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論批評

語言論批評是一種把審美文本的語言狀況置於中心地位的批評方式。

19 世紀末20 世紀初西方美學發生的“語言論轉向”(linguistic turn),似一股巨大的潮流帶給美學領地以強烈的震驚”。對“語言”的重新發現促成了現代語言觀,美學理論為之呈現出嶄新的面貌,語言符號作為審美代碼在分析文本時得到突出重視,語言以壓倒性的身份占據了批評的首席。受此影響,中國當代美學也出現了語言論形態。它從藝術理論和批評中破土而出,進而在美學批評界發起了強大攻勢,形成頗具影響力的語言論批評方式。

語言論批評的特點有:
第一,對於語言的重視是毋庸置疑的。語言作為審美代碼,在這裡已不再是依附於內容的形式,而是具有生成文本意義和反映文本內部結構的功能。
第二,它突出了審美文本的中心地位。“作品”的意義是作家賦予的,是穩定而唯一的,然而“文本”則是讀者發現的,意義是未完成的,因而也是多重的,對於文本的突出必然帶來閱讀與批評的開放性。
第三,強調用語言模型來分析文本。語言論美學包含了多重理論形態和分析模式,可以概括為詞義分析模式(俄國形式主義和新批評)、結構語言模式(結構主義)、心理分析模式(精神分析學派)、存在一闡釋模式(存在主義、闡釋學和讀者反應批評)、解構模式(解構主義)歷史一文本模式(新歷史主義)及寓言一歷史模式(西方馬克思主義)等。這些語言模型不僅反映出語言論美學的眾多分支和龐大體系,也使語言論批評擁有了多種理論“武器”。
總之,語言論批評把關注點始終留在審美文本內部,重視對語言和結構的分析挖掘,相信審美文本的各要素是緊密相關的,因此希望運用語言學模型來揭示審美文本的深層的邏輯結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