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論

要素論是經驗批判主義的學說。馬赫 1883 年在其著作《力學》中首次提出以要素代替感覺。在《感覺的分析》等著作中,又對要素論作更詳盡闡述。馬赫認為,要素是超出心與物對立的中性存在,因而可以克服感覺的主觀片面性。他把要素分為三類:物理要素、生理要素和心理要素。它們彼此相互影響,生理要素是其中介。馬赫宣稱要素論克服了“心物二元論”,從而構成一個“統一的、一元論的宇宙結構”。

列寧認為,要素論是妄圖用一個比較“客觀的”術語來掩蓋唯我論的真面目。既然馬赫主張物理要素和生理要素依賴於心理要素而存在,而心理要素不過是人的感覺,那就與貝克萊主觀唯心主義的感覺說沒有本質區別。 要素生產率(essentialfactor productivity)西方經濟學概念。生產三要素,即資本、土地和勞動的生產率。認為產量增長取決於要素投入量的增加、要素生產率的變化,及二者的組合。已知產量增長率,就可計量出要素投入量。產量增長率和要素增長率之間的差額構成要素生產率。影響其變動的因素有些與教育無關,有些與教育有關。計算出與教育無關因素對要素生產率作用的大小,就可計算出與教育有關因素作用的大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