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號學理論

符號學理論

《符號學理論》是義大利艾柯著。l976年出版。成功地構建了一般符號學的理論體系,是索緒爾和皮爾斯之後的權威性符號學論著之一,在西方學術界備受推崇。全書共五個部分。緒論“邁向文化邏輯學”是皮爾斯關於邏輯學“只不過是符號學的另一種說法”的繼承和發展。其巾對符號學的分類,被西方學術界公認為最全面的表述。第1章“意指與交流”,把索緒爾的符號二元結構思想推進了一大步。第2章“代碼理論”,是艾柯一般符號學的核心內容之一。認為,代碼不僅是符號系統的內部規則,也是制約此符號系統的通訊環境中的規則,他想藉助於代碼模型來建立一般符號學的規則系統。第3章,符號生產理論”,認為符號的結構和功能是與符號生產過程密切相關的,符號的內容是與文化環境內符號生產過程緊密相聯的。第4章“符號學的主題”,這一主題就是觀察世界的方式,亦即符號化的過程。中譯本由盧德平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年出版。

基本介紹

  • 書名:符號學理論
  • 作者:烏蒙勃托·艾柯
  • 原版名稱: A Theory of Semiotics
  • 譯者: 盧德平
  • ISBN:9787300008684
  • 類別: 教育/科技
  •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90年10月
內容簡介,認識托爾曼,托爾曼的實驗,托爾曼理論,目錄,

內容簡介

符號學習理論認為,“學習者是在遵循著指向目標的一些符號,是在弄清他的通路,是在遵循著一種地圖,即他不是在那裡學會動作,而是在學會意義。”期待獎賞、位置學習、潛在學習三種情境有力支持這一學說。

認識托爾曼

E.C.Tolman,1886-1959,美國心理學家,目的性行為主義的代表人,新行為主義的代表,目的行為主義的創始人,力圖客觀了解行為的目的性。對學習心理學有較大的貢獻,提出整體行為模式和中介變數彌補華生古典行為主義的缺陷。並建構符號完形理論,也成為認知心理學的先驅。

