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修典

覃修典

覃修典,水電工程建設和規劃專家,我國水電事業的開創者之一。我國最早的幾座水電站以及新中國第一批大型水電站的建設者。對黃河的水電梯級開發規劃和我國水電建設規劃做出了貢獻。他也是我國水電科學研究的領導者和開拓者,對推動科學研究與工程實際相結合起了重要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覃修典
  • 出生地:湖北省武昌
  • 出生日期:1909年10月26日
  • 逝世日期:1994年10月9日
  • 畢業院校:清華大學
  • 主要成就:我國水電事業的開創者之一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主要貢獻,我國水力發電事業的先驅,我國水電科學研究的開拓者,我國水電建設重大決策的好參謀,我國水電科技工作者的表率,

人物簡介

覃修典,原籍湖北省蒲圻縣,1909年10月26日出生於湖北武昌。覃修典的父親曾參加辛亥革命的武昌起義,在孫中山的統率辦公處任職。覃修典幼年在家中讀私塾,後在武昌第二中學和北京師範大學附中求學。由於他勤奮好學,成績優良,1928年考入北京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1932年畢業後,在天津海河委員會任助理工程師。1934年獲清華大學公費赴美留學,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學位,在雷諾教授的指導下,完成了“不均勻顆粒的底沙沖刷問題”的試驗研究,次年獲土木工程學系水利專業碩士學位。畢業後,他先後在美國墾務局、愛奧華大學和田納西流域管理局實習。1936年他又獲得機會赴德國柏林高等工業學院考察實習。在國外的學習和考察使他開闊了眼界,學到了國外的先進技術,同時也看到了我國水力發電的發展狀況和技術與已開發國家的巨大差距,激發了他為發展我國水力發電事業的決心。1937年他回到祖國,任教於清華大學、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講授水力發電工程、河港工程和水力學等課程,歷任講師、副教授和教授。在校期間曾帶領學生對雲南境內的滇池、石龍壩、螳螂川、洱海、下關、騰衝疊水河等河川的水電資源進行了勘測和調查。

人物生平

1909年10月26日,出生於湖北武昌;
193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獲工學士學位;
1932年,天津整理海河委員會助理工程師;
1933年,考取清華大學公費留美研究生;
1934年至1935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學習,獲土木工程學系水利專業碩士學位;
1935年至1936年,美國墾務局、依阿華大學研究生部及田納西流域管理局實習;
1936年,德國柏林工業大學學習;
1937年至1940年,清華大學、西南聯大講師、副教授、教授;
1940年至1941年,四川龍溪河水電工程處工程師;
1941年至1942年,騰衝疊水河水電工程處副主任;
1942年至1943年,原經濟部水利實驗處石門試驗室主任兼中央工專教授;
1943年至1945年,原資源委員會西寧北川水電工程處主任;
1945年至1946年,四川龍溪河上清淵硐水電站公務所主任;
1946年至1948年,原資源委員會水電總處主任工程師、規劃組組長;
1948年至1949年,原資源委員會福建省古田溪水電工程籌備處主任;
1949年至1954年,福建省水利處副處長、水利局副局長、省人民委員會委員,兼古田溪水電工程處主任;
1954年,2月至10月黃河規劃委員會梯級開發規劃組組長;
1954年至1956年,華東水電工程局副局長、上海水電勘測設計院總工程師、副院長;
1956年,電力工業部水電科學研究院院長;
1958年至1983年,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副院長;
1983年,以後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諮詢委員;
1994年,10月9日病逝於北京。

