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結構學習理論

布魯納是當代認知學習理論的代表人物,他的認知結構學習理論是典型的以結構主義為背景的學習理論。布魯納認為,學校教育中應以學科結構即一門給定的學科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相互關係代替結論性的知識;學習的實質在於主動地形成認知結構,其核心就是一套類別編碼系統;發現學習是學生掌握學科基本結構的良好方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認知結構學習理論
  • 外文名:cognitive structure learning theory
  • 提出者:布魯納(J.S.Bruner)
  • 學科:教育心理學、認知心理學
  • 所屬理論:學習理論、認知學習理論
  • 國家:美國
理論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國際政治力量的較量日趨激烈。在此背景下,1957 年前蘇聯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震驚了美國朝野,一種危機意識瀰漫著整個國家。美國人把科技領先地位的動搖歸因於教育的失敗。美國之所以在科技和軍事方面落後於蘇聯,其原因歸結為教育的落後。於是在 1958 年,美國頒布了《國防教育法》,聯邦政府斥巨資開展了一場指向教育內容現代化的課程改革運動,即“學科結構運動”。在此期間,美國科學院召集了科學家、學者和教育家在麻薩諸塞的伍茲霍爾開會傑羅姆.布魯納作為該次會議的主席,提出的認知結構學習理論,在這場運動中得到了普遍的回響和認同。
認知結構學習理論最早起源於德國的格式塔心理學派所提出的學習的完形說,完形說認為學習並不是桑代克所說的刺激與反應間的聯結(S—R),而是學習主體通過頓悟,能動地構造完形的過程。布魯納後來用明確清晰的“認知結構”取帶了抽象、含糊的“完形”概念,形成了認知結構學習理論。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理論以發展學習者的智力為宗旨,以知識結構論為核心,以發現式學習為主要學習方法,在此過程中伴隨著對學習者情感態度的培養。
主要觀點
每個人的學習都是以他原有的認知結構為基礎的。關於什麼是“認知結構” (cognitivestructure),概括地說,布魯納認為認知結構指由個體過去對外界事物進行感知、歸類的一般方式或經驗所組成的觀念結構,它可以給經驗中的規律以意義與組織並形成一個模式,它的主要成分是“一套感知的類別”。在一個人學習的歷程中,他並不是把各種概念、事實信息等簡單地堆積在自己的記憶中,各種知識之間是充滿縱橫交錯的聯繫的,是一個動態的結構。人所具有的知識結構是人獲得和理解新知識的基礎框架,也是人進行聯想、推理和思維活動的基礎。認知結構學習理論的核心內容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學習的結果是形成和發展認知結構
布魯納認為,學習是人的主動的認知過程,即是認知結構的組織和重新組織,知識的學習就是在學習者的頭腦中形成各學科知識的基本結構。他說,任何一門學科知識的學習其最終目的是“對題材結構的一般理解”, “掌握一門學科的基本結構,是以使許多其他事物富有意義的和它聯繫起來的方式去理解它”。所謂學科的基本結構,就是要通曉某一學術領域的基本觀點,不但包括掌握一般原理,而且還包括養成對待學習和調查研究、對待推測和預感、對待獨立解決難題的可能性等態度。
(二)學習過程是類目化過程
布魯納認為,對紛繁複雜的事物進行分類是人類思維的基本任務,只有經過分類人們才能對世界有明確而有條理的認識。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主要進行的信息加工活動是一種類目化活動,學習者已掌握的知識的類別與類別之間還具有一定的聯繫,根據這些聯繫,可以對類別作出層次和關係的結構化安排,這就是對類別的編碼。
經過編碼的許多類別構成類別編碼系統。編碼系統是一種不能直接觀察到的假設構成物,但可以從可觀察到的先前的和隨之發生的事件的性質中推論出來。編碼系統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可以經常發生變化和改組。編碼系統的變化和改組,標誌著一個人理解和掌握知識方式的變化或發展。
(三)發現學習是學習知識的最佳方式
布魯納主張,學習知識的最佳方式是發現學習。發現學習是指以培養探究性思維方法為目標,學生利用教材或教師提供的條件自己獨立思考,自行發現知識,掌握原理和規律的學習方式。布魯納認為,雖然學生所學習的知識都是經過人類長期實踐已經知曉並證明了的事物,但是,學生依靠自己的努力獨立地認識和總結出原理、規律,這對學生而言仍然是一種“發現”。在他看來,學生的這種發現和科學家在科學研究領域裡對人類以前未知的現象、規律進行探索而獲得的新知識的發現(真創造),其本質是一樣的,都是把現象進行重新組織轉換,超越現象本身,在更一般的層次上進行類別組合,從而獲得新的編碼系統,得到新的信息和領悟。發現學習強調的東西有二一是注重學生:掌握學科的結構;二是注重學生掌握學習該學科的基本方法,其中發現的方法與發現的態度是最為重要的。
理論簡評
布魯納的認知結構主義理論一經產生就受到高度的關注,雖然已有半個多世紀的歷史,但在現在它在教育界的影響也是顯著的。總的來說,它徹底改變了當時的行為主義理論通過對動物行為的研究來解釋人的活動,把學校的教育終點轉移到培養兒童的智力和能力上來,這對民族和國家的長遠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
現實意義
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是一個“知識時代”,也就是“學習化時代”。學習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並不僅限於學校里的學習。即使是學校里的學生,他的大部分時間也是在學校之外度過的。因此,從社會生活中的學習和發生在學校里的學習同樣重要。但二者的學習方式完全不同,學校里的學習比較系統化,專業化,有老師的講解,督促與幫助。來自社會生活中的學習,也可稱為校外學習,則是學習者自主地進行的。如何讓校外學習的效果更突出,更能滿足學習者自身成長的需要以及適應社會時代的發展的需要。其中最為關鍵的是要讓學習者擁有良好的學習方法和策略。也就是通俗所講的“如何學習”。校外學習,與學校學習相對,是依靠學習者自身內在的驅動,是一種自覺地、主動地、創造地學習。在這種完全依靠自己,沒有教師引導與監督的學習環境下,就需要學習者具有發現的技巧。發現學習的方法適用於學校的學習,但來自社會生活的學習,也就是校外學習更加的需要這種技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