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關係的重建

親密關係的重建

《親密關係的重建》是2012年5月28日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 大衛·里秋 (David Richo)

基本介紹

  • 書名:親密關係的重建
  • 作者: 大衛•里秋 (David Richo)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基本信息,圖書描述,編輯推薦,媒體推薦,作者簡介,目錄,序言,後記,

基本信息

  •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第1版 (2012年5月28日)
  • 外文書名:How to be an Adult in Relationships: The Five Keys to Mindful Loving
  • 平裝: 273頁
  • 語種: 簡體中文
  • 開本: 16
  • ISBN: 9787807408628, 7807408626
  • 條形碼: 9787807408628
  • 商品尺寸: 23 x 15.2 x 2 cm
  • 商品重量: 259 g
  • ASIN: B007X935QM

圖書描述

發售日期: 2012年5月28日
《親密關係的重建》關切的主體包括:在關係中保持覺察、清明;明確的堅持追求成熟就、之愛;人事關係中的主要階段;在更親密之前,首要是維持健康的界限;客服被遺棄與被看穿的恐懼;用成熟的方式表現憤怒與情緒。

編輯推薦

《親密關係的重建》編輯推薦:愛是一趟英勇與靈性之旅,掌握開啟親密關係的五把鑰匙(五A):關注(Attention)、接納(Acceptance)、欣賞(Appreciation)、情意(Affection)、包容(Allowed),提升愛的能力如何挑選伴侶,如何在愛中保持自我,如何面對分手,如何在愛中修成正果。你懂愛多少,愛就予你多少。
愛與親密的修煉之旅 相知相惜的永續之道
愛 會讓切變得可能
你 如何讓愛變得可能
《親密關係的重建》一經出版即被翻譯成西語、法語、中文等多種語言,身心靈導師胡因夢珍愛推薦。

媒體推薦

這是一本內容嚴謹又發人深省的妤書。
——《身心靈健康》雜誌
鼓舞人心並極其實用的愛情指南。
——凱瑟琳·漢德瑞克,著名人際關係和身心療護專家、舞蹈治療師
大衛溫和而慈悲地引導讀者,如何在愛情中修持,學會“關注”與“放手”,進而“放下我執”,達到個人成長。
——卡耐思出版,全球規模最人的雜誌社之一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大衛·里秋 (David Richo) 譯者:廖婉如
大衛·里秋(David Richo,Ph.D.),資深心理治療師,以婚姻、家庭與兒童諮詢見長,同時也是教師、工作坊帶領者與多產作家。他擅長從心理及靈性的層面著手,幫助人增進情感關係。喜愛文學與詩的他,常在作品中多處引經據典,挑起讀者的共鳴,從而蘊生洞見。
里秋目前定居加州,著有多本亞馬遜五星級好書,包括《“巧合”教我的事》、《當愛遇上恐懼:如何卸下心防,活得圓滿俱足》,以及《永續的愛:相知相惜的親密之道》等。
廖婉如,是中國台灣輔仁大學套用心理學系畢業,紐約大學教育心理學碩士。
曾任技術學院講師,現為自由譯者,譯有《二度崩潰的男人》、《那些動物教我的事》、《塗鴉與夢境》等書。

目錄

前言:愛的靈性修持
引言:愛、讓一切變可能
謝辭
第一部分:遠離家園
第一章 一切是如何開始的
第二章 愛、以及不足
第二部分:披荊斬棘
第三章 挑選伴侶
第四章 熱戀:關係的第一階段
第五章 衝突的洗禮
第六章 恐懼倉皇而入,危險亦尾隨而至
第七章 放系自我
第八章 當感情落幕
第三部分:匯報福分
第九章 承諾
後記:不要對愛失望,要為愛而努力
附錄一:靜觀哀傷的步驟及轉變
附錄二:延伸閱讀

序言

愛的靈性修持
本書揭開了愛情的神秘面紗,以切合實際的觀點剖析愛情。這是一本實用指南,教導人如何讓感情圓滿。讀者將從靜觀和愛的靈性修持當中,展開一趟旅程,邁向覺醒、喜樂與深情。靜觀是一種古老的靜坐方式,我們透過靜坐,拋開恐懼和控制,除去自以為是的心態,放下個人的期待和應得的權利,亦不對他人做出評判。我們改而學習如何安住 當下,心無罣 礙,從容體悟生命的本然面貌。當我們把靜觀運用到戀情里,我們終會從身為人的脆弱性之中,從愛的豐富潛能里,照見自身和他人的本性。我們從愛的靈性修持中,以無限的溫柔和關懷,拓展己身對他人的覺察。我們將超越個人的情愛,擁抱更寬廣的世界。我們學會把愛擴及周遭的人,甚至是原本不關心或處不來的人。透過愛,兒女情愛將轉化為對眾生的大愛。戴維在此書中說道:“我們可以拓展自己對於愛的施與受的。”
我從事夫妻咨商 和訓練專業助人者的實務中,時常碰到一個問題:人如何開拓潛能,以因應更多的愛及正面能量?我們(外子蓋伊和我)管人類這個終極挑戰叫“潛能之上限問題”。本書呈現出,愛激起的漣漪如何在你我及眾人之間,自由地來回激盪和擴散。里秋鋪出了一條由個人的小愛出發,邁向宇宙之大愛的道路。本書中的靈修,不是達到心靈成長的附加功課,而是必要的修持。戴維?里秋提供了重要而嶄新的融合之道,將深植於詩人婁德(Ted Loder )所謂的“喜樂、友誼、平和的寶藏,藏在日常生活里”的務實精神,融入心靈自助運動里。他所舉的例子,特別是諸多的修練契機,深刻地促進了讀者的心靈成長。我們找到了彼此平等對待的新基點,這些清晰的標竿,引領我們邁向慈悲的生活。在那其中,人終將學會觀照彼此,並觀照全宇宙。我們的親密關係不僅帶給我們成長,亦有助於世界的進化。我邀請大家接受這一波波的心靈洗禮。
凱瑟琳·漢德瑞克(Kathlyn Hendricks),著名的人際關係和身心療護專家、舞蹈治療師

