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科學前沿中的哲學問題

認知科學前沿中的哲學問題

《認知科學前沿中的哲學問題》是2014年金城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曉力、 孟偉。

基本介紹

  • 書名:認知科學前沿中的哲學問題
  •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 頁數:338頁
  • 開本:16
  • 品牌:金城出版社
  • 作者:劉曉力 孟偉
  • 出版日期:2014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5510019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認知科學前沿中的哲學問題》梳理了近60年來認知科學研究綱領的變遷和認知科學前沿中產生的重要哲學問題,對以認知科學和認知科學哲學為研究方向師生以及本科以上的哲學工作者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科書與參考書。
《認知科學前沿中的哲學問題》是對當代認知科學前沿的基礎假設和理論前提所進行的哲學追問。以身體、心靈和世界的關聯展開四大主題:重審計算主義的第一代認知科學研究綱領;評析第二代認知科學研究綱領的涉身認知和延展認知理論的功過;探討涉身—互動背景下的知覺、意義、表征和行動;揭示梅洛-龐蒂、海德格爾等為代表的現象學思想在認知科學進展中的獨特作用。本書為希望了解認知科學前沿研究及其哲學問題的讀者提供了一個難得的交叉學科視角。

作者簡介

劉曉力,北京大學哲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現代邏輯與科學哲學研究所所長。兼任中國邏輯學會副會長、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科學哲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數學哲學專業委員會主任。研究方向為邏輯學、科學哲學、心靈哲學與認知科學哲學。曾出版《理性的生命——哥德爾思想研究》等著譯作、發表“認知科學的困境與走向”(《中國社會科學》)等論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認知科學對當代哲學的挑戰”等項目。
孟偉,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博士,聊城大學哲學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外國哲學、科學哲學。曾出版專著《互動心靈的建構——現象學與認知科學研究》、譯著《羅爾斯政治哲學導論》。主持國家社科基金1項,主持並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1項,獨立獲得山東省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1項,在《自然辯證法研究》、《自然辯證法通訊》等專業期刊發表論文多篇。

圖書目錄

引 言/001
第一篇 當代認知科學的基本圖景/007
第一章 認知科學的起源與交叉科學研究歷程/008
第二章 第一代認知科學研究綱領的核心假設/025
第三章 對計算主義認知科學綱領的質疑和修正/037
第四章 第二代認知科學研究綱領的興起/073
第二篇 第二代認知科學視野下的心智研究/085
第五章 認知的新隱喻及其哲學基礎/086
第六章 互動認知與現象心靈/098
第七章 延展認知與延展心靈論/132
第八章 延展認知及其積極外在主義心靈論基礎/147
第三篇 涉身—互動框架與傳統哲學問題的拓展/161
第九章 進化—涉身認知與行動表征理論/162
第十章 涉身—互動認知與知覺新解/179
第十一章 身體體驗與涉身意義理論/188
第十二章 主體性與互動主體性重構/196
第十三章 意識與自我覺知的涉身理解/214
結 語 認知哲學的三種形態/238
附錄一 情境認知的哲學先驅(肖恩·加拉格爾 著 孟偉 譯)/262
附錄二 哲學在認知科學中的作用(蒂姆·范·戈爾德 著 孟偉 譯)/290
參考文獻/314
名詞索引/324
人名譯名對照/332
後 記/337

