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我頤豬油糕

觀我頤豬油糕是福州市傳統名點,由福州觀我頤糕餅店生產。店的前身是民國時期由陳景鷗經營的莊景京果店,傳其子侄,在福州東西南北門共設6家糕餅京果店,其中在城內、台江各設觀我頤糕餅店1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觀我頤豬油糕
  • 適宜人群:老少皆宜
  • 分類:福州市傳統名點
  • 特點:酥香潤滑,粘凝不散,色澤淡雅
【說明】:此教學設計任務由南京曉莊學院現代教育技術課程老師yqiong參與教師-維基星光計畫進行wiki教學而發布。此詞條為範例詞條,由林青霞選定主題並負責、參與現代教育技術課程的所有同學協作共同完成!
豬油糕是觀我頤店製作的重糖重油糯米製品,各家糕餅店均有銷售。民國時期,福州城、台兩家觀我頤糕餅店特聘糕點老師傅徐國藩製作,別出心裁地改用紅糖代替白砂糖作原料。由於紅砂糖價格比白砂糖便宜,在不增加成本的情況下,增加豬油用量,因此觀我頤紅糖製作的豬油糕油足味香,色澤金黃,糯性強而不沾,入口易溶,不但乾食可口,用開水沖調食之,更為清甜油潤。一時轟動榕城,成為民眾喜愛的名點。觀我頤豬油糕每0.5公斤15塊,塊塊呈正方形,每50公斤成品用紅砂糖20公斤、糯米粉20公斤、新鮮熟豬油10.5公斤;米粉先要用綠豆芽炒拌,反濕後用文火炒;紅砂糖須熬煉去雜質,並加入少許熟豬油,然後將糕粉、糖、豬油按比例混合碾碎裝盒,用銅鏡過光,放入糕廚凝固製成。1956年,觀我頤糕餅店併入福州市美且有糕點廠,豬油糕成為美且有廠傳統產品。
三坊七巷明清觀我頤糕餅商故居,安民巷34號為福州老字號觀我頤糕餅商的故居。它是一處明清並存的建築,占地面積958平方米。
豬油糕和禮餅是閩式常見的風味糕點,很多糕餅店都有賣,唯觀我頤製作的最為出名,榕城婦孺皆知。
觀我頤老闆名陳景鷗,清末在福州水部滿洲橋開一家“慶泰”京果雜貨店,兼設“味爐軒”廚館,出租盤碗桌椅,承接酒席,上門服務,積累一些資金後,就搬到城內南街黃巷口開糕餅京果店,改招牌號“美珍有”。陳景鷗勤儉經營,生意有了很大發展,傳至子侄,陳家幾個兄弟生意越做越大。長子陳培基和次子陳伯奇分別在東街口和台江大橋頭,開設了糕餅店,取招牌“觀我頤”。長女蘭姐亦在水部街道巷口開店,保留“美珍有”的招牌。五子陳建華的“天華齋”糕餅店開在南街,陳景鷗的兩個侄子陳承潮和陳春官分別在南門兜和南后街口管理著“紹怡芳”和“愛斯羅”糕餅店。在糕餅行業中被稱為“五子登科”。
“觀我頤”創號是陳培基,雖然店開在東街口,福州商業的黃金地段,占了“地利”,開始經營糕餅生意也不錯,但是,比名氣,比生意都比不過“謝萬豐”、“美且有”、“寶來軒”等,原因是沒有自己的拳頭產品。後來陳培基明白了要想出人頭地,必須要有自己的特色的道理,於是抓住“豬油糕”這一老幼鹹宜的食品,作出了“觀我頤”的品牌。他聽取了老師傅徐國藩的建議,用料上作了改進。剛好抗日戰爭勝利,台灣光復,台灣生產的紅砂糖大量湧入福州,紅砂糖比白砂糖甜,價格又便宜,改用台灣產的紅砂糖,同時增加了30%的豬油用量,使豬油糕的口感徹底改變,吃起來酥香潤滑,粘凝不散,色澤淡雅,入口即化,直透腸胃。改進後的豬油糕譽遍全城,加上抗戰勝利後各地機關紛紛遷回福州,銷量激增。於是觀我頤的豬油糕與謝萬豐的禮餅、美且有的雪片糕、水陸軒的鹹真酥、寶來軒的豬油炒米並駕齊驅,共同成為福州糕點的名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