後記

不要對愛失望,要為愛而努力
某個遙遠的世界傳來旋律,在那裡,樂音、月光和感情交融合一。
——雪萊
我想在此書的尾聲,重申愛之旅的核心主題,也就是愛情的雙人舞開始亂了腳步時,如何調整步伐的概念和工具。我們都走在英雄之旅的路途上,這趟旅程從父母給我們五A開始,在我們向成人伴侶尋求五A中繼續,並在我們把五A傳送給全世界,以此為靈修之中,畫下旬點。
童年得到父母良好的養育照顧,有助於我們長大後發展成人戀情。假若我們在童年遺留下來的失落感之中長大,日後的戀情則會受其拖累。不過,我們可以從哀悼這些失落當中放開它。這么一來,童年在我們心中留下的缺口搖身一變,成為涵養個人氣度和慈悲心的人口。
我們從正視、因應、解決問題當中面向成年的挑戰;從靜觀和慈悲的修行之中接受靈性上的挑戰。我們一旦準備好拉下臉,拋下膨脹自我的“顏面”(F.A.C.E.):恐懼、執著、控制、應得的權利,就心理上和心靈上而言,都是一項大躍進。這不僅需要我們下工夫靈修,也要靠恩典拉我們一把才行。以下的勉勵,是寫給獻身於小愛並將之化為大愛的情侶們:
我們深信,每個人都有把愛散播給全世界的潛能。我們想和傷害我們的人和解,並且幫助不和的朋友們言歸於好。我們總會設法彌補感情的裂痕。
我們在乎結果是否圓滿,不在乎是誰的功勞。我們在乎彼此是否合作無間,不在乎個人的名聲。我們的力量不在一己身上,而是得自心心相系的力量。我們相信領導勝於主導。若他人和我們看法一致,那么我們的心靈高度,則是取決於解決爭執、開創願景、發揮創意、為他人服務的能力。
我們不放棄別人。假如別人看似不足、魯鈍,我們只會更寬容以對。這么一來,我們發覺自己更有包容心。我們能體察痛苦,不會加以批判。我們把他人納入愛的方圓之內,即便他們恐嚇、厭惡我們、令我們失望,亦不改初衷。
我們不會看不起不負責任或做出傷天害理之事的人。我們只會對這些被自我挾持或沉溺上癮的人感到悲憫,他們失去了理性,也不快樂。他們是我們的手足,不是比我們低下的人,我們設法幫助他們康復,並與他們分享資源。
我們不放棄他人也不放棄自己。認定他們或我們“不可能改變”等於是放棄希望,抹殺了所有的可能性,也把奇蹟拒之門外。我們勇於和有害心靈的信念纏鬥,就像印度上師馬哈拉吉所說的:“意想之外的總會出現,引頸而盼的永遠盼不到。
我們的心靈修持所依循的,不是道德常規,而是奪不走的慈善。這慈善是與生俱來的,而且勤加練習也學得來。慈善是對他人的真心關懷,對別人的苦難感同身受,一如佛陀所為。佛陀就是對眾生的苦難起了慈悲心才踏上悟道之途的。
我們許下不變的承諾,誓言為他人服務,但不夸言能對生命的困境和矛盾提出解答。最好的回響來自行動,而非才智。比方說,有人會問:“若愛主宰這世界,為何這世上還有孩子挨餓?”我們的答案很簡單:“我們來餵飽挨餓的孩子。”“為何有那么多的好人不得善終?”我們的回應是:“讓我們幫助垂死之人。”換句話說,我們從面對現實之中找到生命的意義。我們一旦深刻體悟自身和世間眾生相連,恆久而緊密,慈悲是我們唯一的回應。我們的所思所言所行,無不以慈悲為依歸,無不散發出慈悲的光輝。一如莎士比亞在《李爾王》一劇中所說的:“最卑微的人,飽受命運的摧殘/嘗過苦難錐心刺骨的教訓,所以對人懷有憐憫。”
我們絕不對愛失望,但為愛而努力。人的生命旅程關乎了解愛、學會如何愛和被愛。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我們對愛有更豐富的認識,分享愛的技巧也益發純熟。
拋開恐懼和欲望,我們才懂得領受愛,一旦能夠領受,我們也就能給予。親密關係中的領受與付出如今有了更高的目的:我們的天命是在愛之中昂揚。
最後,留個問題給讀者思量:我是不是愈來愈懂得如何去愛?
這兩人在彼此的臂彎里找到樂園,比伊甸更快樂的樂園!享受滿滿的福中之福……還有愛……這樣汝等就不會不想離開這個樂園,而在汝心中將另有一個至福樂園。
——彌爾頓《失樂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