後記

後 記
十年前,我們對計算主義的批判曾經引發了國內目前仍在繼續的一場學術
爭論,我們也是較早進入以涉身認知為標誌的第二代認知科學綱領進行研究的
團隊之一,並率先開啟了延展認知和延展心靈論題在國內的批判性討論,可以
說某種程度上這些工作推進了國內認知科學哲學的研究,在學界產生了一定的
影響。然而,認知科學的哲學研究畢竟是一個廣泛而具有挑戰性的課題,本書
的研究重點僅僅是對當代認知科學基礎假設和研究綱領所進行的哲學追問,所
側重的主題是:第一,系統反思了以表征—計算為核心的第一代認知科學研究
綱領,重審了計算主義;第二,對以涉身認知和延展認知為代表的第二代認知
科學研究綱領的功過進行了深入評析;第三,分析了以海德格爾、梅洛- 龐
蒂等為主的現象學思想在認知科學哲學前沿進展中的獨特作用;第四,對涉身—
互動背景下的知覺、意義、表征和行動理論做了初步研究。
本書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認知科學前沿中的哲
學問題”(06JJD720011)的最終結項成果。在本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曾舉
辦了以“涉身性與涉身認知(Embodiment and Embodied Cognition)”為
主題的第六屆“心靈與機器太原會議”、與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
國家重點實驗室聯合舉辦了以“知覺與意識”為主題的第九屆“心靈與機器北
京會議”,與哈佛大學哲學系聯合舉辦了“知覺與行動北京會議”。在劉曉
力主辦的“中國人民大學科學—社會—人文論壇”上,陸續邀請了一批在認
知科學和心靈哲學中有影響的國內外科學家、哲學家做了一系列關於認知科
學和心靈哲學的精彩演講和評論,例如參與論壇的有 John Searle, Timothy
Williamson、Johan van Benthem、Sean Kelly、Giorgi Japaridze、
M a l c o l m R . F o r s t e r 、R o s a Cao、Sungho Choi、Tom S t o n eham、Edouard Machery、陳霖院士、張鈸院士、邱仁宗、劉嘉、饒毅、周昌樂、
彭凱平、楊英銳、王培、朱菁、徐向東、葉峰、徐明、田平、唐熱風、唐浩、
任會明、李恆威、方萬全、王文方、梁益堉等幾十位學者。此外,劉曉力還連
續多年與自己的碩士生、博士生舉辦讀書班和論文工作坊。這些學術交流活動
在國內學術界產生了非常好的效果,深受學界好評,更使課題組成員從中深受
教益。我們的一些研究成果曾在《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自然辯
證法通訊》、《自然辯證法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學報》等國內知名學術期
刊發表,受到學界認可。可以說,正是在學界同仁的大力支持下,在師生之間
長期的思想交鋒中,課題研究的諸多主題才得以不斷深入。
本書對於認知科學哲學問題的研究還比較初步,對於結合認知科學經驗研
究成果的深層探究尚顯不足。所幸,2011 年底劉曉力獲得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
重大項目的資助,主持“認知科學對當代哲學的挑戰”研究,為我們後續的深
入系統研究提供了更大的平台,期望未來的研究能夠彌補本課題的不足和缺憾。
本書由劉曉力和孟偉執筆,參與撰寫的還有郁鋒(第八章),結語部分是
由我們最親密的戰友、不幸英年早逝的胡新和教授撰寫的。除了表達深深的感
謝之情,我們願意以此書的出版告慰新和的在天之靈。
作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項目成果,我們要對項目的主管單
位山西大學科學技術哲學研究中心的支持和配合表示由衷的感謝。本書的出版
離不開金城出版社的潘濤總編的大力支持和責任編輯的辛苦工作,在此也對他
們表示衷心的感謝。限於作者的學術視野和研究能力,書中定會存在各種缺陷
和錯訛之處,敬請專家讀者不吝指正。
作者
2013 年12 月

