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的神學:柯勒律治的浪漫主義思想

詩人的神學:柯勒律治的浪漫主義思想

作為穿越永恆與現實、無限與有限之間的精神飛舟,宗教表達了人的嘆息、驚訝、不安和渴求。宗教具有的這種神秘感、驚奇感和超越感,揭示出人之靈性秘密,試說著人的文化真諦和人的生命意義。誠然,宗教表現了精神、心靈之浪漫,但它作為信仰之在?信仰之感和信仰之思而體現出的強大生命力和久遠流傳,卻值得我們認真思考、深入研究。

基本介紹

  • 書名:詩人的神學:柯勒律治的浪漫主義思想
  • 作者:李楓
  • ISBN:9787509705254 
  • 定價:39.00 元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8
  • 開本:32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目錄,序言,後記,

內容簡介

藝術之花散發神學與詩學交融的芳香,信仰之光折射神學家與詩人重疊的身影,英國“湖畔派”詩人的追尋與思考,使神學與詩學在近代英國達到最為理想的結合。而在這樣一種神學與詩學的共構之中,柯勒律治成為其領軍人物。他以其詩歌來理解、詮釋神學,從而以“詩化哲學”、“詩化神學”來構建其“詩人的神學”。正是在這一意義上,《詩人的神學》以《詩人的神學》為題而對柯勒律治的浪漫主義思想進行了深入和系統的探討。閱讀這部探究英國近代浪漫主義神學的全新之作,將有助於我們理解前輩哲人一句值得深思的話——“詩人的夢想是神性的,但他並不夢想一個神”,有助於我們在震撼與沉思之中開拓我們自己內心的邊疆。

作者簡介

李楓,武漢大學英國語言文學專業文學學士,北京師範大學漢語文化學院文學碩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世界宗教研究系基督教思想文化方向哲學博士。曾先後在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大英博物館、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維真學院、英國倫敦大學海斯羅普學院進修訪問。現為首都師範大學國際文化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目錄

目錄

引言
第一章 柯勒律治浪漫主義神學的思想文化背景
第一節 歐洲浪漫主義神學思潮的興起及發展
一 質疑理性主義和繼承古典主義的浪漫主義
二 浪漫主義與基督宗教思想的關聯
三 浪漫主義神學與消極浪漫主義
第二節 英國浪漫主義文學與浪漫主義神學的關聯
一 藝術之花散發“神學”與“文學”交融的芳香
二 信仰之光折射“詩人”與“神學家”重疊的身影
三 想像力的彩虹為“神學”與“文學”構建變動不居的未來
第三節 “湖畔詩人”及其作品的宗教意趣及神學蘊涵”
一 崇尚大自然:人類心靈的神性家園
二 注重想像力:把握世界的詩意方式
三 渴慕無限美:超越俗世的生命之美
第二章 柯勒律治浪漫主義神學思想的形成過程
第一部分 前期:“魔幻派”浪漫主義詩人
第一節 家庭背景及童年逸事
一 田野里的自然之子
二 孤獨的夜裡離家出走的小小孩
三 暴風雨中的孤兒
第二節 劍橋求學及對“理性”與“理解”的區分
一 與騷塞的一見如故及
“大同世界烏托邦”
二 劍橋柏拉圖主義的影響
三 柯勒律治對“理性”與“理解”的區分
第三節 與華茲華斯的相識與合作:《抒情歌謠集》的出版
一 相遇相知:英詩發展史揭開新篇章
二 交流與碰撞:激發詩意才情與神學思想的火花
三 超驗與凡俗相融:
《抒情歌謠集》的問世
第四節 德國浪漫派文學和德國古典哲學的影響
一 德國浪漫派文學及作家
作品的影響
二 康德思想的影響
三 費希特和謝林的影響
四 施勒格爾的影響
五“魔幻派”浪漫主義詩人形象的確立
第二部分 後期:詩意地反省中的神學家
第五節 生命中最黑暗時刻的反省與崛起
一 孤獨的航海者再度啟程
二 生命中最黑暗時刻的反省
三 崛起:《平信徒布道》與
《文學傳記》的出版
第六節 從上帝一位論、自然神論、泛神論到超然神論
一 《無墓的墓志銘》:朝聖途中之心境的真實寫照
二 《宗教的沉思》:獻給“神體一位的上帝”的歌
三 “自然神論”與“泛神論”晨曦與晚霞交織的神秘之光
四 超然的上帝:“邁入”人與世界的生活之中
第七節 浪漫主義神學家的感悟與追尋
一 海格特的賢哲:“協助反省”
二 “持久”與“進步”:“教會與國家之建制”
三 落葉對生命的眷戀:“最後的墓志銘”
第三章 柯勒律治浪漫主義神學的基本構建
第一節 對18世紀英國理性主義的重新審視與認知
一 對18世紀英國理性主義的批判
第四章 柯勒律治浪漫主義神學的核心觀念
第五章 情感論:柯勒律治論情感、良知、心境、意志及理性
餘論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序言

宗教作為人類精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表現出人的超越自我和信仰追求。宗教屬於人的靈性世界,是對宇宙奧秘、自然奧秘、生命奧秘的永恆之問。在這種詢問中,我們看到了人之精神嚮往、靈性需求和本真信仰。因此,宗教正是人在信仰中的生活、體驗、思索、感悟、行動和見證。宗教所展示的乃人類文化大樹上的一朵靈性之花,從其閃爍、迷離的花影中我們可以依稀辨認出人的上下求索、人的時空漫遊、人的心醉神迷、人的超凡脫俗。
在當今社會,對宗教的認識研究和理解詮釋已在由表及里、由淺人深地系統開展,對其“形”、“神”之捕捉和勾勒亦頗有成就。人們在“究天人之際”、“神人結合”之關係上,在“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的理解上已窺見到宗教的一些基本特徵。

後記

七月,疾風驟雨之後的北京,草木蔥蘢,空氣清新,我在朝霞滿天、有鳥兒淺唱的早晨,完成了這本書稿的寫作。雖然深知這本在博士論文的基礎之上修改而成的小書仍然有待充實和完善,因而並無如釋重負的感覺,但此時此刻,覺得可以寫出以下文字,表達早已充溢於心的拳拳感激之情。
首先,感謝我的博士論文指導老師卓新平教授。從博士論文的完成到本書的修改定稿,我的每一次進步,都凝聚著老師的心血。老師求真務實的治學精神、嚴謹敬業的治學態度以及科學而敏慧的治學方法,是我應該悉心領會並施之於後學的。
感謝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金澤、段琦、高師寧、王美秀、周偉馳等教授。他們的授業解惑,以及對本課題的開題報告和博士論文的答辯所提出的寶貴意見和建議,為本書的寫作打下了堅實的專業基礎。同時,也向宗教所負責研究生工作的吳軍老師,向科研處的霍群英處長致以誠摯的謝意。
感謝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的楊慧林教授。楊老師的點撥、鼓勵與支持是本書得以問世之不可或缺的動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