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轉變療法

認知轉變療法

認知轉變療法,又稱“貝克認知療法”、“認知圖式療法”。這種心理療法的理論基礎是貝克的情緒障礙認知理論。他認為心理障礙不—定都是由神秘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所產生,相反,日常生活中的平常事件,如錯誤的學習,依據片面的或不正確的信息作出的錯誤推論等也會引起心理障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認知轉變療法
  • 外文名:cognitive therapy
  • 學科:心理學
理論基礎,認知歪曲的形式,基本技術,基本過程,識別“自動性思維”,識別“認知性錯誤”,驗證真實性,“去中心化”,監察憂鬱或焦慮的水平,

理論基礎

貝克轉變療法,又稱貝克認知療法簡介(Beck's cognitive therapy),由A.T. Beck在研究抑鬱症治療的臨床實踐中逐步創建。貝克認為,認知產生了情緒及行為,異常的認知產生了異常的情緒及行為。認知是情感和行為的中介,情感問題和行為問題與歪曲的認知有關。人們早期經驗形成的“功能失調性假設”或稱為圖式,決定著人們對事物的評價,成為支配人們行為的準則,而不為人們所察覺,即存在於潛意識中。一旦這些圖式為某種嚴峻的生活實踐所激活,則有大量的“負性自動想法”在腦中出現,即上升到意識界,進而導致情緒抑鬱、焦慮和行為障礙。如此,負性認知和負性情緒互相加強,形成惡性循環,使得問題持續加重。常見的負性認知有:任意推斷、選擇性抽象、過分概括、放大和縮小、個人中心、二分法思維。所以貝克認為治療這些情緒和行為問題的關鍵就在於轉變不良認知,只有轉變了不良認知才能改善情緒和行為問題。
阿倫.特姆金.貝克,認知療法創始人阿倫.特姆金.貝克,認知療法創始人

認知歪曲的形式

貝克把人們在認知過程中常見的認知歪曲歸納為六種形式:
1、 任意推斷。即在證據缺乏或互相矛盾之時,武斷地做出結論。
2、選擇性概括。即以偏概全的認知方式。
3、 過度引伸,或稱過度泛化。即從一件瑣碎的事件出發引伸出關於能力或價值的普遍性結論。
4、誇大或縮小。即指對某些事物的過分重視或輕視而與實際情況不相符,表現為對客觀事件的意義作出歪曲的評價。
5、 雙極式思維。或走極端的思維,即把生活往往看成要么全對,要么全錯,絕無中間狀態可言。
6、個人化。是——種變形的內疚心理。即在缺乏相應聯繫的情況下把外部事件的發生全都歸因於自己的過失與無能。認知轉變療法的的主要目標在於改變患者歪曲的認知,從而改善失調的情緒與行為。

