覓渡橋國小

覓渡橋國小

覓渡橋國小是一所歷史悠久的老校。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蘇應珂、邵榮洗等在新街巷創辦冠英義學。光緒八年(1882年),改為冠英義塾。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1月,更名為公立冠英國小堂,公推莊苕甫為堂長,莊紳詢為駐堂堂董。時校舍緊缺,於5月間遷移覓渡橋堍莊三賢祠內。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因學校校譽較好,學生倍增,借用東鄰瞿氏宗祠闢為東齋,設3個班級授課。如今覓渡橋國小被省教委確認為江蘇省實驗國小。2000年被國家教育部確認為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覓渡橋國小
  • 英文名:MiDuQiao Primary School
  • 簡稱:覓小
  • 校訓:勤謹
  • 創辦時間:1841年
  • 所屬地區:江蘇省常州市
  • 類別:公立國小
  • 學校類型:國小
  • 學校屬性:國小
  • 主要獎項:常州市教育科研優秀成果一等獎
  • 現任校長:吳毅
  • 知名校友:瞿秋白、張太雷等
簡介,名字變遷,教學基礎,獲得榮譽,歷史沿革,

簡介

常州市覓渡橋國小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瞿秋白的母校,解放後受到各級黨政領導的重視和關心,劉少奇、董必武、宋慶齡、茅盾、陸定一、柳斌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分別為覓小題詞,激勵師生髮揚秋白精神,做黨的好孩子。

名字變遷

覓渡橋國小創辦於1841年,學校經歷了“冠英義學”、“武陽市初等高等國小”等8次改名,在1984年,改為覓渡橋國小。1989年10月定為鐘樓區實驗國小。1994年常州市西大街國小和覓渡橋國小聯合辦學,1999年由覓渡橋國小統一管理。1999年5月,覓渡橋國小被省教委確認為江蘇省實驗國小。

教學基礎

覓渡橋國小現有83個班級,三千多名學生,129名教工,占地面積8790平方米,建築面積7641.15平方米。建有電腦室3個,閱覽室、自然市、音樂室、舞蹈房、美術室、勞技室、多功能教室、紅領巾電視台等20多個專用教室和180米的塑膠跑道。學校是省教科所的實驗基地。

獲得榮譽

"九五"省級課題取得常州市教育科研優秀成果一等獎,極大的推動了學校的發展,提高了教師的科研意識和水平,促進了學生的發展,在此基礎上,又確立了新的課題"拓展學習時空 改善學生方式 轉變教學行為",這個課題的研究性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套用性、實效性和前瞻性,最近申報國家級課題。
學校在教科研的帶動下,使課堂煥發出勃勃生機。取得了一系列的讚揚和榮譽。學校新一輪的基本建設規劃"青少年活動中心"已經啟動,屆時,將成為常州市中心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覓小又將新增活力。

歷史沿革

從"冠英"到"覓渡",冠乎群英--尋覓超越,162年的文化積澱,覓小人勵精圖治,搶抓機遇,加快發展,嚴謹的學校管理,多彩的德育活動,篤實的教育科研,鮮明的學校特色,富有生機的教師群體,使這所古老的秋白母校永遠年輕美麗!
民國元年(1912),更名為武陽市立第二初等高等國小。同年,被省都督、縣知事定為模範國小。民國6年(1917),奉縣署令添設乙種商業學校(1班,46人)。同年,教育部視學視察學校,稱讚校長張沂"教授訓管,積有研究,辦學成績,斐然可觀。"教育部遂傳令嘉獎。民國7年(1918),因校舍狹小,商業學校遷移至西門外碧霞宮,另委校長主持校務。民國9年(,在新西門府學宮闢室辦分校,招收初級班學生,免費入學。學校專辦初高兩部並設商業科。民國14年(1925),附設私立冠英初級中學1班40人。抗日戰爭初,一度停辦,校舍損失大半。民國17年(1928),改名為武進縣立覓渡橋國小。民國34年(1945)9月,改稱武進縣城一鎮中心國民學校。民國38年(1949)初,又改稱武進縣樂善鎮中心國民學校。時有22個班,在校學生1123人,教職工43人。
1950年10月,更名為常州市覓渡橋國小。1957年,學校劃歸鐘樓區管轄。1968年8月改稱常州市挺進路國小。1978年定為鐘樓區重點國小。1980年1月,復稱常州市覓渡橋國小。1984年,改為常州市覓渡橋中心國小。1987年8月,鐘樓區政府"為統一國小管理體制",撤銷中心校建制。
1989年10月,定為鐘樓區實驗國小。1994年,鐘樓區政府決定常州市西大街國小與學校聯合辦學(常州市西大街國小為學校分部),時有35個班級,1931名學生,83名教工。1999年撤銷分部,學校有36個班,在校學生1913人,教工101人。教工101人。占地面積11000平方米,校合建築面積 平方米,有計算機房、閱覽室、自然實驗室、音樂室、舞蹈房、美術室、勞技室、桌球訓練館、紅領巾電視台等20多個專用教室和220米環形塑膠跑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