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蕙詩

《詠蕙詩》是東漢末年詩人繁欽創作的一首詠物詩,該詩明寫蕙草在惡劣的生存環境的真實情狀,實是借詠物以喻人,表達士子雖如蕙草一樣芬芳宜人,品行高潔,美德在身,卻因處不到合適的位置而生存艱辛。

全詩採用擬人化的表現手法,並用敘事體第一人稱的口氣詠敘,生動形象。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詠蕙詩》
  • 創作年代:東漢末年
  • 作品出處:《藝文類聚》
  • 文學體裁:五言古體詩
  • 作者:繁欽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詠蕙詩
蕙草生山北,託身失所依。
植根陰崖側,夙夜懼危頹
寒泉浸我根,淒風常徘徊
三光照八極,獨不蒙餘暉
葩葉永雕瘁,凝露不暇晞
百卉皆含榮,己獨失時姿
比我英芳發,鶗鴂鳴已衰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蕙(huì)草:香草名,又名熏草、零陵香,俗名“佩蘭”,綠葉紫花,有清香味,魏武帝(曹操)以之為香燒之,俗習以為佩帶它可以除臭避疫。
⑵陰崖:背陽的山崖。
⑶夙夜:朝夕,日夜。危:原指危險,這裡是高處之意。頹(tuí):墜落。
⑷徘(pái)徊(huái):迴旋往返,意為隨風搖擺。
⑸三光:指日、月、星的光芒。八極:八方之極遠之地,極言其遠。
⑹蒙(méng):蒙受,承受。餘暉:傍晚的陽光,這裡指微弱的光線。
⑺葩(pā):花。瘁(cuì):同“悴”,憔悴,枯萎,枯槁。
⑻暇(xiá):閒暇。晞(xī):消失,逝去。
⑼百卉:百花。榮:花木的花。
⑽時姿:時節下的姿態。
⑾比:等到。
⑿鶗(tí)鴂(jué):杜鵑鳥。杜鵑鳥常常暮春時鳴叫,因而它的叫常常是花落時節的象徵。

白話譯文

蕙草生長在大山的北面,無依無靠,孤苦伶仃。
蕙草生長在背陽的高峰上,日夜擔憂唯恐墜落下來。
冰冷的泉水浸泡著我的根,寒冷的風隨時吹打著我的身軀。
日、月、星的光輝能普照大地,然後由於山崖的阻隔,蕙草只能承受到一點微弱的光線。
花和葉子一直都很枯槁,身上也一直披著露霜。
百花盛開之季,而蕙草卻獨獨發育遲緩而顯得與季節不合。
待到蕙草開花的時候,已是暮春時節,百花凋零了。

創作背景

作者繁欽身處東漢末年,社會動盪不安,自己雖有才能,但社會環境的險惡,使他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華,建功立業。而詩中蘭花的這一不幸遭遇,也正是作者自身的寫照。 於是,作者根據自身的經歷,寫下了該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在古代的詠蘭詩中,大多是讚美蘭花的高潔品性的,然而該首詠蘭詩與一般詠蘭詩不同,它詠敘了蘭花因託身非地而遭遇的不幸。
全詩可分為兩個部分。從“蕙草生山北”至“獨不蒙餘暉”為第一部分。寫蘭花所生長的環境。“蕙草生山北,託身失所依”是總寫,蘭花生長山的北面,生非其地。接下來“植根”六句,是具體描寫這一惡劣的環境。
在這惡劣的環境中,幼小的生命怎么生活。詩的後半部分就著重描述了在險惡環境中的蕙草是怎樣頑強抗爭的。但任憑環境再惡劣,蕙草也沒有丟掉自己的芳香,儘管百花都已開過,蕙草也在最後一個發出了動人心魄的芳香,即使這芳香姍姍來遲,卻顯示了一種精神,一種頑強的、百折不撓的精神。但是蕙草剛剛發出芬芳,卻又到了百花凋謝的季節,對於花草來說,開花吐香是其一生最輝煌的時期,然後蕙草的輝煌是如此的短暫。詩到這裡,黯然而收,透出一種不言而傷的情調,詩人對此寄予了深深的同情與惋惜。
詩人身處東漢末年,當時各個勢力割據,社會動盪不安,民不聊生。詩作也正是反映了一部分中下層文士的極端苦悶又不甘沉淪的情緒,詩中那個陰冷淒清的環境正是東漢社會黑暗的一個側面寫照。
全詩採用“比興”的手法,“怨而不怒”的態度,並用敘事體第一人稱的口氣,以形象的語言把詠物與身世之慨結合的天衣無縫,表現的感情有時哀怨動人,生動形象。

名家點評

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學家王夫之《古詩評選》(卷一):古之詠物者,固以情也,非情則謎而不詩,疑沓疑贅,章末風旨,居然動人。
清朝學者程師恭《注釋陳檢討四六》:“繁欽有《詠蕙詩》,托興與失時也。”
現代古典文學研究學者蕭滌非《漢魏晉南北朝隋詩鑑賞詞典》:《詠蕙詩》是一首詠物詩,但與其它的詠物詩風格迥異。一般的詠物詩,大都極盡讚美之辭,或詠物之精美,或贊物之靈秀,或稱物之珍奇……但這首《詠蕙詩》卻不落俗詠,它對蕙草的歌詠,不是盛讚清香,也不是褒揚其風姿,而是用質樸的語言描述了它生長環境之惡劣以及它在險惡環境的擠壓下仍“英芳發”的頑強抗爭精神……劉熙載《藝概》中提出詠物應該做到“不離不即”,就是要切合於物,又要在詠物中表現作者的情思。繁欽的這首詠物詩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他善於用那支充滿情思的彩筆,在體貼物情的同時,委婉曲折地透露出心跡,堪稱是一首含意雋永、別具一格的詠物詩。
當代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錢志熙《日晷文庫 唐前生命觀和文學生命主題》:繁欽的《詠蕙詩》可以說是建安詩歌表現生命主題哀感最深的作品。

作者簡介

繁(pó)欽(?—218),字休伯,東漢潁川(今河南禹縣)人,東漢末年文學家,詩人。少以文章才辯知名。曾任丞相曹操主簿,以善寫詩、賦、文章知名於世。今存詩4首,文辭巧麗。原有集,已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