主要貢獻

我國水力發電事業的先驅

20世紀30年代,我國水力發電事業還是空白。抗日戰爭爆發後,國家處於危亡之中,無力進行建設。直至1940年,由於內地電力嚴重短缺,當局開始試圖開發西南的水力資源,以解燃眉之急。1940年四川龍溪河的水電工程開始建設,覃修典聞訊後十分興奮,離開教育工作,投身到該工程的建設中去。在我國水電事業的老前輩黃育賢先生領導下,任四川龍溪河水電工程處的工程師,主持回龍寨水電站工程的施工,同時查勘了大洪河、芙蓉江。但由於經費短缺,工程不久即被迫停工。1941年覃修典轉赴雲南,參加騰衝沖疊水河水電工程的開發,任工程處副主任。工程進展順利,一年內即完成了節制閘的部分工程和引水渠的開挖與襯砌,但次年卻因太平洋戰爭日寇入侵被迫停工撤退。工程處的人員由覃修典等帶領,在滇緬公路被敵占領無法通車的情況下,越過2300多米的高黎貢山,步行16天經大理回到昆明。1942年他在當時的水利實驗處,任室主任,從事工程技術研究。1943青海西寧北川水電工程上馬,他又轉赴該工程任工程處主任。當時,同在該工程處的有黃鎮東、姚榜義、顧文書等我國水電事業的著名專家。經兩年的努力,工程順利投產。在任職期間,他不僅主持工程施工,還查勘了黃河的朱喇嘛峽(後建鹽鍋峽水電站)壩址,設立了上銓水文站,組建了蘭州勘測隊,為以後組建蘭州勘測設計院打下了基礎。
上世紀40年代,我國正處於抗日戰爭時期,社會不安定,當局財政拮据,然而在覃修典等老一代建設先驅們的忘我奮鬥下,我國的水電建設事業終於邁開了艱難的第一步。由於歷史條件所限當時的工程規模都較小,而且由於經費短缺以及戰爭等原因,建設經常受阻,但卻是我國水電建設事業的重要開端。通過工程建設,不僅積累了寶貴的建設經驗,為日後的發展打下基礎,同時也鍛鍊了一批我國水電建設事業的老前輩。
抗戰勝利後,覃修典先在南京資源委員會水電總處任主任工程師和規劃組組長。1948年福建古田溪水電工程開始建設,他受命前往擔任該工程籌備處主任。同在該處的還有李景沅和朱寶復等我國水電建設的老前輩。1949年新中國誕生後,覃修典除繼續擔任古田水電工程局負責人外,還兼任福建省水利局副局長,省人民委員會委員等職。
福建古田溪水電資源豐富,適宜梯級開發,其第一級電站在1950年的全國水利會議上就被定為早期開工工程,與官廳水庫同時被列入第一個五年計畫建設項目。原設計方案,該電站是利用半坑亭河灣,開挖一條1.7公里的引水隧洞至下游地下式廠房發電,並在古田縣城上游修建兩座小水庫,輔助調節。在其下游有龍亭、高洋和寶湖三座梯級電站。1951年半坑亭電站開工,同年發生40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古田縣城和工地都遭受重大損失。覃修典提出建議並與蘇聯專家和設計人員共同討論後,確定把縣城遷至羅華,並把一級電站的大壩加高,成為一座有多年調節能力的龍頭水庫,取消縣城上游的兩座水庫。修改後的梯級開發方案不僅改善了梯級電站的調蓄能力,提高了效益,而且減輕了下游的洪水威脅。半坑亭電站的長引水隧洞和地下式廠房,在當時是技術比較複雜的工程,國內沒有先例,它的建成為我國積累了經驗,是新中國第一座成功建成的地下式廠房。古田溪梯級開發的經驗也為其它中小河流的梯級開發提供了借鑑,同時還鍛鍊了一枝施工隊伍,為以後其他水電工程輸送了骨幹力量。
在福建工作期間,覃修典除領導古田溪水電工程的建設外,還對福建省的水利水電規劃和開發提出了許多好的建議。他向省領導建議連續開發古田溪梯級電站、積極開發閩江及九龍江的水電資源,提高福州市的防洪堤標準等。由於他的出色工作,得到了省領導和民眾的好評和尊敬。1954年覃修典被推選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
新中國的建立為我國的水電建設事業開創了新局面。黨和人民政府決心開發和治理黃河,組織了專家和工程技術人員進行規劃。1954年覃修典被借調到黃河規劃委員會工作,任梯級開發規劃組組長。他不辭勞苦,跋山涉水進行實地考察,走遍了黃河,了解規劃中的各電站的壩址和規模,並對運行方式提出了建議。規劃報告經鄧子恢副總理審定後,報經人民代表大會批准。該規劃對指導黃河的水電開發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直到現在,該規劃對黃河的梯級開發仍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已建成的劉家峽、鹽鍋峽、八盆峽和青銅峽等梯級電站的建設都是按此規划進行的。1955年後他奉命調上海工作,任華東水電工程局副局長和華東水電設計院副院長,並曾兼任新安江水電站的設計總工程師。該電站是我國自力更生建設的第一座壩高超過百米的大型水電站,電站機組均由我國自行製造,大壩採用了廠房頂溢洪道泄水,是當時比較先進的技術。工程於1961年建成,至今仍是華東地區的重要能源基地。它的建成為我國高壩大型水電站建設取得了重要的經驗,並培養了一大批技術骨幹。
我國的水電建設從上世紀的40年代起步,但初期寸步為艱,困難重重,直到新中國的建立,才真正得到發展。作為中國水電事業的先驅之一,覃修典經歷了這個艱苦發展歷程。他全身心地投入到這一開創性的事業,為中國水電事業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他為中國水電事業的崛起而奮鬥的夙願也終於得到實現。