托爾曼的實驗

1、預期說
(1)實驗過程:托爾曼認為,對獎勵的預期在學習行為中具有重要作用。讓我們先來看托爾曼的一個動物實驗。他訓練兩組白鼠走迷津。甲組白鼠到達目的箱後得到的是葵花籽,乙 組白鼠得到的是麥芽糖。看來,麥芽糖比葵花籽更受歡迎,因為乙組白鼠跑得比甲組更快些。但訓練十天后,實驗者把兩組白鼠的食物對換了一下,即現在甲組獲得 的是麥芽糖,而乙組獲得的是葵花籽。結果出現的情況,與十天前的情況相反,表現出一種明顯的對比效應,即原來吃得好,現在吃得差的乙組比原來跑得慢了,而原來吃得差,現在吃得好的甲組比原來跑得更快了。由此,托爾曼認為,在有機體的預期役有實現的情況下,即獎勵物不如預期的獎勵物時。不僅不能提高原有的操作水平,而且還會降低原有的操作水平。可見,有機體對特定目標具有某種預期,這是不容置疑的。
(2)實驗的啟示:在這裡,托爾曼是在研究動物對獎勵的預期對其行為的影響,那么,在我們人類的學習行為中,是否也有類似的情況呢?回答是肯定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會有對教師的激勵產生一些預期,這些預期實現,則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否則,就會減弱學生的學習動力。因此,教師要多與學生接觸、交流、溝通,更多地了解學生的心理和願望,在教學中儘可能地滿足學生 的心理需要,這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竊學生的學習效率。
2、迂迴路徑實驗:為達到學習目的,必須對學習條件進行認知
托爾曼認為,有機體的學習不僅具有目的性,而且具有認知性。因為有機體在達到目的的過程中,會碰到各種各樣的情境和條件,它必須對這些情境和條件因素進行認知,才能學 會達到目的的手段,並利用掌握的手段去達到學習的目的。
托爾曼用“符號”來代表有機體對環境的認知,並且認為,學習者在達到目的的過程中,學習的是能達到目的的符號及其符號所代表的意義,是形成一定的認知地圖”,這才是學習的實質。
(認知地圖:托爾曼根據白鼠學習迷宮的實驗提出,動物學習不是在一連串刺激和反應之間建立聯繫,而是在腦內形成了迷宮的格局,托爾曼稱之為認知地圖。)
(1)實驗結果:若三條通道都暢通,白鼠選擇第一條通道;若A處阻塞,白鼠選擇第二條通道;若B處阻塞,白鼠選擇第三條通道。
(2)實驗解讀
  • 學習是有目的的行為,而不是盲目的;
  • 學習是對“符號-完型”的認知;
  • 在外部刺激(S)和行為反應(R)之間存在中介變數(O)。
托爾曼的學習目的和學習認知概念,直接來自格式塔學派的完形說,吸取了完形派思想中某些積極成果,認為行為表現為整體的行為,這種有目的的整體性的行為是學習認知的結果。
托爾曼把試誤論與目的認知論相結合,認為在刺激和反應之間有目的與認知等中介變數,不但研究行為的外部表現,還要探討內部大腦活動。從內容上看,他是強調認知理論的,從形式上看仍採用S—R說,故有人說“托爾曼是混血兒,是兼而取之”。
3、動機理論實驗——關於潛伏學習的開創性實驗
托爾曼是最早系統地探討學習動機的心理學家之一。他認為,當有機體對某種特定目標
物體有某種要求時就會急於行動。動物的行為操作水平是受獎勵與內驅力這兩個因素影響。
(1)實驗過程:他把白鼠分成四組:甲組是不飢餓也不給獎勵;乙組是飢餓但不給獎
勵;丙組是給獎勵但不飢餓;丁組是既飢餓又給獎勵。實驗結果表明,丁組白鼠奔跑速 度最快,甲組白鼠幾乎沒有表現出操作水平的改進。由此,托爾曼認為,動機因素顯然是受兩方面因索制約的,驅力(內驅力)和目標物體的誘因價值〔獎勵)正是 這兩個因素決定了動物對目標物體的要求、使用預期、認知地圖或其它認知結構以及顯示適當行為的程度。
(2)實驗的啟示:托爾曼認為,實驗組的白鼠在無食物獎勵的情況下每天仍然在進行學習,它們在走迷津的過程中熟悉了可通過迷津的路徑,在頭腦中形成了關於迷津的“認知地圖”,形成了對路徑的認知性期待,只不過在無獎勵的情況下,這種學習效果沒有表現出來。這種學習故稱之為潛伏學習。當實驗組的被試得到食物強化後,這種潛伏學習的效果即刻表現於外。托爾曼的動機說,告訴我們,對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適當的激勵要比不予激勵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果。在學生具有比較強的內 在學習動力的前提下給予激勵要比學生在缺乏內在的學習動力的情況下給予激勵具有更好的效果。
因此,一方面,教師要重視對激勵機制的運用,另一方面,教師在運用激勵機制時又要注意時機,以便使自己的激勵取得最佳的效果。
4、托爾曼實驗的總結
(1)學習是整體性和有目的性的行為。托爾曼強調行為的整體性,認為行為是一種整體現象。這種整體性行為具有目的性和認知性,認為目的和認知是行為的血和肉,是行為的直接特徵。因此,有人稱托爾曼的理論為“認知-目的說”。托爾曼反對行為主義者把複雜的行為序列分解還原成大量簡單的刺激-反應的單元,認為必須根據可觀察到的整體特徵來認識和解釋行為。由此,托爾曼首先強調整體性是由學習獲得的,不是先天的知覺格式塔;其次強調問題情境是成型的,刺激是有組織的。一切形式的知識都是融合成為一個的完整的體系,所以,只有當我們考察具有某種固定的和可預測的目的的各種行為的整個序列時,才有可能理解行為;再次,認為行為的可塑性也是學習整體性的特徵。托爾曼還認為,既然行為具有可塑性,那么行為具有目的性和認知性兩個方面就是不言而喻的了。
(2)中介變數。托爾曼首次提出中介變數,他提出在刺激(行為的發端原因)和行為之間還有中介變數即內在決定因素起作用,這箇中介變數主要是行為的目的性和認知性。這樣,行為主義的S-R聯結公式,在托爾曼理論中變成了的S-O-R,O是中介變數,與需求和認知有關。中介變數的3種主要範疇:①需要系統:特定時刻的生理剝奪或內驅力情境;②信念價值動機:表示寧可選擇某種目 的物的欲望的強度和這些目的物在滿足需要中的相對力量;③行為空間:行為是在個體的行為空間中發生的。在這種行為空間中,有些物體吸引人(具有正效價), 而另一些物體則使人厭惡(具有負效價)。中介變數是不能直接觀察到的,但它卻是行為的決定者。
(3)學習是對“符號-完形”的認知。“符號”,是托爾曼對刺激使用的術語,“完形”即格式塔,與格式塔理論一樣,完形意味著整體大於其各部分之和。他進一步指出,“符號-完形”包含對意義目標與手段-目的關係的認知。只有當外部感覺(符號)和內部表象(知覺)結合成為聯想結構並構成各種關係組合體時,才能形成一種格式塔完形。他認為白鼠的位置學習不是一連串的刺激-反應過程,而是獲得了與其所處環境有關的符號及其代表的意義,並在一種完形內使符號(刺激結構模式)組合成一個新的完形的過程,即在頭腦中形成了“符號-完形”認知結構,這種“符號-完形”認知結構,托爾曼稱之為“認知地圖”(cognitive map)。這種地圖是“目標-對象-手段”三者聯繫在一起的認知結構。白鼠就是在跑通道時,通過學習,獲得了“認知地圖”,所以,它們能夠按照認知地圖去行動,選擇捷徑,得到食物。
(4)學習是期待的獲得。在托爾曼的學習理論中,期待是核心概念之一,是指一種通過學習形成的認知觀點,有“預先認知”的涵義。他認為,任何一種學習過程都是把對一種特定的整體(包括符號、目標、手段關係和結局)的期待樹立起來的過程。例如,“目標-對象”期待就是對特定的目標-對象的預先認知;“手段-對象”期待就是對對象和達到對象之手段的認知;對“符號-格式塔”的期待就是對達到目標的途徑的標誌的認知。所以,期待是認知性的,是通過學習獲得的。期待有三種水平:即“感知性”期待;“記憶性”期待;“推理性”期待。簡言之,學習是對行為的目標、手段、途徑和達到目標的結果的認知,就是期待(或認知觀念)的獲得。

