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符號學

認知符號學(cognitive semiotics)是一門從認知的角度研究意義的科學,它試圖對包括語言在內的一切文化符號進行認知研究,尋求對人類意義生成的理解。認知符號學的任務就是闡述結構符號模型,對認知領域的研究結果予以綜合考慮,從而將兩方面的基本貢獻融為一體。試圖追尋並分析意義研究的最新發展,探索和其他學科進行融合與對話的可能,促進人文科學的跨學科互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認知符號學
  • 外文名:cognitive semiotics
定義,符號,符號學,緣起,擴展,拓展可能性,

定義

符號

“什麼是符號?”是一個棘手的難題。很多符號學家認為,符號無法定義。趙毅衡給了符號一個比較清晰的定義,作為討論的出發點:符號是被認為攜帶意義的感知。意義必須用符號才能表達,符號的用途是表達意義。反過來說:沒有意義可以不用符號表達,也沒有不表達意義的符號。

符號學

趙毅衡在1993年就把符號學定義為“關於意義活動的學說”。
沒有意義的表達和理解,不僅人無法存在,“人化”的世界無法存在,人的思想也不可能存在,因為我們只有用符號才能思想,或者說,思想也是一個產生並且接收符號的過程。因此,認識論、語意學、邏輯學、現象學、解釋學、心理學,都只涉及意義活動的一個方面,而符號學是對意義的全面討論。因此把符號學定義為“意義學”是能夠成立的,也是有用的。

緣起

“認知符號學”應該算是符號學領域中的一個年輕成員。2007年國際學術刊物《認知符號學》在丹麥正式出版,發起人為丹麥的CaseWesternReserve大學認知科學系的認知和文化中心以及Aarhus大學的符號學中心。這本雜誌的問世標誌著認知符號學作為符號學研究的一個分支已經從起步階段逐漸走向成熟。
挪威阿哥德大學(Agder University)的PaulThibault(2007)和英國赫特福德大學(Hertfordshire University)的StephenCowley在這個時期也合作開設了一門簡稱為“活動,認知,符號學”的課程,講授基於動作和感覺的語言的互動和分配。Thibaul認為,過去的研究或是強調內部心智表達,或是強調外部社會結構,人們將兩者結合,考慮基於外部的認知符號模式。因此,他的課程通過個體內部,人際協調,基於具身的感受——動作系統,和在多元施動和多模態下的互動,研究語言和其他具身符號學資源和感覺模態,來共同發展高級認知過程,包括情緒的表現,身體感受的狀態和價值系統。
中國第一個提出認知符號學概念的是蘇曉軍,他不但指出認知符號學是研究人類了解世界和在這個世界上尋找意義的方式,還進一步從認知符號學的角度分析了GeorgeHerbert的名詩《復活節的翅膀》。
認知科學是當代新興的研究門類,被看作20世紀世界科學的最重要的進展之一。認知科學試圖對知識的本質、構成、發展及使用進行探究,研究人類從感知、行為到語言、推理的所有智力形式。在認知科學裡,智力的運用稱為認知。認知心理學的理論奠基人福多(Fudor)在談到認知科學學科組成時說:“標準的一致意見是,核心學科是計算機科學、語言學、哲學,也許主要是認知心理學。根據我的觀點,認知心理學是中心學科。然後是神經科學,人類學的某些部分以及與此類似的領域。”
或許可以說,心理活動是人類思考和交流的一種特有能力。而“認知心理學是以信息加工觀點或原理研究心理現象的科學。主要研究內容包含心理加工過程的整個範圍——從感覺到知覺、神經科學、模式識別、注意、意識、學習、記憶、概念形成、思維、想像、記憶、語言及其發展過程等。“實質是研究心理的表征,這是貫穿整個認知心理學的核心問題。

