誣陷罪

誣陷罪

我國刑法中有誣陷罪這一罪名,其全稱為誣告陷害罪

誣告陷害罪,是指故意捏造犯罪事實,向公安、司法機關或者有關國家機關告發,意圖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節嚴重的行為。

基本介紹

法律條款,誣告陷害罪的客體,主觀構成要件,誹謗和侮辱的區別,

法律條款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條
捏造事實誣告陷害他人,意圖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不是有意誣陷,而是錯告,或者檢舉失實的,不適用前兩款的規定。
如果誣告陷害行為導致他人被錯判死刑的,應以誣告陷害罪故意殺人罪間接正犯)的想像競合犯論處。

誣告陷害罪的客體

客觀上表現為捏造他人犯罪的事實,向公安、司法機關或者有關國家機關告發,足以引起司法機關的追究活動。
(1)行為對象為“他人”。第一,虛告自己犯罪的,不成立本罪;第二,虛告虛無人的,不成立本罪,但告發足以使司法機關確認對象,就成立本罪;第三,誣告沒有達到刑事法定年齡或者沒有責任能力的人犯罪的,成立本罪;第四,形式上誣告單位犯罪,但可能導致對自然人進行刑事追訴的,成立本罪。
(2)行為與結果的內容為,向公安、司法機關或有關國家機關告發捏造的(虛構的)犯罪事實,足以引起司法機關的追究活動。
第一,必須自發誣告。在公安、司法機關調查取證時,作虛假陳述的,並不成立誣告陷害罪
第二,實行行為的內容是,向有權行使刑事追究活動的公安、司法機關,或者向事實上能夠對被誣陷人採取限制、剝奪人身自由等措施的機關告發捏造的犯罪事實(虛假告發)(告發之前的“捏造事實”不是本罪的實行行為。而是預備行為。例如,告發之前列印他人“犯罪”資料,撰寫“控告信”等行為,不是本罪的實行行為)。如將所捏造的犯罪證據交付公安機關,向檢察院口頭“控告”他人犯罪。利用刑事案件的被害人、其他單位或個人誣告他人的,只有當被害人、其他單位或個人,向上述公安、司法等機關轉達、移送告發資料、信息時,才是誣告陷害罪的著手。捏造犯罪事實,既包括憑空捏造犯罪事實,也包括在發生了犯罪事實的情況下捏造“犯罪人”,還包括將不構成犯罪的事實誇大為犯罪事實,其共同點是違背客觀真實捏造虛假犯罪事實。行為人雖然具有誣告陷害的故意,但所告發的事實偶然符合客觀事實的,不成立誣告陷害罪。利用流傳的虛假事實作虛假告發的,也成立本罪。例如,明知他人私下散布的是虛假的犯罪事實,但故意向司法機關告發的,構成誣告陷害罪。但是,虛假告發他人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的,不成立誣告陷害罪。
第三,告發行為足以引起公安、司法機關刑事追究活動:從告發方式與告發內容兩個方面進行判斷。雖然不要求告發的內容具有詳細情節與證據,但僅向司法機關聲稱“某人是罪犯”或者向110報警稱“某地有人犯罪”的,並不成立誣告陷害罪
(3)由於本罪法益是公民的人身權利,故徵得他人同意或者經他人請求而誣告他人犯罪的,阻卻違法性,不成立誣告陷害罪。

主觀構成要件

(1)責任形式為故意,要求行為人明知自己所告發的確實是虛假的犯罪事實。當行為人估計某人實施了犯罪行為,認識到所告發的犯罪事實僅具有可能性時而予以告發的,不認定為本罪。由於不處罰過失誣告行為,所以,錯告或檢舉失實的,不成立犯罪。
(2)必須具有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的目的(意圖);但不要求將該目的作為其行為的唯一目的或者主要目的,只要行為人存在該目的即可。“意圖使他人受刑事追究”,不等同於意圖使他人受刑罰處罰。行為人雖然明知自己的誣告行為不可能使他人受刑罰處罰,但明知自己的行為會使他人被刑事拘留、逮捕等,意圖使他人成為犯罪嫌疑人而被立案偵查的,也應認定為“意圖使他人受刑事追究”。

誹謗和侮辱的區別

誹謗和侮辱的區別:
(1) 侮辱不是用捏造的方式進行,而誹謗則必須是捏造事實。
(2) 侮辱含暴力侮辱行為,而誹謗則不使用暴力手段;
(3) 侮辱往往是當著被害人的面進行的,誹謗則是當眾或者向第三者散布的。
如果僅僅面對著被害人進行侮辱,沒有第三者在場,也不可能被第三者知悉,則不構成誹謗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