序言

引言
人類雖經歷了長達百萬年的進化歷程,但是探討人類自身奧秘的關於心智本質的科學卻只有一個多世紀的歷史。20 世紀50 年代之後,繼物質的結構、宇宙的起源、生命的本質三大問題的科學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之後,人類心智的本質已成為現代科學關注的第四大問題,與之相應的認知科學(cognitivescience)隨之誕生,而短短60 年間,它的發展速度之快、研究範圍之廣,恐怕是過去任何時代的科學都難以企及的。今天,認知科學已經成為21 世紀的前沿科學,蘊含著巨大潛力的未知探索正在突破著傳統科學方法的藩籬、拓展著現代科學技術套用的疆域,也越來越顯示其將帶給人類利益的巨大前景。
正是由於一路高歌猛進的這一科學前沿與人類自身的本性息息相關,許多國家都認識到發展認知科學研究的重大意義,紛紛將認知科學確定為國家科技戰略的優先發展領域。20 世紀90 年代初,美國提出將整個90 年代命名為“腦的十年”(Decade of the Brain),並將人類大腦科學研究提升為國家科技發展規劃。隨後,歐洲的國際腦研究組織(International Brain Research Organization,IBRO)積極回響了美國的這一計畫,並期望使“腦的十年”成為一項全球性的科研規劃。1997 年,全球性的人類腦計畫(Human Brain Project)在美國正式啟動,參與國包括美國、英國、德國、法國、瑞典、挪威、瑞士、澳大利亞、日本等19 個國家,2001 年10 月,中國成為參加此計畫的第20 個成員國。人類腦計畫的目的是組織和協調全世界神經科學和信息科學家共同研究腦、開發腦、保護腦和創造腦。1996 年,日本推出了“腦科學時代”(The Age of Brain Science)計畫,該計畫擬在20 年內以每年1000億日元的支持強度(這是該國“超級鋼材料開發計畫”的10 倍)來大力推進腦科學研究。21 世紀初,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與美國商務部聯合發布的《匯聚四大科技術,提高人類素質》報告中指出:納米技術、基因技術、信息技術和認知科學的融合集成,將會極大地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增強人類能力、促進終生學習、提高人類素質。2005 年8 月,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七個成員國組成國際神經信息學合作團隊(International Neuroinformatics Coordinating Facility, INCF),啟動大腦研究項目。2013 年4 月2 日,美國總統歐巴馬宣布啟動了名為“通過推動創新型神經技術開展大腦研究(Brain Research through Advancing Innovat ive Neurotechnologies)”的計畫,簡稱為“腦科學研究計畫”(BRAIN),其研究規模堪比人類基因組計畫。
2006 年1 月,中國政府發布《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其中將“腦科學與認知科學”列為基礎研究中八大科學前沿領域之一。近10 年“腦科學與認知科學”領域得到了科技部、中科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等科研管理部門的強力支持,已經設立了基金委重大領域、 “973”、創新重大項目等幾十個重大、重點認知科學項目。以認知科學命名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大型科學儀器中心和部門重點實驗室已達到幾十個,而從事認知科學研究與教學的單位也已經達到上百家。令人欣慰的是,2011年11 月,中國正式成立了“中國認知科學學會”,建立了中國認知科學家的學術共同體。
一般認為,認知科學是一門由哲學、心理學、腦科學、神經科學、計算機科學、人工智慧、語言學、人類學、教育學等學科構成的交叉科學。不過,從歷史上看,認知科學最早是由認知心理學和人工智慧這兩大主幹學科構成。據此來看,認知科學至今已經走過了半個多世紀的歷程。人們一般將1956 年視為宣告人工智慧和認知心理學誕生的重要一年。在西蒙(Herbert A.Simon)看來,1956 年以來開始誕生了一系列關於認知心理學和人工智慧的重要工作,例如,米勒(George Miller)對短時記憶的有限容量所做的信息加工解釋,這開創了用計算機來隱喻人類認知的研究;喬姆斯基(Noam Chomsky)發表了對轉換語法形式特點的早期分析;布魯納(Jerone Bruner)等人闡述了策略在思維活動和認知理論中的作用;紐維爾(Allen Newell)編寫了“邏輯理論家”電腦程式,模擬人的啟發式搜尋方式來解決問題,並且在實踐上證明了《數學原理》第二章中的38 條定理等。在半個多世紀的發展中,認知科學已先後經歷了計算隱喻和符號主義、腦隱喻和聯結主義、互動隱喻與涉身心靈(embodied mind)等不同的理論模型,也經歷了以認知心理學、人工智慧、人工神經網路、神經科學等為主導研究方向的發展階段。
由於哲學最初在認知科學的建立中就天然地占據一席合法地位,在認知科學的發展歷程中,各種哲學觀念不斷滲入其中。圍繞人類心靈與智慧型這一重大問題的破解,哲學家與科學家聯手提出了許多重要的哲學問題,例如心的計算隱喻或符號主義模型是否合適?心理狀態的功能主義定位或理解能否成立?心靈與機器之間的關係是一種簡單的同一還是一種類比?什麼是智慧型,計算與智慧型能否等同?心的符號模型與神經網路模型之間是什麼關係?整體認知能力如何從微觀的分散式結構中湧現出來?心與腦在認知過程中關係如何?我們的感覺和運動系統在理性、概念等基本認知過程中的地位如何?我們有自由意志嗎?怎樣理解社會認知?等等。儘管這些問題引發了大量的哲學爭論,但無疑推動了認知科學的發展,深化了對人類心靈與智慧型本質這一問題的認識。
