訑

訑,拼音dàn,古同“誕”,放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訑
  • 外文名:deceive, cheat; arrogant
  • 注音:dàn
  • 部首:言
  • 出處:《孟子訑告子下》
筆畫編碼,方言集匯,詳細釋義,古籍解釋,

筆畫編碼

漢字結構
左右結構
異體字
統一碼UNICODE
五筆
倉頡
鄭碼
四角
筆順
U+8A11
YBN
YRPD
SYI
04612
丶一一一丨フ一フ丨フ

方言集匯

◎ 粵語:ji4
◎ 客家話:[海陸豐腔] ri2 [客英字典] ji2 [台灣四縣腔] ji2 [梅州腔] j2

詳細釋義

訑、詑 (yí)
或忠信而死節兮,或訑謾而不疑。—— 《九章·惜往日》 屈原
訑訑之聲音顏色,距人於千里之外。――《孟子訑告子下》
秦有六國,兢兢以強;六國既除,訑訑乃亡。——(唐)柳宗元《敵戒》
又如:訑訑(形容人自以訑很聰明而不聽別人的話)
組詞
猼(bo二聲)訑(yi二聲),在《山海經‧南山經》中︰「基山,有獸焉,其狀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訑,佩之不畏。》 就是說︰猼訑是一種怪獸,它的樣子像羊,有九條尾和四隻耳朵。而眼卻長在背上。有人說取它的皮披在身上,就不知畏懼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玉篇》弋支切《集韻》《類篇》余支切《正韻》延知切,𠀤音移。訑訑,自得貌。
淺意也。《孟子》訑訑之聲音顏色,拒人於千里之外。《注》自足其智,不嗜善言之貌。《集韻》與詑同。或作𧦧、𧪁。
《集韻》《類篇》𠀤商支切,音施。與𧩹同。多言也。
獸名。《山海經》基山有獸,狀如羊,九尾四耳,目在背,名曰猼訑。《注》訑音𥙁。一作陁。
《集韻》《正韻》𠀤湯何切,音拕。《說文》本作詑。欺也。《戰國策》寡人甚不喜訑者言也。《注》引方言,沇州謂欺曰訑。《楚辭·九章》或訑謾而不疑。《注》詐欺也。
《集韻》唐何切,音駝。
土和切,涶平聲。
《集韻》待可切,駝上聲。𠀤與詑同。
《集韻》《類篇》𠀤他可切,拕上聲。言不正也。一曰欺罔自誇貌。
《集韻》徒案切《正韻》杜晏切,𠀤音憚。《類篇》慢訑,弛縱意。《增韻》放也。《莊子·知北游》天知予僻陋慢訑。《正韻》與誕同。
《集韻》《類篇》𠀤堂練切,音電。
《正韻》徒亶切,但上聲。義𠀤同。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