我國水電科學研究的開拓者

1956年,當時的電力工業部下屬的水電科學研究院在北京成立,覃修典被任命為該院院長。從此他離開了水電建設的第一線,轉而為開創水電科研事業而努力。該院以原燃料部水電總局的試驗所為基礎,在兩年內就很快就建成具有一定規模,包括壩工建設和機電技術各專業在內,能直接為我國水力發電建設服務的科學研究機構,並開始移址木樨地建院。在建院過程中,覃修典對專業室的設定,人員的配備以及日後的發展規模和方向都提出了具體的意見,並付諸實施。為了加速培養技術骨幹,他採取了請進來和派出去的辦法,聘請了一批國內著名的專家、教授為院的顧問,同時,派出許多青年技術人員到兄弟單位和高等院校學習和進修,使技術隊伍迅速成長。木樨地新院址的試驗室很快就平地而起,其中水工試驗室的規模是當時遠東第一。與此同時,玉淵潭試驗水電站也開始了建設。
1958年由於國家機構調整,該院與當時的水利部水利科學研究院及中國科學院水工研究室合併成為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即現在的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的前身。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成立後,覃修典任該院的副院長。作為我國水利水電科學中心研究機構的領導者之一,他十分重視解決科學研究如何為工程建設服務問題和把握科學研究的正確發展方向。在水電部的領導下,他先後多次參與我國科技發展規劃的制定,包括12年科技發展規劃及1986年至2000年水力發電科學技術發展規劃。
在院領導中,他分管壩工建設技術方面的專業所,對有關的重要課題,都親自過問,進行指導。他善於總結工程實踐經驗,抓住那些既解決當前建設急需,又給國家帶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課題。他認為大壩建築材料十分重要,因為它是保證大壩安全、節約工程投資和加快工程施工的關鍵。他多次指出開展混凝土性能研究的重要性,研究的重點應是提高耐久性和抗裂性能。為此,他要求結構材料研究所大力開展提高大壩混凝土性能方面的研究,包括摻用粉煤灰、摻外加劑和採用低熱水泥的技術。為推動這一工作,他親自到紅水河大化水電站工地,舉行學術討論會,推廣摻粉煤灰的套用。由於採用這一技術,該工程取得了很大經濟效益。1965年,他還親自參加籌建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混凝土及鋼筋混凝土委員會擔任委員,以促進水利水電與建築等行業的學術交流。80年代,他又積極推動新型快速施工方法包括新型混凝土外加劑、瀝青混凝土及高分子材料的套用研究。在他的指導和推動下,水利水電科學院取得了在摻粉煤灰和新型外加劑方面的多項高水平成果,並獲得了多項國家級和部級獎勵,提高了我國在這方面的技術水平。