鑒於哲學在認知科學中的這一獨特地位使得認知科學的許多問題也是哲學研究的根本問題,例如身心關係、意識和自我意識的產生和智慧型的本質等問題。同時,認科學哲學研究也始終與認知科學的經驗研究進程相伴隨。總體看來,哲學與認知科學的關係主要體現為三個方面:一是哲學在認知科學中不可或缺的交叉地位和基礎作用;二是認知科學中的哲學問題自身引起了廣泛的爭論;三是認知科學研究對哲學所起的推動作用。目前,認知科學與哲學(Cognitive Science and Philosophy)、認知科學中的哲學(Philosophy in Cognitive Science)和認知科學哲學(Philosophy of Cognitive Science)均已成為國際學術界跨學科研究的前沿領域。認知科學中一些令人矚目的重大進展對傳統哲學業已提出了多方面的挑戰,迫使當代哲學家重新思考一些基本問題,深入推動了哲學的一些基礎問題域和研究方法的變化,並大大拓展了形上學、認識論、倫理學、語言哲學、邏輯學等學科不斷開闢新的研究空間。最近幾十年來,哈佛大學、紐約大學、布朗大學、史丹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卡耐基梅隆大學、馬里蘭大學、愛丁堡大學等國際一流大學的哲學系紛紛把研究重點轉向心靈哲學和認知科學哲學的研究,有的成立交叉研究中心,有的設立相關研究項目,甚至建立了哲學實驗室。同時,與認知科學相關的哲學研究已構成國際哲學界研究規模最大、學術活動最多、成果最為豐富的領域之一。反映認知科學哲學研究領域現狀和所聚焦問題的成果主要有戈德曼(Alvin Goldman)主編的《哲學與認知科學讀本》(1999 年)、威爾遜(Robert Wilson)和凱爾(Frank Keil)主編的《MIT 認知科學百科全書》(1999 年)、薩伽德(Paul Thagard)等主編的《心理學和認知科學哲學手冊》(2003 年)、《布萊克威爾心靈哲學手冊》(2008 年)、畢克勒(John Bickle)主編的《牛津哲學與神經科學手冊》(2009 年)、斯蒂奇(Stephen Stich)等主編的《牛津認知科學哲學手冊》(2011 年)以及其他一些專題研究等。
認知科學是關於人之本性的科學研究。當代認知科學的研究對象更為廣泛, 諸如知覺、思維、推理、記憶、注意、學習、心理表征(mental representation)、情感和問題求解等人類認知過程及其本質也是傳統哲學研究的領域和主題。關注認知科學前沿進展,尤其是關注其中涉及的重要哲學問題,對於我們探索解決傳統哲學中的一系列認識論和心靈哲學難題,如心的本質、心身關係、意識與自我意識、自由意志、他心問題等無疑將會有很大的助益和啟迪。從如下認知科學哲學三個層次,即從傳統認識論、認知方法論和認知科學遇到的哲學問題來看,認知科學前沿的探索都有待於哲學家的積極參與和探討。當然,在認知科學前沿研究中科學與哲學的互動並非是單向度的。作為一門跨學科的新興學科,認知科學的學科基礎是由認知心理學、語言學、人工智慧、認知神經科學、人類學和哲學等學科匯聚而成的。哲學不僅僅由於其在人類人工智慧認知探索方面的先導地位,可以成為認知科學研究的重要思想資源。同時,由於哲學特有的思辨和批判功能,可以為認知科學研究提供方法論的啟示。尤其當認知科學處於庫恩所說的“前科學”階段、尚未形成統一範式的時期,哲學這種薛丁格所稱的“先遣隊”和“腳手架”的作用就顯得尤為突出和重要。正因如此,在當今認知科學哲學界活躍著的德雷福斯(Hubert Dreyfus)、塞爾(John Searle)、普特南(H.Putnam)、福多(Jerry Fodor)、丹尼特(D.C.Dennett)、丘奇蘭德(Paul Churchland)、薩伽德、克拉克(Andy Clark)以及拉克夫(G.Lakoff)和詹森(M.Johnson)等一大批哲學家的工作才會受到實證認知科學家的高度重視,並且在事實上推動了認知科學研究的深入發展。由於目前對人類心靈和認知本質的科學研究本身還處於不夠成熟的“前科學”時期,認知科學各種研究進路還在相互競爭,尚未形成統一的研究綱領和範式,同時,認知科學運用經驗研究的方法研究人的意識和自我意識的起源以及大腦過程和神經機制,尋求人的本性的生物物理基礎和社會根源,這一過程也的確蘊含著大量的哲學問題和方法論問題有待解決,因此,哲學對有關概念的分析及特有的思辨和批判功能就可以為認知科學不同領域的實驗設計和前提假設的修正提供重要啟示,哲學也在認知科學研究綱領與工作範式的形成、研究進路的拓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觀念性作用。總之,研究認知科學前沿的哲學問題既是哲學自身學科性質的要求,也是進一步推動認知科學發展的要求,它不僅有助於追蹤當代科學前沿問題,而且可以豐富和拓展傳統哲學的研究領域,深化對於一系列重大哲學問題的本質認識,因此有著極其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本書對認知科學前沿哲學問題的討論,主要集中在對認知科學的哲學基礎的批判性考察,是認知科學哲學前提的某種追問。特別是通過哲學的概念分析、反思論證和歷史視角,試圖對近60 年來認知科學研究綱領的變遷和各種研究進路進行系統研究,對認知科學前沿中產生的重要哲學問題進行分析梳理,期望在更大的視野下展開相關哲學問題的爭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