覓食:從南向北,邊走邊嘗

《覓食:從南向北,邊走邊嘗》是資深美食大師巴陵多年來生活、遊歷於湖南、四川、廣東、河南、青海等多地後集結而成的一本美食雜談。民以食為天,各地不同的飲食習慣和飲食背景總能讓巴陵對當地的特色美食蠢蠢欲動。巴陵說:“各地百姓的貢獻,普天下人的口福。”數十年品嘗美食的經驗與心得匯成此書,品讀之餘不僅可以了解各地的民俗民風,更可以試著跟當地人一起,做地道的特色美食,足不出戶品味“舌尖上的中國”。

基本介紹

  • 書名:覓食:從南向北,邊走邊嘗
  •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 頁數:206頁
  • 開本:24
  • 作者:巴陵
  • 出版日期:2013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0821219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覓食:從南向北,邊走邊嘗》編輯推薦:美食專欄作家巴陵,數十年行走美食之路,深喑美食之道,精心品嘗、研究各地特色小吃、名菜,薈萃各地經典名吃名菜,讓你不僅懂得如何品味美食,更能足不出戶做出各地名吃。跟著大師研製各地特色美味,討好自己的味蕾吧。

作者簡介

巴陵,男,湖南新化人,現居長沙。從事圖書出版和策劃工作,職業書評人,美食旅遊專欄作家,創作了百餘萬字的美食散文作品,出版過散文集《秋聲高處》、《村莊散記》、《嘗遍大中國》、《嘗遍大中國(二)》、《一本書吃遍中國》等,撰有《湖南省旅遊志》等著作,主編叢書十餘種。曾在《科學與文化》、《四川航空》、《安慶晚報》、《呼和浩特晚報》、《政治協商報》、《車友報》、《航空畫報》等報刊開設專欄、專版、專題十多個。

圖書目錄

第一輯 湘煎湘辣
辣鄉說辣
剁辣椒
鳳凰薑糖
湘西社飯
湘西南苗家灌辣子
漢壽中華鱉
湘西熏血腸
新化三合湯
過年臘肉
第二輯 川辣煮廚
四川豆花魚
重慶酸辣粉
麻婆豆腐
毛血旺
懷遠凍糕
街子鎮湯麻餅
鍋魁
第三輯 湯水香煎
胡辣湯
青瓜清湯
金城灰豆湯
西北羊雜碎湯
株洲雜菜湯
芋頭娃娃菜湯
第四輯 魚餚遍地
洞庭湖銀魚
火焙魚
西風斜日鱸魚香
刨鹽魚
臭鱖魚
煙燻魚
石鍋魚
翠玉魚皮
洞庭湖大閘蟹
第五輯 味國味民
南瓜
馬齒莧
麻糖
香芋
紅薯香
冰清如柚
柑橘思想
愛似鳳梨
西瓜清涼
苦爽青蓮
後記 邊走邊嘗

