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山伏擊戰

觀音山伏擊戰

觀音山位於貴州省龍里縣谷腳鎮觀音村,山勢陡峭險拔。

基本介紹

  • 名稱:觀音山伏擊戰
  • 地點:貴州省龍里縣谷腳鎮觀音村
  • 時間:1935年4月7日
1935年4月7日,多路國民黨軍隊增援貴陽,特別是滇軍孫渡縱隊開往貴陽以東後,出現了毛澤東所預料的“只要能將滇軍調出來,就是勝利”的有利局面。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的三人軍事指揮小組做出紅軍從貴陽、龍裡間南進的決定。4月8日,中央紅軍兵分三路迂迴前進,紅一軍團由貴定縣新巴鄉折回進入龍里縣三元橋、平地堡,並派部隊迅速控制貴陽、龍裡間公路的黃泥哨至觀音山段。
中央紅軍在龍里縣境的幾天時間裡,敵機一天幾次飛來飛去,盤旋偵察,並不時丟下炸彈轟炸紅軍。紅一軍團先頭部隊的1連在進軍倪兒關的途中至大坡時,與前來馳援貴陽的孫渡所部相遇。紅軍立即予以截擊,慌亂之中,孫渡令司機加大油門衝出火網,逃至10餘里外的沙子崗,緊接著又遭到紅軍偵察員伏擊,其衛兵一死三傷,孫渡所坐汽車也被打得千瘡百孔,輪胎被打爆,只好開車衝出紅軍的火力網,逃至觀音山,爾後,棄車逃入龍里縣城。這一次伏擊戰除了繳獲一些軍用品外,最重要的是打亂了蔣介石準備在貴陽圍堵紅軍的計畫。紅一軍團一部占領觀音山陣地後,立即切斷公路交通,憑險阻擊貴陽之敵,掩護主力南下。
其實,中央紅軍既不占貴陽,也不東進去湖南與紅二、六軍團會合,而是在敵人混亂中與圍追敵軍背道而馳,實施毛澤東“調虎離山、聲東擊西”的戰略。直到4月10日後,敵各縱路按照蔣介石的命令抵達貴陽附近時,紅軍已越過定番(惠水)、攻下廣順,把國民黨幾十萬大軍甩在後面,從容西進雲南,強渡金沙江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