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友橋

訪友橋

訪友橋位於浙江省嵊州市新山鄉白宅墅村口。建於南宋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訪友橋呈單孔八字形,梁式結構,長5.2米,寬3米,高10米,系單孔八字拱橋。橫跨一條無名小溪,此橋因兩位南宋理學泰斗--朱熹和呂規叔在橋上相逢而聲名遠揚,故名。橋畔岩壁鐫有"石泉漱玉"四字,村西疊書岩有"梅墅堆瓊"四字,均為朱熹訪呂時所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訪友橋
  • 地理位置:浙江省嵊州市新山鄉白宅墅村
  • 景點級別:無
  • 建於:1182年
名稱由來,訪友橋,呂大棋,相關景點,

名稱由來

訪友橋

橋下潺潺的溪水從橋東面雙口"呂"字井邊流出,緩緩地流過訪友橋往西流去。"白宅墅"村是剡中的一個古村落,也稱"梅墅",宋時呂規叔就在這座小山村里建有別墅。
過訪友橋西200米處,坡地突起一片巨石,名曰"疊書岩",是朱熹與呂規叔坐而論道之處。當年村西四周梅樹環繞,暗香飄動,瓊花競放。村西迭書岩上朱熹題的"梅墅堆瓊"陰刻行書經受了800年風霜雨雪的侵蝕,更顯古樸蒼勁。
民國《嵊縣誌》:“相傳朱子訪規叔於此,岩間有朱子書‘梅墅堆瓊’四字。墅之西為訪友橋。橋旁石壁有‘石泉漱玉’四字,亦朱子書。"陰刻行書",字徑40×30厘米。
訪友橋

呂大棋

呂大棋,字規叔,原籍安徽壽春,曾任梧州教授,監察御史河南府推官,因娶剡之過氏為妻,致仕後遷居鹿門,築別墅於白宅墅。朱熹與呂規叔素有交往,知呂氏一族家學源遠流長,為"文獻世家,中原望族",特地登門拜訪。史傳呂規叔因不滿朝政,辭去監察御史的顯職歸隱鹿門(貴門的古稱),並創辦鹿門書院,書院經歷代維護,現仍保存完好。宋淳熙九年(1182),朱熹來嵊賑災,並上鹿門尋訪故友呂規叔。古時交通不便,朱熹跋山涉水,迢迢而來,恰巧於村口橋上與故友相逢。橋下有清泉淙淙,謂之"漱玉泉",聲如佩玉丁冬,朱熹觸景生情,欣然於橋旁題寫"石泉漱玉"四字,"訪友橋"也因逢兩位宋代大儒而得名。現今的訪友經清光緒十九年(1893)重新修繕,朱熹親筆題名的"石泉漱玉"幾字仍完好無損地鐫刻在橋旁的一塊青石上。橋上的護欄於近年用水泥斬石砌成。

