誘餌效應

“誘餌效應”(decoy effect),就是指人們對兩個不相上下的選項進行選擇時,因為第三個新選項(誘餌)的加入,會使某箇舊選項顯得更有吸引力。被“誘餌”幫助的選項通常稱為“目標”,而另一選項則被稱為“競爭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誘餌效應
  • 外文名:decoy effect
  • 領域範圍經濟學
  • 類型:商業效應
釋義,實例分析,實例1,實例2,實例3,避免措施,

釋義

“誘餌效應”是最先在消費品的選擇中被發現的,現在已經被證明是相當普遍的現象。經濟學認為,人們在作選擇時很少作不加對比的選擇。那么,為了讓消費者作出有利於商家利益的選擇,行銷人員便會安排一些誘人的“誘餌”,從而引導消費者作出“正中商家下懷”的決策。
有更多的時候,“誘餌”並不需要真的存在。在行銷活動中,常常有這種“幽靈誘餌”,比如旅館會對已經訂出去的房間大做廣告,有的公司會宣傳還沒有上市的產品等。在很多汽車、手機、化妝品的產品目錄中,商家們其實並非奢望賣出多少“豪華套裝”和“頂級配置”,而是以此來提高消費者對相關產品的期望價位。
誘餌效應誘餌效應
我們司空見慣的“降價促銷”活動中,也有幽靈誘餌的成分:商家常常會提到當前並不起作用的“原價”,那就是一個“被壓倒”的誘餌。更有甚者,商家在使用“誘餌誘應”時,比人們想像的更“不惜血本”。

實例分析

實例1

在電視機銷售中,商家將供展示的電視機進行分組時,故意設計了如下可供對比的選擇:
19英寸喜萬年牌 2000元
26英寸索尼牌 3000元
32英寸三星牌 5000元
你會選哪一台呢?你一定和商家想的一樣,雖然你不確定喜萬年比三星要合算,但最終你再三權衡後會更傾向於選擇放在中間的那台索尼。是的,索尼牌電視機一定也正是商家在這一季中最想賣的產品。
這樣的技巧還存在於各種各樣的商品銷售中,餐廳的選單上總會有至少一個貴得離譜的高價菜--即時從來沒有人點,或者你點了店家也會說恰好賣完了。這道高價菜的存在或許並不是要吸引顧客選擇它,而是誘導你點第二貴的菜。因為當你看到有貴得如此離譜的菜之後,一定覺得第二貴或是更便宜的其他菜是如此的“物美價廉”。
這便是商家的鬼把戲。每一個消費者似乎都是商家設計好的棋子,我們的想法和動機都已經被摸透,永遠不出意外地按照商家設定的棋局為其送去利潤。

實例2

賣場裡的帽子和毛衣是擺放在一起的,標籤上標出的價格分別是:帽子49元,毛衣299元。但是,令人驚訝的是,最後還有一行字:帽子+毛衣=299元。意思很明顯,幾乎等於買一送一。其實這樣的促銷手段也不是第一次見,只是人家直接就說“買一送一”,這家為什麼還要擺出帽子和毛衣的單價來做比較呢?這樣不就根本沒人單買帽子或者毛衣了嗎?反正這樣的好事我不想錯過,沒有猶豫就掏錢買了一頂帽子和一件毛衣。
其實,商家是精明的,他的聰明之處就在於了解人們的消費心理,那就是:人們每做一件事,每選擇一樣東西,都會加以對比,而越是有對比的東西就越能凸顯價值。因為人們對某件事、某樣東西並沒有一個準確的衡量標準,並不知道某件事物的真正價值,而只能通過與這種物品相近的其他物品的比較來判斷優劣。於是,有了前兩個單價的對比,後面的“買一送一”就顯得更有吸引力了。
人們身邊還有許多這樣的案例,比如手機套餐、網費套餐、電器促銷等等。這些商家的做法很好地詮釋了一個叫做“誘餌效應”的心理學名詞。為了進一步解釋誘餌效應,有一個麵包機的故事。

實例3

威廉斯—索諾馬公司首次推出家用烤麵包機(售價275美元)時,多數消費者不感興趣。家用烤麵包機到底是個什麼玩意兒?它是好還是壞?我們真的需要在家裡烤麵包嗎?有錢為什麼不買旁邊擺著的那台樣式新穎的咖啡機?為糟糕的銷售業績所苦惱,麵包機廠家請來了一家行銷調研公司。他們提出了一個補救辦法:再推出一個新型號的麵包機,不僅個頭比現在的要大,價格也要比現有的型號高出一半左右。
這一下銷量開始上升了(外帶大量麵包),儘管賣出的並不是大號麵包機,為什麼?就是因為消費者現在有了兩個型號可以選擇。既然一台比另一台的明顯要大,也貴了很多,人們無須在真空中做決定了,他們會說:“嗯,我也許不大懂麵包機,但我確實懂得,真要買的話,我寧願少花點錢買那個小的。”從那以後麵包機就熱銷了起來。

避免措施

就算認清了商家所耍的把戲,人們又應該怎樣避免“誘餌效應”的影響,少花冤枉錢呢?很簡單,不論見到多么便宜的商品,無論見到多少被“誘餌”襯托得極為誘人的“目標商品”,都不要輕易地掏錢,只要堅守一條準則——只買需要的那件商品。
為了保證這條準則更好地起到效用,建議大家在購買之前問自己三個問題:
少了這件東西,我的生活是不是會受到巨大影響?
是不是可能買到比這裡更便宜的商品?
是不是一定要今天就買?
只有這三個問題的答案都為“是”的時候,再把腰包里的錢掏出來也不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