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非海牛

西非海牛

西非海牛(拉丁學名:Trichechus senegalensis,英文名:African manatee),屬海牛目海牛科海牛屬,分布於非洲西部,從很久以前就是非洲海岸原住民的肉、油脂與民俗療法耗材的重要來源。

西非海牛可能是中、西部非洲美人魚神話的由來,被稱為“mami-wata”。西非海牛的生態情形充滿神秘性,也許是因應獵捕壓力的結果。雖然在各地區的捕獵威脅其生存,但它們大致仍維持以往的分布範圍。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西非海牛
  • 拉丁學名:Trichechus senegalensis
  • 別稱:非洲海牛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哺乳綱
  • 亞綱:真獸亞綱
  • :海牛目
  • :海牛科
  • :海牛屬
  • 命名人:Link
  • 命名時間:1795年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生存環境,生活習性,繁殖,現狀,瀕臨滅絕,

形態特徵

西非海牛的外觀接近其近親西印度海牛,體型呈紡錘狀,背部寬闊無背鰭,頭部比例小。體色灰,皮膚厚而硬,略微粗糙,體毛稀疏。棲息于海岸的個體可能有藤壺附著。眼睛小且略微突出(與西度印度海牛不同,其眼睛較為深陷),沒有外耳廓。吻部比西印度海牛肥厚而較短,可能是為了適應攝食浮水、挺水植物與生長於淺灘的植物。前肢外側有三至四個趾甲殘留。僅具臼齒,會不斷地更換。

分布範圍

西非海牛棲息於海岸河流水域,由茅利塔尼亞南部的塞內加爾河(Senegal River)及其支流往南至安哥拉廣薩河(Cuanza River)。它們會往大河的上游移動,直到被急流、瀑布或淺灘阻擋其行動為止。它們曾自尼日河(Niger River)河口上溯2,000公里至內陸三角洲馬利,在該處有時會被急流困住。在洛貢河(Logone River)、沙里河(Chari River)流入查德湖(Lake Chad)之間的水域有時也可發現其蹤跡。部分待在大湖以度過旱季的個體會被困住,但在雨季水漲時又可與主要河道連結。西非海牛偏好平靜的河口與海岸潟湖,但只要是適合的水域皆可發現它們的蹤跡。

生存環境

西非海牛通常為獨自行動,雖然在休息、覓食與交配時可能會形成鬆散的群體,但基本的社會單位是母子對。其叫聲沒有詳細的研究資料,推測母子間可能會以高音的軋軋聲與尖銳聲彼此連繫。在象牙海岸的海牛有明顯的一日活動區隔現象,白天休息、晚上移動與進食。增加夜間的活動可能是對獵捕壓力下的因應。西非海牛傾向於在潟湖與河流中部,或紅樹林根部與懸垂植物下休息,這使得它們更難被發現。它們有散步的習性,會在潟湖、海岸線與河流間作季節性的移動,有時會長達上百遠。部分個體曾在兩天內移動了75公里。

生活習性

西非海牛為草食性,以多種浮水、半水生與挺水植物以及淺灘植物為食。它們也會食用落至河中的森林果實與人們丟棄的木薯外皮,甚至會入侵稻田。西非海牛不是純粹的草食性動物,有時會食用漁網中的漁獲,也曾有食用雙殼貝的報告。旱季被限制在深潭或湖泊時,它們會吃細小的黏土藻類等以生存。

繁殖

人們對西非海牛的生殖行為幾乎一無所知,學者推測應與西印度海牛近似。根據當地獵人以及研究者少數目擊的報告指出,發情的雌海牛會吸引一群想交配的雄性,雨季開始時在部分地區形成集合群體。棲息於薩赫勒地區(Sahel,指撒哈拉沙漠南沿的寬廣的半沙漠地帶)下方的河流與湖泊的海牛一般在雨季時生產與育幼,可能是因為水漲時哺乳的雌性有較多機會進入淺灘取食。懷孕期約1年,通常1胎產1仔。幼獸可能會留在母親身邊1年以上。

現狀

西非海牛的數量一直不明,據報告指出它們仍在減少當中。由漁民與當地居民的非正式調查,最密集的族群位於塞內加爾幾內亞比索、象牙海岸、喀麥隆加彭。西非海牛在其所有棲地皆受法律保護,但由於部分地區有挑戰法律的情形使得成效不彰。海牛的肉、脂肪都相當值錢,居民仍持續以魚叉、陷阱、網或鉤子獵殺它們。除此之外,它們也受到棲地破壞的威脅,包含紅樹林的砍伐與河流的築壩,水力發電渦輪機有時會導致它們的死亡。部分國家,包含塞內加爾、幾內亞比索、象牙海岸、奈及利亞、喀麥隆與加彭,已建立海牛保護區。陷於塞內加爾河旁淺沼澤中的海牛皆被救起並送回主要河流。

瀕臨滅絕

生活在尼日河三角洲(奈及利亞)的漁民相信,“Mami Wata”女神代表美貌、財富、慷慨和嫉妒,她住在水底深淵。動物學家認為,“Mami Wata”的原形就是西非海牛。而另一些以種植、捕魚為生的西非部落卻把西非海牛當成搗亂分子,怪它們偷吃稻米、莊稼和漁網裡的小魚,甚至會故意撞翻船隻。事實上,西非海牛遭遇船隻,受害的是前者,它們會被螺旋槳重創而死。2002 年的調查顯示西非海牛已經瀕臨滅絕。
西非海牛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臨滅絕物種危急清單中被列為“易危”物種。西非海牛是最鮮為人知的海牛類(包括海牛和儒艮),在淺水海域,濕地以及從塞內加爾到安哥拉的河流中都能發現它們棲息的蹤跡。 人們在西非海牛的活動範圍內大量撒網以取得它們的肉、皮毛、骨頭和油脂,同時西非海牛經常與其他物種一起被意外捕獲。除此之外,由於在河流上築壩、砍伐紅樹林、沿海發展以及濕地被改建用於農業發展使得西非海牛的棲息地被大量破壞,西非海牛的生存受到嚴重威脅。這種狀況很可能隨著氣候變化而進一步惡化。 儘管西非海牛已經被列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附錄II中,並且在所有其生存的國家內都受到當地國家法律的保護,但是由於人們的高度貧困化使得在該地區的有效保護變的十分困難。幸運的是,15個國家和3個非政府組織已共同簽署一個“海牛保護行動”同意共同努力以保護西非和麥克羅尼西亞群島中的海牛以及小型鯨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