托爾曼理論

  • 托爾曼的符號學習理論把認知主義的觀點引進、行為主義的學習聯結理論,改變了學習聯結理論把學習看成是盲目的、機械的錯誤觀點;
  • 富有創造性地設計了各種嚴密的實驗,用實驗的方式對聯結派學習理論進行批評並引申出對學習的認知解釋,這個研究範式對現代認知心理學的誕生起到了先行的作用。
  • 托爾曼在心理學整體觀點還是行為主義的,這影響了他對學習的內在信息加工活動過程的深入探討。
托爾曼的體系是一種整體性行為主義。他認為行為中所包含的不只是一些生理過程的細目,從肌肉抽搐中並不能推演出行為來。行為具有它自己的特殊的性能:首先,行為總是趨向或是避開某個目標,這就標誌著整體行為的目的性。其次,有機體在指向目標的進程中能利用環境所提供的各種途徑和手段,這就標誌著行為既有目的性,又有認知性。第三,行為有選擇短近而易於達成目的活動的傾向,托爾曼稱它為“費力最少原則”。最後,整體行為具有可接受教育的特徵,因為它可以教育變化。

目錄

中譯本序
凡例
緒論:邁向文化邏輯學
第一章 意指與交流
第二章 代碼理論
第三章 符號生產理論
第四章 符號學的主題
參考文獻舉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