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義層次模型

語義層次模型是由柯林斯和奎利恩(Collins & Quillian, 1969)提出來的,是語義記憶研究領域中最著名的理論。這個模型的基本思想是,語義記憶是由概念之間的相互聯繫形成的一個巨大網路,而這個網路是有一定層次結構的,知識的提取就是這個層次網路作用的結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語義層次模型
  • 外文名:semantic hierarchy model
基本思想,實驗驗證,實驗一,實驗二,

基本思想

語義層次模型的基本思想是,語義記憶是由概念之間的相互聯繫形成的一個巨大網路,而且這個網路是有一定層次結構的,知識的提取就是這個層次網路作用的結果。具體來說,在語義記憶中,概念被分層次地組織成有邏輯性的種屬關係。例如,“金絲鳥”的上位概念是“鳥”,“鳥”的上位概念是“動物”。每一類事物的特徵總是儲存在對應於該類別的層次上。例如,“有翅膀”只儲存在“鳥”這一層次,不會儲存在“金絲鳥”等下位概念的層次,儘管“金絲鳥”也是有翅膀的。這樣的安排可以體現“認知經濟性原則”——各種特徵或事實總是儲存在儘可能最高的層次上,下屬層次可以“共享”這些特徵或事實而不必另外占用儲存空間。

實驗驗證

實驗一

為了檢驗語義層次模型的正確性,柯林斯和奎利恩進行了一項重要的實驗研究。他們在實驗中向被試呈現一些句子,讓被試判斷這些句子的對錯,並記錄被試的反應時間。呈現的句子包括:
金絲鳥會唱歌。(對)
金絲鳥會飛。(對)
金絲鳥有皮膚。(對)
金絲鳥是粉紅色的。(錯)
金絲鳥是鳥。(對)
金絲鳥是魚。(錯)
金絲鳥是動物。(對)······
所有的句子都可以按照語義水平加以分類。例如,“金絲鳥有皮膚”這句話中,“有皮膚”這一信息存在“動物”這一層次,與“金絲鳥”差了兩個層次;“金絲鳥會飛”中,“會飛”這一信息儲存在“鳥”這一層次,與“金絲鳥”只差一個層次;“會唱歌”則恰好位於“金絲鳥”這個層次。柯林斯和奎利恩認為,層次差得越多,反應時應該越長。
實驗結果則證實了他們的猜想。就反應時來說,與“金絲鳥”處於同一水平的“會唱歌”的反應時最短,這是因為不需要跨層次的搜尋;而“金絲鳥會飛”、“金絲鳥是鳥”就需要轉向上一個層次才能搜尋到相應的知識;“金絲鳥有皮膚”和“金絲鳥是動物”需要跨越2個層次才能搜尋到相應的知識,因此對它們的反應時會依次增加。

實驗二

詞優效應也可以作為語義層次模型的一個支撐。我們知道,當字母D或K作為單詞WORD或WORK的一部分出現時,被試識別它們的反應時一般比較短;而它們單獨出現或者出現在非詞的上下文中,反應時就增長。這個現象也可以用語義層次模型的來解釋,單詞對應的節點在識別字母之前就得到了激活,從而加快了後面的識別進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