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螢(虞世南詩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詠螢》是唐代詩人虞世南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此詩是一首清新淡雅的詠物詩,前兩句作者先從螢的飛翔之形、發光之態的角度寫出了它的弱小,後兩句寫這樣的小蟲在黯淡黑夜中卻努力地放出光芒,使自己的存在被眾人所周知。全詩借物喻人,又寄寓作者身世之感,別具情致。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詠螢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五言絕句
  • 作者:虞世南
  • 作品出處:《全唐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詠螢1
的歷流光小2,飄颻弱翅輕3
恐畏無人識4,獨自暗中明。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螢:昆蟲,身體黃褐色,觸角絲狀,腹部末端有發光的器官,能髮帶綠色的光。白天伏在草叢裡,夜晚飛出來。種類很多,通稱螢火蟲。
  2. 的歷(dí lì):小粒明珠的光點,靈巧微弱的樣子。流光:閃爍流動的光芒。
  3. 飄搖:飄飄搖搖,很不穩定的樣子。
  4. 畏:怕。

白話譯文

靈巧的身軀發出微弱的光芒,纖弱的翅膀輕輕飄動。
只怕沒有人認識自己,獨自暗中飛來飛去發出光明。

創作背景

虞世南是前朝老臣,自秦王階段就追隨太宗,為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太宗即位後,又為修文館學士,深受太宗敬重。但虞世南“志性抗烈,每論及古先帝王為政得失,必存規諷”。作者作此首《詠螢》小詩,也即寄寓身世之感,一方面表現出恐怕不被賞識的擔憂,另一方面強調了自己的風骨,即使力量單薄,即使周圍的環境是一片“黑暗”,自己依然要閃爍光明,頗有“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意味在其中。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是一首清新淡雅的詠物詩,作者借詠流螢表達了物雖小而不礙其光華的哲理,同時又借物自喻,寄寓身世之感。因有所寄託,因而別具情致。
此詩前兩句從流螢的飛翔之形、發光之態的角度開始寫,“流光小”與“弱翅輕”襯托出了螢火蟲的弱小。這種手法,有點類似唐朝李嘉的《詠螢》:“映水光難定,凌虛體自輕。夜風吹不滅,秋露洗還明。向燭仍分焰,投書更有情。猶將流亂影,來此傍檐楹。”此詩通過螢火水上輕舞、空中展翅、風吹不滅、露洗還明、輸光伴夜讀、流連在楹檐等形象的刻畫,突出了其飛翔之姿、發光之徵。但虞世南的詩並不以繪形為目的。詩的三、四兩句則由表及里,一下子窺視到螢的內心世界:“恐畏無人識,獨自暗中明。”多么頑強的個性,多么可貴的追求,儘管自己的生命弱小,但它不甘默默無聞,不願自暴自棄,偏要在暗夜中閃光,頑強地表現自己的存在,執著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這樣,那出現在讀者眼前的螢火,就不是一隻小小的飛蟲,一個微不足道的生命,而是一個活生生的精靈,一個個性獨特、胸懷不凡的剛毅之士,其偉岸形象,令人肅然起敬,又促人深思猛省。
《老子》云:“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意思是說,道雖然是無名而質樸的,很小不可見,但是天下誰也不能降服它,令其稱臣。人生在世,應該努力進取,刻苦學習,即使先天條件不足或有所限制,但是無礙於人通過後天努力獲得學識。這首小詩也即闡述了這種積極向上的人生哲學。

名家點評

清·盧麰、王溥《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佻細能饒圓唳。吳協南曰:“不明點‘螢’字,暗中摸索亦自得之,此詠物寫生手也。”結有寄託,故佳。

作者簡介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漢族,越州餘姚(今浙江慈谿市)人。父虞荔,兄虞世基,叔父虞寄,均名重一時。虞寄無子,世南過繼於他,故字伯施。隋煬帝時官起居舍人,唐時歷任秘書監、弘文館學士等,曾賜爵水興縣子,授銀青光祿大夫,世因稱“虞秘監”或“虞水興”。唐大宗嘗稱其有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五絕,譽為“當代名臣,人倫準的”。諡文懿。傳世墨跡有碑刻《孔子廟堂碑》、《破邪論》等,舊摹墨跡本《汝南公主墓志銘》等。書法理論著作有《筆髓論》、《書旨述》。編有《北堂書鈔》160卷、《群書理要》50卷、《兔園集》10卷等,另有詩文集10卷行於世,今存《虞秘監集》4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