後記

邊走邊嘗
華夏大地地廣物博,各地氣候、土壤、雨量、陽光、經緯度不一,物產各異,各民族不同的飲食、生活習慣逐漸形成自己的傳統飲食文化,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發展、累積。
中國自古以來民以食為天,老百姓就是飲食大軍,他們為了生存和活命都要尋找可食之源,製作自己喜愛的和抗飢的食物來飽肚子。所以,我國美食源於民間,隱藏於民間,等待食客去發現和尋找。
我從二零零一年開始接觸圖書出版,一腳就踏進了文化圈和飲食圈的邊緣,常常與同事、朋友出去混吃混喝,從此誘發了我的食神經;我在吃喝中結識了很多廚師,並逐步了解餐飲業。
我出生在古梅山深處,梅山飲食的奇異獨特、古老原始,既有茹毛飲血也有精工細作,我在外旅食十餘年裡,發現湖廣、雲貴川等地都有梅山飲食的影子。梅山深處是個落後的深山溝,飲食沒有被現代烹飪技法和現代化所取代,還是傳統製作。
我是古梅山嫡系後裔,祖先由唐代遷徙至此,與梅山土著融合,並繼承和發揚梅山血脈。父係為山主,擁有森林、土地、礦山;母係為茶農,以採茶、販茶為業,到祖父和外祖父時代已經衰弱。祖父開荒墾地種植梅山五穀,我出生已有充足的糧食;外祖父春夏兩季販茶資江,游食資江沿岸和洞庭湖畔以及武漢,把好吃、愛吃、尋吃、做吃的習性傳染給我。在父母的撫養下,我過著比較優越的生活,能嘗到祖父和外祖父喜愛的食物,特別是稀罕的肉類、魚類、酒類和營養品,他們都讓我嘗、吃,並告訴我味道和吃法,也訓練我的品味本領,這些童年的記憶非常深刻,讓我這些年受益匪淺。
十九歲,我離開梅山走進城市,糾纏我的難題是吃、喝,從小受梅山飲食的滋養,很難適應城市的麵食和怪異的飯菜。城市的早晨是粉、面當家,中晚餐是五花八門的異地食物混雜,我如陷入荒島,開始挨餓抵抗,接著是適應、順從。身居城市,為了生存和果腹,不得不接受麵食和其他食物的饋贈和澆灌,改變我古老的飲食習慣。
大學時期,我寫了不少習作,多是鄉土散文,其中貫穿很多梅山飲食文化,既是懷念也是重生。我開始關注城市飲食,把新鮮食物記錄下來。這十多年以來,我一直關注城市飲食的原材料和烹飪方法。我在城市吃到的食物不再是原汁原味的鄉間食物,廚師在注重味形色器的美觀時,已大量使用半成品食材,食物中增加了激素和速生成分,污染嚴重,為了彌補這些不足,我注重挖掘民間食材,尋找優良和健康的烹飪技巧。為了讓我所發現的民間美食進入城市,貢獻給人類,唯一的方法就是把發現的過程變成文字。
從二零零三年起,我利用出差、旅遊、探親的機會,嘗食各地美食,在當地文友和編輯的陪伴下品味名菜、名小吃,了解原汁原味的民間美食,我再向讀者推薦。我吃到的這些美食,都是與我的一次偶遇,我是帶著嘗食和體驗接觸這些食物的,無法全面考察它的細枝末葉,只能探索一二。在長沙,我可以吃到來自全國各地的美食,我卻講究現場感,喜歡深入原產地,感受當地風土人情、民俗民風、人文地理及土壤、氣候、陽光、水分等形因;再了解美食產生的歷史淵源和發展過程及對這道美食起到推動作用的人和事並對形成鼎盛之勢的過程進行一個全面了解;經過我的嘗食,了解這道美食的文化味和生活習氣,感悟它的精髓所在,加入我獨特的品味方式和味覺識別能力,對每道美食進行細微的區別和鑑賞,形成自己的文字;再對食材和配料及烹飪方法、技巧及主要食材的藥性、營養成分進行鑑定、區別,始成一文。
我寫美食散文,始終抱著一個信仰——各地百姓的貢獻,普天下人的口福。把我吃到的極品美味介紹給讀者朋友,讓他們通過我的文字去了解、品味那些美食,再去當地體驗。我注重挖掘每道美食的文化底蘊,進行改良推薦給廚師、餐館,再推薦給食客,為人類留住口福和味道。
一直以來,我在做兼職的美食推廣工作,不僅推薦美食的外形,還要推廣產地的文化和人文。我一直在尋覓一條絕佳的推廣之路,讓我所發現的美食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我的手段很笨拙,開始以散篇見報,再在有影響力的報刊開設專欄、專版、專題,堅持給專業飲食期刊撰文,最後以圖書的形式結集出版、發行。
現在擺在讀者諸君面前的《覓食》,是我結集的美食圖書之一。我將繼續我的職業——嘗食,也將繼續把它們撰寫成文章,編輯成圖書,奉獻給讀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