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人類學

認知人類學

認知人類學(Cognitive anthropology)是文化人類學的一個研究取向,其中學者試圖解釋人們共享知識、文化創新、以及歷經時空而傳承的模式,他們使用認知科學的研究方法和理論(特別是實驗心理學演化生物學),並透過與歷史學家、人類學家、考古學家、語言學家、音樂學者和其他專家的緊密合作,從事對於各種文化型態的描述和詮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認知人類學
  • 外文名:Cognitive anthropology
  • 性質:研究取向
  • 屬性:試圖解釋人們共享知識
理論範圍,發展歷程,

理論範圍

認知人類學關注不同群體的人們所知道的東西,以及這種內隱的知識,如何改變人們感知他們周遭的世界,並與這個世界建立關聯。從語言學的立場來看,認知人類學採用語言做為研究認知的門道。認知人類學的一般目標就是分解語言,以探討在不同的文化以及人們感知世界的方式之中,所具有的共同性。認知人類學的語言學研究可分為三個次領域:語意學、語法學語用學

發展歷程

其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在60年代有較大發展,70年代以後發生心理學的轉向。
早期發展中,認知人類學與“民族科學”(ethnoscience)、“民族語義學”(ethnosemantics)有著同一範疇,主要研究民間分類系統中的概念分類結構以及它們在系統中的意義編碼,最初旨在強調文化相對性和認知類型,後將注意力轉到建立普遍認知圖示上。
晚近時期關於人類系統的研究主要集中探討概念分類的心理現實(psychological reality)。調查發現,許多分類(categories)圍繞“原形”(prototypes)組織,原形賦予分類以突出特點(salience),使它能夠影響記憶和推理。--這一領域的大部分工作都是語言學家在進行,認知人類學家主要從事“圖式”(schema)研究--圍繞圖式如何與行動發生聯繫展開討論。在認知人類學家眼裡,圖式不同於原形(由特定預期組成),是一種關係的組織框架,作為高度一般化的文化知識結構,它需要具體細節來充實。
為了探索普遍認知模式,認知人類學家積極利用人工智慧開發和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發展了三個基本模型:信息過程模型(information-processing models)、認知發展模型(cognitive-developmental models)、感知經驗模型(perception and experiential models)。其中,信息過程模型探討“並行分布處理”(parallel distrivuted processing)與“聯接式處理”(connectionism);認知發展模型對不同文化進行比較,希望藉此發現共同發展特徵和主題;感知經驗模型則認為在環境中對於感知過程和感知體驗的共享,跨文化(cross-culturally)地塑造了人們的認知模式。
近來認知人類學陷入一些具有深刻哲學淵源的困境,這些困境促使學者對於“認知本質”進行再思考,之後的發展使它不再囿於分析知識體系,開始進入一個新綜合時代,與其他學科(譬如心理學、認知科學)交叉、借鑑將給認知人類學帶來新的發展可能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