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菩薩道場

觀音菩薩道場

觀音菩薩道場,名補怛洛迦,住於南印海上。是一個島嶼。這裡自然環境優美,有各種華果樹林,有柔軟的香草,飛泉與鏡湖,交相映徹,真是一個海上仙島。無量菩薩圍繞,觀世音菩薩於金剛寶石上,結跏趺坐,對其宣說大慈悲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觀音菩薩道場
  • 道場處地一:印度 papanasam山
  • 道場處地二:普陀 洛迦山
  • 道場處地三:西藏 布達拉宮
佛教道場釋疑,道場溯源,布怛洛迦道場,印度,普陀,西藏,其它知名道場,

佛教道場釋疑

道場含義一:原指佛成道之所。梵文Bodhimanda的意譯,音譯為菩提曼拏羅。如《大唐西域記》卷八稱釋迦牟尼成道之處為道場。
清刻本玄藏譯《大唐西域記》原裝原簽四冊全清刻本玄藏譯《大唐西域記》原裝原簽四冊全
道場含義二:後借指供佛祭祀或修行學道的處所。如中國佛教四大名山,分別為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觀音菩薩的道場。
道場含義三:佛教徒誦經、禮拜、修道的行為。
道場含義四:僧尼誦經超度亡人的法會。
本辭彙所指道場為觀音菩薩成道之所。

道場溯源

觀音菩薩與我們娑婆世界眾生特別有緣。佛在世時,他就是釋迦牟尼佛常隨菩薩之一。他的道場,可以考察的,在印度有一處,在中國有二處。
觀音菩薩像觀音菩薩像
大唐西域記》一書有這樣的記述:唐玄奘到西天取經,曾去印度的布怛洛迦山瞻仰觀音聖地。
布怛洛迦,梵文potalaka音譯為補怛洛迦、普陀洛迦、布達拉等。意譯為光明山、海島山、小花樹山等。慧苑著《新翻華嚴經音義》卷下:“此翻為小花樹山,謂此山中多有小白花樹,其花甚香,香氣遠及也”。
布怛落迦為傳說南印度(印度南海)巴波那桑(Papanasam)山的一個小島,佛經記載的觀音菩薩就是住在那裡。
布怛落迦意為光明山、海島山、小白華山,按梵文potalaka音譯為普陀洛迦或布達拉。我國浙江省的普陀山,西藏拉薩的布達拉,均由此得名。後為區分兩島,遂一稱普陀山,一稱洛迦山。這樣,從印度梵文布怛落迦到中國成了普陀珞珈。

布怛洛迦道場

印度

印度 papanasam山
觀音崇拜源於印度教的神妃派(Snktism)。梵,毗紐,濕縛是印度教的最勝三尊,濕縛的配偶最受普遍的信仰,她是毀滅與再造之神,隱為彌陀,為無量光,顯為觀音,為有限光。
印度 Papanasam 山印度 Papanasam 山
補陀落迦即是觀音所住的聖地,在印度河口的赦罪(Pa-panasam)島上,每年不少善男信女,南來沐浴,希望聖地的泉水,能夠洗去他們的罪孽。
布怛洛迦山被定為現今印度西高止山南段,秣剌耶山以東的巴波那桑papanasam山,位於提魯內爾維利(Tiruneiveli)縣境。北緯8度43分,東經77度22分的地方。我國藏族僧人多羅那他(公元1575——1643)名著《印度佛教史》記載:優婆塞寂光、月官,曾到此山巡禮。

普陀

洛迦山
洛迦山西距普陀山5.3公里,呈銳長三角形,南北長約1.05公里,東西寬0.6公里,面積0.36平方公里。岸線長3公里,海拔97.1米。從普陀山遠望如一尊海上臥佛。
普陀 洛迦山普陀 洛迦山
普陀洛迦山上,有觀世音宮殿。釋迦牟尼佛在此山與觀世音菩薩等無央數菩薩、聲聞、天龍八部聚會說法。觀世音菩薩除成就大慈悲外,還善能修持無量陀羅尼門,密放神通光明。唐代玄奘法師到印度時,曾到普陀洛迦山瞻仰觀音聖地。《大唐西域》玄奘所記的布怛洛迦山,陡峭挺拔,一般凡人難以攀登,唯觀自在菩薩往來於此。觀自在菩薩常現自在天形,或塗灰外道,慰喻世人使其所求,得到滿足。以何身得度者,菩薩即現何身而為。
觀世音菩薩在此山為無數菩薩、聲聞、天龍八部說法外,還常隨釋迦牟尼佛到各地說法。如《十一面神咒心經》說:佛在室羅伐竹林道場,觀自在菩薩與無量俱那庾多百千持咒神仙前後圍繞。
浙江普陀山:唐大中元年(847年)始為道場,最早寺廟建於858年。

西藏

布達拉宮
《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經》說:佛在毗舍離,庵羅樹園,大林精舍,與千二百五十比丘,菩薩二萬人俱。時毗舍離國人民遇大惡病。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以大悲心,憐憫一切,救濟苦厄,俱到此國,住城門間,放大光明,照毗舍離,皆作金色。毗舍離人,即具楊枝淨水,授觀世音菩薩。觀世音大悲薰心說《破惡業障消伏毒害咒》。《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至授記經》說:佛在波羅奈仙人鹿苑中,與大比丘二萬、菩薩二千人俱。西方極樂世界觀世音、大勢至與眷屬,如力士屈伸臂頃,至此世界。以大神通力,令此世界,地平如水、與八十億菩薩前後圍繞。
西藏 布達拉宮西藏 布達拉宮
西藏布達拉宮:藏傳佛教最著名的觀音道場,俗稱“第二普陀山”,最早寺廟建於581年。

其它知名道場

其它知名觀世音菩薩道場有:
一、四川廣德寺:位於“觀音(三姐妹)修行故里”遂寧,始建於唐朝開元年前(713年)。
二、河南香山寺:千手千眼觀世音得道正果之地,在漢化佛教史上地位非凡,始建於東漢末期。
三、廣東觀音山:觀音菩薩幻化三十六法身之所,始建於盛唐。
四、遼寧北普陀山:位於錦州,占地面積27.26平方公里,距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南望滄海,北望太極,紫氣東來,福壽無邊,它是觀音菩薩在北方的顯化道場,實為洞天福地,人間聖境。素有遼寧“第一洞天”關外“第一佛山”之稱。
五、廈門南普陀:位於福建五老峰山下,全國聞名的寺院,始建於唐末五代,明初復建,更名普照寺。
六、上杭西普陀:位於福建省西部,閩、粵、贛邊區最大佛教聖地,始建於宋代。
七、洞頭中普陀:位於浙江洞頭區本島之上,於1988年開始擴建。
八、貴陽西普陀:原名白雲寺,始建於康熙六年(1667年)以前。
九、香港東普陀:位於位於香港荃灣千佛山山麓的老圍村,仿杭州市普陀寺建造。
十、海南南山寺:2005年舉行“南山海上觀音”開光儀式,始建於1998年。
此外,有說中國熱河承德的補陀洛寺,日本紀伊的補陀落,下野的日光島,還有朝鮮的洛山,都是觀世音菩薩的道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