在電站建設中經常遇到水庫庫區滑坡涌浪問題,要預報涌浪的危害並提出預防措施,需要通過水力學模型進行研究,但模型相似律和具體試驗技術都是空白。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他深入課題組,和研究人員一起,分析國內外有關資料,參加模型設計,進行理論分析,探索出一整套進行這類試驗研究的方法。解決了援助阿爾巴尼亞的費爾澤電站的滑坡涌浪預報和預防問題,也為以後研究解決其他工程的滑坡涌浪問題打下了基礎。
他對高壩水力學的研究十分關注,不僅要求水力學所對其中的基礎理論問題深入研究,還強調要注重解決工程中的實際問題。70年代,劉家峽水電站右岸泄洪洞發生嚴重空蝕破壞,他和有關課題的研究人員兩次深入現場,分析破壞原因,收集國外經驗,編輯成冊,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措施。同時,他引進了國外利用摻氣防止空蝕破壞的技術,指導研究人員進行消化並完善,結合我國具體情況推廣套用。現在該技術已在我國的多項水利水電工程中被成功地套用,成為目前解決高速水流空蝕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
1975年河南發生大洪水,水電部領導要求科學研究單位及時總結各地抗洪經驗,研究適合地方推廣的建壩和防洪技術,例如過水土壩。當時,水利水電科學院已被撤消,只有少量科研人員留京,工作條件十分困難。在這樣的情況下,覃修典不畏艱難,組成了過水土壩研究小組,與吉林省水利廳和安徽省水利廳合作,由他帶隊到山西、陝西、遼寧和吉林等地進行已建過水土壩運用情況的調查,並選定在吉林永吉縣廟嶺水庫修建一座20米高的瀝青混凝土護面的過水土壩試驗段。另外,在試驗壩的基礎上,在安徽來安縣修建了石橋水庫瀝青混凝土護面過水土壩,工程取得了成功。由於他的推動,1980年,在吉林市成功地舉行了23個省、市和9所高等院校參加的“全國過水土壩經驗交流大會”,使這一技術得到推廣。
覃修典除在科學研究不斷開拓外,作為著名水利水電工程專家,還經常受水電部的委派,赴各地解決實際工程問題。1961年他帶隊赴雲南、廣西等省調查和處理一些水庫施工安全渡汛問題。在視察雲南大理附近一水庫時,覃修典發現該工程沒有安全渡汛措施,而當地領導並未重視。在這情況下,他嚴肅地指出洪水到來時,將有垮壩危險,危及人民生命安全,必須馬上停工,並建議把施工隊伍轉移到山坡上。他的意見得到了採納。事後,當覃修典回到昆明時即被告知,該工地果然發生垮壩,原施工場地被洪水淹沒,由於隊伍已轉移才未造成傷亡。1963年海河流域上游發生特大暴雨,河北省的一些中、小型水利工程遭到嚴重破壞,出現大量傷亡事故。為了總結經驗教訓,水電部委派當時任水利水電科學院副院長的謝家澤和覃修典帶隊,會同河北省水利廳領導,組成調查組,赴邯鄲、邢台和保定地區進行實地調查。覃修典任邢台組組長,在約一個月中,他帶領小組工作人員深入山區雨量達2000毫米的暴雨中心,考察了多處垮壩和漫壩的事故現場。通過調查他總結出該省的建壩經驗和教訓,提出今後中小型水利工程應提高壩身防洪標準,多修建混凝土壩或砌石壩,同時必須有非常溢洪道。這些經驗對全國都有重要指導意義。

