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願燈(孔明燈)

許願燈(孔明燈)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許願燈又叫孔明燈、天燈心愿燈、風燈,相傳是由三國時的諸葛孔明(即諸葛亮)所發明。當年,諸葛孔明被司馬懿圍困於陽平,無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準風向,製成會飄浮的紙燈籠,繫上求救的訊息,其後果然脫險,於是後世就稱這種燈籠為孔明燈。另一種說法則是這種燈籠的外形像諸葛孔明戴的帽子,因而得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許願燈
  • 又叫:孔明燈、天燈心愿燈
  • 發明諸葛孔明
  • 時間:三國時
寓意,歷史,

寓意

許願燈
在古代,不管是放飛升空的還是水上放的孔明燈,是在七月半這天,人們超度亡魂,祭祀祖先,寄託哀思所舉行的一種形式。尤其在我國西南地區以及台灣盛行,在東部並不流行。後來華人還把這項傳統帶到東南亞地區,現在該地區還保存著這樣的祭祀傳統。
現代人放孔明燈多作為祈福之用。男女老少親手寫下祝福的心愿,象徵豐收成功,幸福年年。

歷史

大約於清朝道光年間,先民由大陸福建省惠安安溪等縣傳入台灣的台北縣平溪鄉、十分寮地區,即基隆河的上游。據十分寮地區父老前輩的口述表示,早年於前清年間十分地區鬧過土匪,由於地處山區,所以村民都向山中逃過,待土匪走後,留守在村中的人,就在夜間施放天燈做為信號,告知山上避難的村民,可以下山回家了,也藉此種方式向村民報平安。由於當日由山上避難回家的日子,正是農曆正月十五即是元宵節,從此以後,每年的元宵節,十分地區的村民便以放天燈的儀式來慶祝,且向鄰村的村民互報平安。也因此十分地區的村民又稱天燈為“祈福燈”或“平安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