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面子

要面子

形容一個人很顧慮自己的顏面。

典故來源於葉開泰藥號一段逸事。“健民·葉開泰”創立於明朝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早在民國時期,就與北京的同仁堂(公元1669年)、廣州的陳李濟(公元1600年)並稱為中國中醫藥界的“初清三傑”。再加上後來的胡慶余堂(公元1874年),被稱為“中國四大藥號”。

健民·葉開泰提出“遵古宜今、虔誠修合;寧缺勿濫、不好再來”的堂訓。從選材到製劑均精益求精,絕不苟且通融。清同治、光緒年間,葉開泰已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藥號,漢陽也成為全國最大的藥材集中市場。當時,藥材質量分為上、中、下三等,上層的叫“提面”,下層叫“底子”。每次藥材交易開市,一般不開秤,要把葉開泰的管事請來宣布開市,在選購藥材時,葉開泰管事就說:“把‘面子’給我葉開泰”。葉開泰不惜花高價只要面子,“面子”就是上面一層最好的藥材。“要面子”、“給面子”的說法就由此流傳開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要面子
  • 外文名:無
  • 釋義:形容一個人很顧慮自己的顏面
  • 拼音:yàomiànzi
簡介,典故,漢正街與“藥”面子,
要面子

簡介

要面子
形容一個人很顧慮自己的顏面。
yàomiànzi
[be keen on face-keeping;be anxious to keep up appearance] 很關心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

典故

要面子的典故來源於漢口鎮漢正街上發生的一段逸事。
有“天下第一街”之稱的漢正街位於中國四大名鎮之首漢口鎮。漢口處於長江中游,地處長江、漢水兩江交匯之處,以水運為主,有“九省通衢”之稱。漢水碼頭水運的繁榮帶動了武昌、漢陽的港埠隨之興旺,漢正街的商貿市場由碼頭髮展到河街。清同治、光緒年間,漢正街已成為全國最大的藥材集中市場。
當時全國最大的藥號“葉開泰藥號”就在漢正街上。“葉開泰”創立於明朝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葉開泰乃“葉氏懸壺開號,唯求國泰民安”之意。葉開泰所制名藥參桂鹿茸丸小金丹等是進貢宮廷的御藥。
葉開泰藥號始終恪守“虔誠修合、遵古宜今;壽世健民、崇德貴生”“並蓄兼收益人長壽,遵古酌今損己無欺”的理念,從配方、選材到製劑均精益求精,決不苟且通融。當時,藥材質量分為上、中、下三等,品質最好的藥材堆放在最上層,叫“提面”,品質差的藥材壓在最下層,叫“底子”。由於葉開泰藥號在行業內的尊崇地位,每次藥材交易開市,一般不開秤,要把葉開泰的管事請來宣布開市。在選購藥材時,葉開泰管事就說:“把‘面子’給我葉開泰”、“葉開泰只要‘面子’,把‘底子’全部拿掉”。葉開泰不惜花高價,只要上面一層最好的藥材,以確保藥品的品質和療效。從此, “要面子”、“給面子”、 “掉底子”的說法就由此流傳開了。

漢正街與“藥”面子

漢正街,乃古漢口之正街,16世紀明成化年間漢水改道後,長江漢江交匯處,尤其是沿漢江(又稱漢水襄河)一帶地域逐漸成為漢口商業的中心地帶;清初,漢水沿江碼頭形成以北岸為主的“八碼頭臨一帶河”的態勢,“四海九州之物不踵而走,特形異物,來自遠方者,旁隘露積”;清康熙年間(1662———1722)此地因設立漢口巡檢司而成為漢口鎮的正街,又稱“官街”,沿街店鋪林立,八方商賈雲集,街情民風淳厚,1868年繪製的“漢正街地形圖”就很好地為展現了當年“十里帆檣依市立,萬家燈火徹宵明”的繁華景象。葉開泰因其聲譽中外,因此也促進了漢正街成為中藥集散地。
據范鍇《漢口叢談》載,漢正街市場西段以糧油、棉、什業居多,東段以藥材參燕、金銀、票號、典當為主,中段最為繁榮,密布百貨、布匹、山珍、海味、紙張等大小商鋪。
乾隆四年(1739年),漢正街上自橋口,下至接駕嘴(集家嘴)鋪設了條石路面,在漢正街的泉隆巷,至今還保留著青石板路面的古樸風貌。
清道光末年,漢正街湧現出一大批著名的老字號。“葉開泰”、“蘇恆泰”、“謙祥益”“汪玉霞”、“藍田寶”都有口皆碑。這些老字號浸潤著老漢口百年的歷史文化,其中, 葉開泰藥號有300多年歷史。葉開泰以“修合雖無人見,存心自有天知”為信條,其藥品研製十分精細規範。驢皮阿膠、龜板阿膠取材只選黑驢皮、龜膠板,所有原料都選用最上等的藥材。當時有句俗語說:葉開泰———藥(要)面子。相傳葉開泰藥號周街曾發大火,唯葉開泰絲毫無損,遂被人們譽為“神藥”,民間流傳這樣一句話:葉開泰的藥———吃死人都是好的。建國後,葉開泰藥號改造發展為武漢健民製藥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