我國水電建設重大決策的好參謀

覃修典對國家水力發電建設的發展十分關心,尤其是大江大河的開發和利用,而且有自己的獨到見解。他特彆強調要做好全流域的規劃,認為必須有全局觀點,站得高,看得遠和想得深,才能使規劃比較符合實際。他除在各種會議上發表自己的意見外,還積極撰寫論文闡述觀點。
50年代初期,他就曾為福建古田溪的梯級開發制定了規劃。後來,他又負責過黃河的調查,並編制過開發規劃。80年代他又根據當時的發展現狀,提出應該加快黃河上中游水電基地建設的建議[1]。他認為在上游段已有一定程度開發的情況下,不能忽視對北幹流的開發,因為它將大大改善全流域的調節能力,提高電能輸出。對三峽工程他更是傾注全部熱情。他積極支持工程的建設,對工程的論證廣泛與同行專家討論,甚至到了言必論三峽的地步。他被聘為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的工程論證專家組成員。1985年,他就著文《2000年的中國水力發電與三峽工程的展望》[2],從全國水力發電遠景規劃的角度來展望三峽開發方案的效果,並提出了具體安排構想,對工程將涉及的水電系統調蓄性能、三峽電力系統在梯級開發的位置、上下游梯級開發次序及水位銜接以及重慶通航等問題都進行了深入的分析。1987年他又撰文《結合當前各大電網缺點問題,再論2000年前後的水電建設與三峽的建設時機》[3],分析我國連續15年電力系統和水電系統缺電的原因,認為除因連年水電投資不足外,還有重要原因之一是水電系統普遍缺乏調蓄能力,引起“失調”現象,即汛期缺調峰能力,大量棄水,導致枯水期缺電,缺基荷。三峽的調節能力有限,因此它的建設必須與上游乾支流水庫調蓄電站統一最佳化排序,聯合開發運用,以利於補償調節及水火互補,增加發電。他的這些論點曾在各種會議上,包括三峽工程的多次專家論證會。他建議三峽工程採用分兩級開發的方案,並對方案的優點和可行性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具體方案雖然最後未被採納,但他的許多建議都有深刻的內容,他的積極參與,對工程論證的深入起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他對我國西南地區水電的發展也有自己的獨到見解。他曾撰文[4]從《30年電力開發遠景規劃》及加快發展水電的國策出發,分析近期水電增長率下降問題,認為應採取大力開發西南的豐富水電資源來解決,而當前西南地區水電缺乏調蓄能力,使電能的潛力未被充分開發。為改變這一局面,他建議分兩步走:首先對已建和在建的大型徑流電站的上游,補充修建調節水庫,改變目前供電不穩定、效益低的現狀,以期由擔任基荷轉為擔任腰荷;其次,在將要開發河流的上游先修建“龍頭”水庫,然後在其下游修建徑流式電站,這樣才能合理地開發西南水電資源,有利於本地區和其他地區的能源建設和經濟建設。
覃修典對國家水電建設的重大決策的建言獻策,完全出自內心對國家建設的責任感。他的多項建議,觀點明確,論點直率,從不考慮個人得失,深受人們的敬佩。在他年過八旬時,仍鍥爾不捨,親自撰寫論文,論述他對國家水電開發的想法,充分表達了他對社會主義的深厚感情。

我國水電科技工作者的表率

覃修典對我國的水電事業的發展曾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受到黨和人民的高度評價和信任。他曾連續當選第一、第二和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後又擔任第五和第六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的委員。在任期間,他積極參政、議政,提出了不少有益的建議和意見。
在學術界他也有很高的聲望。他曾任中國水利學會,第一、第二和第三屆理事會理事,第四屆理事會名譽理事,還曾任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第一和第二屆理事會副理事長。
他對水利水電工程建設有豐富的實踐知識,學識深而廣,但始終謙虛謹慎,不斷探索新知識和科研新領域,新技術的套用。他一貫倡導科研要緊密聯繫實際,科研要為工程建設服務,諄諄教導青年人,一定要嚴謹治學,踏踏實實做學問,切忌貪功浮躁。由於他的言傳身教水利水電科學院的許多所形成了良好的學風和工作作風。他以培養造就年輕一代為己任,讓他們得到到第一線鍛鍊和長學識的機會。他曾有多次到國外考察的機會,但是他都讓給年輕人。在他的教導下,他的學生和許多他指導過的科研人員已經成長為技術骨幹或各層次的領導。
他襟懷坦白,對工作極端負責,在榮譽面前卻對自己十分嚴格。水利水電科學院在他的指導下許多方面取得了優秀成果,許多成果還獲得了不同部門的獎勵,例如建壩材料方面就有國家獎和部級獎,這些成果的取得都和他的指導分不開的,但是他從不把自己列入得獎人員中。
他待人平等,平易近人,崇尚儉樸。作為高級專家又擔任領導職務,並且歷任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本應可以得到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條件,但他始終以一名普通工作人員的身分嚴格要求自己,堅持發揚艱苦樸素的作風,反對奢華。工作中來往水利水電科學院南北兩地,有時步行或騎腳踏車。
覃修典把他的一生獻給了我國的水利水電事業,在為此光輝事業而奮鬥過程中,深深體會到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才有希望,並萌生了自己投身於革命,成為這個先鋒隊一員的願望。經過多年的努力終於在1961年成為一名光榮的中國共產黨黨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