擴展

符號學“屬於全部人文事實中一個非常確定的領域”,人們面對的世界本身就是一個多姿多彩的符號世界。隨著認知符號學的興起和研究的深入,人們開始嘗試將認知符號學進行跨學科交叉研究的嘗試。
雖然國內以認知符號為特定研究對象的文本可謂屈指可數,但是用到相關概念的文獻卻數量巨大,說明有許多研究者對認知符號的興趣和一定程度上的關注,在此,問題出現:對認知符號的關注還停留在片面的程度上,專門研究認知符號的文獻,以及以認知符號為角度,對系列文本、類型文本進行系統研究的文獻,都尚非常貧瘠,以這個角度或者這種方法進行研究的空間超乎想像的巨大。
這些文獻主要涉及以下研究領域:認知符號與認知語言學、認知符號與課堂教學、認知符號與新聞、認知符號與電影、認知符號與詩歌、認知符號與漢語現象、認知符號與辭彙、認知符號與藝術設計、認知符號與翻譯、認知符號與人工智慧等十餘個研究領域。
皮亞傑認為:“人類的智力活動都包含有一定的認知結構,認知的獲得必須用一個結構主義和建構主義緊密連線的理論來說明,也就是說每一個結構都是心理發生的結果,而心理發生就是一個從較初級的結構轉化為一個較複雜的結構。”
認知心理學信息加工的過程使得我們可以真正進入主體內心和符號文本來看待影視、文學、新聞、廣告、藝術設計、音樂、美術等具體文本的結構及其內部運作,幫助我們清晰準確地把握、讀懂文本,並因此帶來更強烈的內心感受和情感共鳴。

拓展可能性

“認知符號學”應該算是符號學中的一個年輕成員,雖然中西學界對認知符號有一些研究和探討,但是多圍繞於理論討論的層面,運用認知符號學對文本的研究,還停留在片面和孤立的階段,即還未對認知符號學展開系統、細緻並且深入的跨學科體系建構,實質上也是沒有發現其他學科中與認知的系統關係以及產生的問題和效果。
借用認知心理學的分析脈絡和原理,認知符號學可以走更遠的路,選擇更多的方向,進行研究的拓展和深化,不僅推動了其他學科的理論進程,對認知符號學的研究領域不啻於並非流於坐而論道的學科拓展。同時,當我們分辨出藝術認識活動是由哪些活動構成的,還可進一步辨析它們同意識、潛意識、無意識的關係,對文本的剖析也便更有深度、力度。
認知心理學大致可以分為基本加工過程、知識的表征和組織、信息的使用和操作以及認知的個體和情景差異等四大部分。通常具有操作性的認知方法大致如下:
(1)符號表征的認知規律。
符號表征的認知規律即語言的智慧型處理。語言處理是語言的原則和心理機制共同作用的結果,它包括生成和理解話語的內部過程,也包括學習運用的過程、策略和範疇化、隱喻、轉喻和轉指等認知規律。
(2)認知圖式。
認知語言學認為,在現實與語言之間存在“認知”這一中介,即“現實—認知—語言”,認知是語言運用的心理過程的基礎。認知過程中的心理圖式理論是心理學與語言學相結合的產物。圖式理論指當人們通過不很精確的描寫和不很強調同一性,去除差異點,從不同結構中抽象出來的共性。人類具有對過去經歷進行總結的能力,能從過去的經歷中概括出各種類型並確定它們的共同性,然後建立起知識結構,並將其儲存在記憶中,用於以後理解類似的文本,若遇到與以往經歷相同的文本時,就會自動地運用這種知識結構理解當前的語篇。圖式是先前知識結構在人腦中的結構化,是慣例的或習慣性的結構化,它在經驗的組織或理解過程中的作用相當於“概念骨架”。人類在認識感知世界時,客觀世界的人、物和事件在人腦中留下的印跡就是心理圖式,這種印記的體現方式包括意象和知識腳本。
(3)編碼解碼的認知過程。
認識心理學將認知看作由不同環節組成的信息流動、加工過程,如“刺激-感覺-記憶-反應”等,其中的每個具體環節便是一個具體活動,整個藝術認識活動便是由許多具體活動構成的。“文化是所有具有意義的現實世俗,它在社會上的建立和鞏固是通過傳播來達到的。文化塑造出我們的思維、感受和行動的方式。”“在大眾傳播媒介製造的符號程式與客群的不斷互動中,文化在不斷地被創造、被修復、被改變。”在此基礎上便可以進一步分析這些活動之間的關係,找出其中的規律。
(4)社會認知。
社會認知(socialcognition)指的是能促進同種個體間行為應答的信息加工過程,是一種有益於複雜多變的社會行為的高級認知過程。包括兩個方面:第一,社會環境下的認知(角色心理、社會規範和群體影響);第二,對社會環境或現象的認知(社會知覺、刻板印象、網路行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