相關景點

白宅墅
摩崖,位於新山鄉白宅墅村。民國《嵊縣誌》:“相傳朱子訪規叔於此,岩間有朱子書‘梅墅堆瓊’四字。墅之西為訪友橋。橋旁石壁有‘石泉漱玉’四字,亦朱子書。”陰刻行書,字徑40×30厘米。漱玉泉,位於嵊州貴門鄉白宅墅村,距城關40公里,有訪友橋。橋下流水淙淙,朱熹愛其悅耳之聲,欣然題寫“石泉漱玉”四字,鐫於橋旁石壁間,橋下之泉,謂之“漱玉泉”,又名文公泉。旁有石,高闊丈許,傳為呂規叔垂釣處。現為嵊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白宅墅白宅墅
雙口井--呂字井
,貴門鄉白宅墅村的呂字井建於清光緒年間,位於訪友橋上游,潺潺的溪水流過井邊,此井雖然年代已遠,但至今仍保存著其原有的風貌。白宅墅村一帶的百姓以呂姓居多,籌資修建時便頗費心思,使兩口井一大一小,相互匹配,形狀宛如一個'呂'字,呂字井因而又稱雙口井。呂字井的小井長1.94米,寬1.85米,較大的長2.15米,寬2米。井的內壁用小塊岩石砌成,錯落有致。解放前,附近一帶的大戶人家辦喜事,都要趕到呂字井去汲水,相傳這裡的水有吉祥之意,能夠祈求來年的平安幸福。呂字井的旁邊就是小溪,前來井邊玩耍的孩童不少,時間一長,原來雕鑿精緻的井欄圈裡遭到磨損破壞。為保護呂字井,村民們便籌資在井的四周修築了石板。但由於井欄圈過低,每遇風沙天氣,灰塵污物等便掉入井內,許多村民便不再汲水飲用,但上了年紀的老人仍樂於在井邊洗耳恭聽衣洗菜,他們對呂字井懷有一份美好的情感。
雙口井--呂字井雙口井--呂字井
貴門更樓
更樓在距縣城35公里處的貴門山。建築可分兩部分,東為更樓,西為鹿門書院。書院系南宋學者呂規書創建,著名理學家朱熹曾於此講學,北門上鐫朱熹“貴門”題字。更樓為呂規叔之子呂祖璟建。現建築系清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重修。附近還有梅墅題刻,系朱熹訪呂規叔時所題。 嵊縣城西南35公里處,有貴門山,此地崖岩如壁,松楓挺立。於一山口,翠竹搖曳,隱約可見一道石牆,這就是貴門山的更樓。進更樓可從山南而上,這是一座四合式二層建築,坐北朝南,下層是石砌的台基,中有天井,南北兩面各有拱券洞門,為舊時行人往來之通道。南門上書“古鹿門”,北門上題“貴門”,字大如斗,系朱熹手筆。後來婺東書法家趙睿榮又分別在南、北兩洞的北面題刻了“隔塵”、“歸雲”兩額。上層樓房四面相向,迴廊相連,登樓北望,一壩鎖平湖,青山碧水相映成趣,南山湖風光盡收眼底。現存的更樓是清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重修,當地人統稱樓洞。實則東為更樓,西為鹿門書院。鹿門書院系南宋理學家呂大棋創立。大棋字規叔,原籍安徽壽春,年輕時與侄呂祖謙(學者稱東萊先生)一同求學於著名學者楊時門下。呂規叔曾任梧州教授、監察御史、河南府推官。因締姻於嵊之過氏,愛幕鹿門山水清妙,遂從婺州遷居鹿門,築別墅於白宅墅,並創造鹿門書院,培養教育鄉里子弟。更樓系呂規叔之子呂祖璟所建,祖璟曾任淮南安撫使,訓兵撫士,恩威明信,頗有政績,因與權臣韓侂胄不合,棄官回鄉。當時浙東社會不寧,為保護一方平安,祖璟組織民兵守御,建更樓演武場,如今更樓前一方坦地,即為當年呂祖璟集民兵練武之處的“演武場”。山陰王瘐山有詠更樓詩云:“竹柝響深宵,攙入更樓鼓。涼風襲九秋,炎曦忘夏五。兩軍對堡排,疑是肅軍伍”。貴門山古稱鹿門山,其時古木參天,野草叢生,時時得聞鹿鳴之聲,呂規叔於此創建書院,故名鹿門書院。山陰周師濂有《鹿門書院》詩讚云:“鑿山壘石一朝成,結構精廬三十楹。規叔東萊曾講學,到今弦誦繼家聲。”宋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浙東大飢,時任浙東常平鹽使的朱熹來嵊賑災,訪呂規叔於鹿門,並在鹿門書院講學,朱熹與呂規叔素有交往,知呂氏一族家學源遠流長,儒林英才輩出,為“文獻世家,中原望族”,故題寫了“貴門”二字,鹿門就改為貴門。更樓東有爐峰,高峰插天,相傳山半有龍井,深不可測,亦為朱熹舊遊之處。 去貴門東二里有白宅墅,或稱梅墅。村口有訪友橋,相傳為朱熹與呂規叔相逢之處,橋下清泉淙淙,如鳴佩環,朱熹愛其悅耳之聲,欣然題寫行書“石泉漱玉”四字。現在的訪友橋是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重修,單孔八字形,梁式結構,長3.5米。橋下之泉謂之漱玉泉,亦名文公泉。泉傍有坦石,高闊達丈許,相傳為呂規叔垂釣處。村西有迭書岩,是一塊平地突起的斜坦坡石,朱熹與呂規叔曾坐此談道,觀其地多老梅,暗香浮動,瓊花競放,便又題楷書“梅墅堆瓊”四字,後鐫刻於岩上。貴門東又有龍山,山勢蜿蜒如龍。文公泉之水清流瀉注,屈曲迂迴,至龍尾嶺與它源相匯,雨後水漲,又流澎湃,龍尾似欲飛騰,亦為貴門的一大景觀。
貴門更樓貴門更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