以後又加以整理而成。另一種情況是為適應說話藝人的說講需要,由當時的“書會”(說話人的組織)專門為說話藝人編寫的話本,利用當代新聞、歷史故事、民間傳說等題材寫成的故事梗慨,表演時由說話人在此基礎上進行想像發揮。話本的創作都是為了說話人表演或傳授之用,實用目的很強。後來隨著說話伎藝的發展和市民民眾對文化娛樂的需要,以及印刷技術的進步,話本經過進一步的加工潤色,逐漸演化成書面的通俗文學。
南宋吳自牧《夢粱錄》曾提出“說話四家”之說,但由於文欄位落不明,句讀歧異,所以近代學者對四家之分曾產生過分歧意見。在宋人著述中,耐得翁《都城紀勝》的記載比較明確:“說話有四家:一者小說,謂之銀字兒,如煙粉、靈怪、傳奇;說公案,皆是搏刀趕棒(朴刀桿棒)及發跡變泰之事;說鐵騎兒,謂士馬金鼓之事;說經,謂演說佛書;說參請,謂賓主參禪悟道等事;講史書,講說前代書史文傳、興廢爭戰之事。”從這段文字記載的題材內容看,一般認為可分:①小說(又稱銀字兒);②說公案、說鐵騎兒;③說經、說參請;④講史書。另外,據《西湖老人繁勝錄》“瓦市”條所載,則分為:小說、說經、說史書 3類。《武林舊事》和《夢粱錄》記載諸色伎藝人姓名,也是按這 3類劃分。清代翟灝《通俗編》引耐得翁《古杭夢遊錄》之說,分為銀字兒、鐵騎兒、說經、講史四家,近人王古魯《南宋說話人四家的分法》一文也從其說,並加以闡釋。

小說

小說 又稱銀字兒,一般認為是由於小說在說唱時用銀字笙或銀字觱篥來伴奏而得名。由於這種樂器吹奏的聲音悱惻動人,後來有些詩中常以銀字作為哀艷腔調的代稱。至宋代銀字引申為哀艷之意,像小說中煙粉、靈怪、傳奇一類,內容大都哀艷動人,因此以銀字兒來稱這一類小說,與公案、鐵騎兒相區別。宋代小說有說有唱,可以用銀字笙或銀字觱篥來伴奏,也可以吹起這種樂器來招徠聽眾。宋代,在民間諸色伎藝人中,以小說藝人為最多。據《東京夢華錄》載,北宋時出色的小說藝人有李慥、楊中立等 6人。南宋時據《武林舊事》、《夢粱錄》等書記載,則有蔡和、李公佐等50餘人。可見南宋時小說伎藝比北宋時還要盛行。另據《武林舊事》載,南宋時小說人也有了自己的行會,名為雄辯社,在迎神賽社時與其他伎藝一起演出。
據《醉翁談錄》、《也是園書目》和《寶文堂書目》中所記宋代話本名目,約有 140多種,大部分已經散佚,留傳至今的有《京本通俗小說》殘卷。此外尚有《刎頸鴛鴦會》、《柳耆卿詩酒翫江樓》、《孔淑芳雙魚扇墜傳》等散見於明人所輯的《清平山堂話本》、《古今小說》、《警世通言》、《醒世恆言》和熊龍峰刊本中。在《醉翁談錄》里也載有《因兄姊得成夫婦》、《紅綃密約張生負李氏娘》、《張生彩鸞燈傳》等,不過都比較簡單。這些小說,有的取材於唐人傳奇,像《李亞仙》、《鶯鶯傳》、《大槐王》、《聶隱娘》等;有的采自歷史故事、神怪故事和民間傳說,象《姜女尋夫》、《楊令公》、《五郎為僧》、《紅蜘蛛》、《芭蕉扇》等。更多的是取自宋代社會現實生活,象《碾玉觀音》、《錯斬崔寧》、《志誠張主管》等,描寫的都是當時市民階層中的生活圖景,通過中下層市民的遭遇和命運,揭露了當時封建統治階級草菅人命迫害小民的殘暴行為,同時讚揚了這些下層人民的智慧、勇敢和反抗精神。這是在宋代小說中所出現的新的人物形象和新的題材內容。

鐵騎兒

是否與銀字兒別為兩家,在近代學者中還有不同看法。根據《都城紀勝》所說,鐵騎兒是敷演“士馬金鼓之事”,由於它與講史不屬於一家,所以嚴敦易在《水滸傳的演變》一書中認為當是專門講說宋代戰爭故事,包括農民暴動和起義以及抗金義兵的一些英雄傳奇。陳汝衡《說書史話》及李嘯倉《宋元伎藝雜考》都認為說公案、鐵騎兒應為一家,“士馬金鼓”與“朴刀桿棒”題材相近,而與小說家的傳奇、煙粉、靈怪題材不同,可分為文、武兩家。

說經

說參請 演說佛經故事和參禪悟道故事。在唐代已很盛行,當時由僧侶們在寺廟中講唱。宋代說經,相傳最早的《香山寶卷》即為北宋崇寧二年(1103)普明禪師在武林所作,北京圖書館所藏《銷釋真空寶卷》也是宋末元初的抄本。可能因南宋瓦肆間以講唱勸世經文的為多,因此當時稱為說經或談經。南宋說經人,據《武林舊事》、《夢粱錄》等書記載,有長嘯和尚、達理和尚、喜然和尚、陸妙慧、陸妙靜等20人左右,都為僧尼。說諢經則有戴忻庵1人。

講史

即講說歷代爭戰興亡的故事,都是長篇。主要事跡基本符合史實,在細節和刻畫人物上則全靠藝人敷衍描繪。北宋時瓦肆間說三分已經很盛行,據《東京夢華錄》載,崇寧、大觀年間瓦肆中除去一般講史外,單有藝人霍四究專門說三分,還有尹常賣講五代史。南宋時講史更加發展,據《西湖老人繁勝錄》記載,當時在臨安北瓦的十三座勾欄內“常是兩座勾欄專說史書”,《武林舊事》所記的諸色伎藝人中,除小說外,也屬講史藝人最多,計有23人。講史的伎藝要求有淵博的學識,象《醉翁談錄》所說,要通經史、博古今,才能“秤稱天下淺和深”。《夢粱錄》中所載的講史藝人王六大夫,便是“講諸史俱通”的,因此聽者紛紛。其他講史藝人象喬萬卷、戴書生、張解元、陳進士等,都是由於精通書史文傳,廣識博聞,才得到這類稱號的。
宋代所講說的史書,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時以說三分和五代史為最流行。南宋時,據《夢粱錄》載,則有:《通鑑》,漢、唐歷代書史文傳,在《醉翁談錄》中則載有:說孫龐鬥智、劉項爭雄、三國志、說黃巢……,“史書講晉、宋、齊、梁”等,內容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廣泛,既可給人以豐富的歷史知識,又可激發人們的愛憎感情。
與南宋同時,北方的金朝也有不少說話藝人。《三朝北盟會編》卷77《金人來索諸色人》條記載金人向南宋索御前祇候,包括教坊樂人、雜劇、說話、弄影戲、小說等藝人150餘家。《金史》中記載有供奉宮廷的“說話待詔”,如說《五代史》的藝人劉敏曾為金主完顏亮之弟完顏充說梁末帝朱友貞殺朱友珪之事;還有賈耐兒、張仲軻等都以說話為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