基本技術

貝克認知療法治療常見技術包括以下幾種:
1、 識別負性自動想法(identifying automatic thoughts)。 主要由患者完成,要求患者將自己遇到事情後的所思所想即刻記下來,對其中經常出現的、消極的念頭進行總結。如“我真沒用”、“我又讓父母失望了”、“這種事都做不好,我無臉見人了”、“我怎么總做不好”等等。這些消極的想法貌似真實,卻經不起邏輯的檢驗。
2、識別認知錯誤(identifying cognitive errors)。 為了識別認知錯誤,治療者應聽取和記下當事人的訴說的自動化思想以及不同的情境和問題,然後要求當事人歸納出一般規律,找出其共性。隨著能夠分析和識別自身的錯誤認知和圖式,患者會逐漸認識到情境-自動想法-情感反應之間的關聯,並嘗試著在治療者的幫助下,套用新的認識替代原有的不良認知和圖式。
3、 真實性檢驗(reality testing)。 找到患者的認知曲解後,治療師同病人一起對這些預測、推論和假設是否合乎邏輯,是否合乎實際和真有道理進行檢驗和辯論,並鼓勵病人對自己的信念進行調查,以驗證其正確與否。經過真實性檢驗,當事人可能發現,絕大多數的時間裡他的這種消極認知和信念是不符實際的,從而動搖原先的信念。
4、去注意(decentering)。 部分焦慮症患者感到他們是人們注意的中心,他們的一言一行都受到他人的“評頭論足”。因此,他們一直認為自己是脆弱的、無力的。治療計畫要求當事人不像以前的方式行事,忽略掉周圍人們的注意,結果可發現很少人會注意當事人的言行。
5、 監察苦悶(monitoring distress)或焦慮水平(anxiety level) 。許多慢性甚至急性焦慮患者往往認為他們的焦慮會一直不變地存在下去,但事實上,焦慮的發生是波動的。鼓勵當事人對焦慮的水平進行自我監測,促使當事人認識焦慮波動的特點,增強抵抗焦慮的信心,是認知治療的一項常用技術。
6、 蘇格拉底式對話(Socrates dialogue)。 指治療師不做主觀判斷,通過一系列追根究底式的對話,讓患者發現自己想法中的自相矛盾之處。從而改變自己的想法。如“你覺得離婚是很痛苦的事,是嗎?”“是的。”“你認為這種痛苦會隨著時間而改變嗎?”“不會的。”“你的想法改變嗎?”“不會。”“你結婚的時候想過你未來的婚姻會如此痛苦嗎?”“沒有。”“但你發現婚姻其實可能是很痛苦的。”“是的”“所以,你的想法可能隨著時間而改變”“是的。”“所以,雖然這會兒你覺得很痛苦,但有可能過段時間你就不再覺得痛苦了,是這樣嗎?”“……”

基本過程

識別“自動性思維”

自動性思維構成求助者的一種負面的思維習慣,並且多數求助者不能意識到在不良情緒反應之前還存在著這些不良性思維習慣。因此,在治療過程中,通過提問、指導、求助者自我演示或模仿等形式,治療師幫助求助者學會發掘和識別這些自動式的思維過程。

識別“認知性錯誤”

所謂認知性錯誤指求助者在概念和抽象性上常犯的錯誤。如任意推斷、過分概括化、“非黑即白”的思維等等。這些錯誤相對於自動式思維更難於識別。因此,治療師應聽取求助者訴說的自動性思維及不同的情境和問題,然後幫助求助者歸納出一般規律,找出共性,辨別哪是正確、哪是扭曲的思維模式。

驗證真實性

將求助者的自動性思維和錯誤觀念視為一種假設,然後鼓勵求助者在設計的行為模式或情境中對這一假設進行驗證。通過這一過程,讓求助者認識到他原有的觀念是基本甚至完全不符合實際的,並能自覺加以改變;隨後要求求助者按照新的認知結構去實踐,檢驗它是否切實可行,這就是認知轉變;還要通過給求助者布置一定的家庭作業,讓其反覆練習,以鞏固新的認知結構。這是認知治療的核心。

“去中心化”

很多求助者總感到自己是別人注意的中心,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受到他人的品評特別是不好的品評,並且,他常常感到自己是無力、脆弱的。通過引導求助者的行為舉止有所改變,結果發現,其實很少有人在注意他言行的變化。於是形成新的認知或認知改變:自己並沒有引起周圍每個人的注意特別是非難,不必象以前那樣去認為自己是別人注意的中心。

監察憂鬱或焦慮的水平

多數抑鬱和焦慮的求助者往往認為自己的抑鬱或焦慮情緒會一直不變地持續下去,而實際上,這些情緒常常有一個開始、發展、高峰和消退的過程。如果求助者能夠對這一規律有所認識,那末他就能比較容易監測並控制自身的情緒。所以,鼓勵求助者對自己的憂鬱或焦慮情緒加以自我監察,就可以使他認識到這些情緒波動的特點,從而增強治療信心。
在實際治療過程中,貝克特別重視引導求助者去充分調動和發揮自身內部的潛在能力,對自己的認知過程進行反省,發現自己的問題並主動加以改變。因為貝克相信,求助者情緒和行為上的不適應,是由於在某些問題上出了故障,而不是其整個的認知系統都遭到破壞,在故障之外,他仍有正常的認知功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